隨著網民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原先那種大波轟的、水漲船高式的用戶快速發展的時代正在過去,互聯網企業在對用戶的爭奪由過去的粗糙的方式變得更加創新與精細化。
另一方面,“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使得各行各業都在經歷一場“瘋狂”的互聯網化,而對于大多數正在經歷這一過程的企業來說,所謂的互聯網化還僅僅停留在營銷和交易階段,離真正的用互聯網技術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差之甚遠。
互聯網作為一個近十年來開始影響每一個人和每一個企業的技術,發展之快,帶來的變化之巨,令人驚嘆,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種技術影響人們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需要分析與反思。是時候停下來進行必要的思考了。
“互聯網思維”并非靈丹妙藥,人們開始反思回歸商業的本質
數年前,小米的崛起令“互聯網思維”風靡全國。所謂“互聯網思維”是相對于傳統的工業思維而言,其是在互聯網相關技術飛速發展并產生深遠影響的背景下所逐漸形成的多種新型商業思想的總稱,包括用戶思維、簡約思維、迭代思維、平臺思維、免費思維,等等。
“互聯網思維”的出現對于完善現有的商業生態,改善消費者的體驗,提升企業的效率,降低企業成本有著積極的影響。然而,當全社會都在言必提互聯網思維時,其被濫用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很多企業以為有互聯網思維就是用一些“時髦”的方式對企業的某些環節進行改造,使之看起來更像一家處于互聯網時代的先進企業。然而,一切只是看起來很美,互聯網思維的運用并沒有幫助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甚至恰恰相反。
如今互聯網思維已經很少再被人們所提起,反而興起了一股反思互聯網思維的浪潮。可能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了,互聯網思維并不是一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對于一些企業不僅不能治病,可能還會成為要命的毒藥。
只停留在工具層面的互聯網化沒什么用,思維與理念看似無形卻指導著人們的一切行為
互聯網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著社會上的各行各業。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企業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逐漸探索和形成的一整套思維方式,其背后有著大量案例和數據的支撐,因此,是有效的。然而,這樣一套思維方式卻未必能直接運用于傳統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當中。
這并不是說傳統企業就要固守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而是在結合互聯網的優勢和傳統行業痛點的基礎之上探索出一套適合傳統行業和企業的新型思維方式,進而形成更為高效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大致包括了三個層面的內容,最外圍是工具與技術層面。這個層面是最容易理解,也是人們討論最多的,大數據、云計算都包含在這個層面當中。中間則是制度層面,上至國家政策法律,下到組織規定、章程都包含其中。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制度的存在就是要使所有成員遵守相同的行動準則,以提升效率,維護秩序。最后一個層面,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思維與理念層面,看似無形卻指導著人們的一切行為。
很多傳統企業的管理者對于使用互聯網改造自己的企業有著強烈的愿望,但由于缺乏對互聯網和行業痛點的深刻認識,還僅僅停留在工具層面,而尚未上升到組織架構和思維、理念的改變。傳統企業在新的時代需要改變的不僅是技術更是組織結構和理念,甚至后者的改變更為根本。
如果說中國互聯網企業詮釋活力與創新,那么日本百年企業詮釋什么?
根據調查顯示,在全世界所有超過200年的企業中,有40%以上在日本,而超過百年的企業,在日本共有兩萬余家。可以說,日本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長壽企業。
當人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后,就開始研究緣何日本的企業會有長壽的基因。在長期關注百年企業的一些專家看來,長壽企業的管理層能夠清楚地把握企業的定位和方向,踏踏實實地堅守本業,即使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也不會因為貪圖短期的利益而隨意涉足與自身業務無關的領域。
《大學》提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正是對“本”的堅守賦予了日本企業經歷世事的變遷而能代代相傳的能力。除了堅守本業,日本企業長壽的另一秘訣便是對經商理念的堅守。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商業的本質并不會發生根本的改變。因此,當企業脫離了對“本”的堅守,那么,即使運用了再先進的技術和商業模式也終將難以持久。
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的商業規律仍是產生與交換價值,一些脫離了規律的商業行為終將難以持久。所有的技術則是在幫助人們能更好地遵循商業的規律,互聯網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