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壽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陜北蘇區吳起鎮,結束了長征。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分別在甘肅的會寧、靜寧會合,紅軍三大主力最后在陜北“落腳”。陜北成了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紅軍新征程的“出發點”。
吳起鎮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落腳點”
曾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李維漢(羅邁)說:“在到哈達鋪前,在河邊的一個圩場上,我看見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劉少奇等在一起休息。毛澤東向我打招呼:羅邁,你也來休息一下!我就下馬休息,看到他們正在翻閱一張國民黨的地方報紙,上面登了蔣介石派大軍‘圍剿陜北‘共匪劉志丹的消息。我們才具體得知有這樣大的紅軍在陜北蘇區積極活動。黨中央隨即決定到陜北蘇區與陜北紅軍會師。這時才正式宣布成立陜甘支隊,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毛澤東,共有六七千人。中央派我隨陜甘支隊北上時,沿途檢查軍容風紀。因為這些地區的群眾多是回族,搞好民族關系很重要。我跟彭老總一道走,一起到達吳起鎮?!?/p>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猶如離開了“家”。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北吳起鎮,就算是到“家”了。
1936年12月,毛澤東給紅軍大學做講演時說:“由于沒有戰勝第五次‘圍剿和大流動,紅軍和根據地都大大縮小了,但又已經在西北立住了腳跟,鞏固并發展了陜甘寧邊區根據地。紅軍主力三個方面軍已經統一指揮,此事為前所未有?!边@就是“落腳點”與“出發點”的意義,長征以我們的勝利宣告結束,新的長征也從這里開始了。
1981年3月筆者采訪程子華時,程子華說:“在消滅榆林橋的東北軍以后,我仍在道佐鋪。陜北蘇區洛河川特委書記李景林來說,有‘馬回回到了吳起鎮,穿的衣服什么都有。他給了我一張布告,我看落款是陜甘支隊,有彭德懷、楊尚昆的簽名。這樣,我就清楚了,這是中央紅軍來了,趕快歡迎,慰勞他們。我給彭德懷、楊尚昆寫了一個報告,說了陜北敵人的形勢,紅軍的作戰方針,勞山、榆林橋戰斗。陜北正在搞肅反,劉志丹、高崗是反革命,問題大了。派一個班送信到吳起鎮,是向洛河川方向去的?!?/p>
中央紅軍是因為看到吳起鎮上有蘇維埃的紅色標語,才認定已經到了陜北蘇區的。
中央派賈拓夫尋找西北紅軍,在下寺灣遇到了陜甘晉省委副書記郭洪濤
李維漢說:“黨中央到了吳起鎮以后,即派賈拓夫帶電臺,作為先遣隊去尋找陜北紅軍和劉志丹,我與他同行。我們在甘泉下寺灣遇到了郭洪濤,得知陜北蘇區正在對紅二十六軍和原陜甘邊黨組織進行肅反,劉志丹等主要干部已被拘捕。我們當即電告黨中央、毛澤東等同志?!?/p>
賈拓夫原來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同志,1933年10月去了中央蘇區,并留在中央蘇區,在白區工作部工作。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賈拓夫隨紅軍回到陜北。相對其他地區的同志,賈拓夫更了解陜北的情況,又懂當地的方言,派他去尋找、聯絡西北紅軍,最為合適。李維漢當時是中央組織部部長,處理組織問題,管理干部工作,也合適。他們從吳起鎮南下,在下寺灣,遇到了郭洪濤,才算聯絡上了西北的黨和紅軍組織。
郭洪濤原是陜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時任陜甘晉省委副書記。稍后,聶洪鈞也來到了下寺灣。聶洪鈞當時是西北軍委主席。他們先后向李維漢、賈拓夫談了西北蘇區和紅軍的情況。
《毛澤東年譜》有如下的記載:“1935年11月3日,在下寺灣邊區特委,毛澤東出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會議聽取陜甘晉省委副書記郭洪濤和西北軍委主席聶洪鈞關于陜北蘇區、陜北紅軍及其作戰情況的匯報。在此之前,毛澤東得知陜北肅反擴大化和劉志丹等被關押的情況,當即下令停止逮捕,停止審查,停止殺人,一切聽候中央解決。”也就是說,中央在聽取了郭洪濤和聶洪鈞的匯報以后,初步掌握了陜北蘇區的基本情況,并決定了處理陜北肅反的基本方針。
在會議上,毛澤東說:(中共中央)對外用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的名義較為適當,公開使用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名義可在打破“圍剿”之后再定。作戰問題,應在這個月解決第三次“圍剿”問題,經過一個深冬讓敵人慢慢做堡壘是不好的。同紅十五軍團會合后,紅十五軍團應保存,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因歷史關系也不要合并。陜甘支隊可編成紅一軍團,并成立紅一方面軍。
為此,會議決定:對外用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的名義,并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為副主席,成員有王稼祥、林彪、程子華、徐海東、聶洪鈞、郭洪濤,并確定:大的戰略問題,軍委向中央提出討論;至于戰斗指揮問題,由軍委全權決定。
隨即,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委任彭德懷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林彪為第一軍團軍團長,聶榮臻為政治委員;徐海東為第十五軍團軍團長,程子華為政治委員。自此,紅十五軍團歸紅一方面軍建制,直接納入西北軍委,亦即中革軍委的領導。
11月4日,中央決定分兩路行動:由洛甫(張聞天)、博古等率中央機關工作人員去瓦窯堡;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率紅一軍團南下與紅十五軍團會合。
瓦窯堡成為具有轉折性戰略意義的“落腳點”,革命大本營的所在地
洛甫、博古等率領中央機關進駐瓦窯堡,標志著瓦窯堡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
11月13日,由洛甫、博古等率領的中央機關工作人員到達瓦窯堡,標志著瓦窯堡成為全國革命大本營的所在地。
郭洪濤說:“為迎接黨中央、中革軍委的到來,我和賈拓夫先行回到瓦窯堡,布置接待工作。中央和中央紅軍到瓦窯堡那天,有數千名赤衛隊和群眾夾道歡迎,為中央領導同志及全體干部、戰士送茶送水;街道兩側紅旗招展,到處貼著歡迎的標語。中央領導同志及全體干部、戰士頻頻招手致意,群情激奮,歡呼聲此起彼落,那情景令人難以忘懷。我請中央領導同志到省委機關就餐。這頓飯比較豐盛,有海參、魷魚等佳肴。這些海味當時在陜北很罕見,是解放瓦窯堡后打土豪的勝利品。中央領導同志講,這么好的飯菜只在遵義吃過一次,這是第二次。大家都非常高興,席間談笑風生,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意氣盎然;有人還唱起中央蘇區的小調和《國際歌》。對干部、戰士也安排了較好的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