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龍+劉超+陳軍
從竹山縣城到溢水鎮,車程50分鐘;從溢水鎮到陳家鋪村,車程30分鐘。如今,這個山大人稀的窮村子,出了位全國知名的人物,家家戶戶都熟得不能再熟的人——村醫王煥云。
今年7月1日,因10多年來堅守在防治艾滋病第一線的突出事跡,王煥云被中共中央表彰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兩年前,王煥云曾被中央電視臺評為“最美鄉村醫生”。這些年來,從省、市、縣到衛生計生系統,給予他的肯定和榮譽更是不少。
鄉親們都知道王煥云出了大名,卻沒發現他的生活有什么改變,依然看見他每天騎著摩托車出診。
希望他們過正常的生活
近日,記者一行驅車700多公里,來到陳家鋪村見到了王煥云。或許是大山的純凈和熾烈,賦予了他黑里透紅的臉龐,除此以外,他實在是太普通。
恰逢王煥云到艾滋病患者春麗(化名)家去隨訪,記者緊隨其后。見著春麗,記者伸出了右手,她略遲疑了一下也伸出手,很自然地與記者握手問候,身邊跟著兩個四五歲的小女孩。此時,王煥云從藥箱里拿出了聽診器、血壓儀、溫度計等擺在小桌上,給她做了簡單的身體檢查,又詢問了一些情況,一切都很正常。
隨訪快結束時,春麗向王煥云道出了一個擔憂。一對雙胞胎女兒眼看到了上學的年齡,她擔心幼兒園不收這兩個孩子,又擔心上學后別的小朋友或家長歧視。王煥云安慰她說,兩個孩子現在這么大了,年年檢查都非常健康正常,用不著擔心。至于上學的事情,他來幫忙做工作,“會盡力讓她們跟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學習、生活”。
說起春麗和她的一對雙胞胎女兒,真是一個傳奇。
2012年初,春麗意外懷上了一對雙胞胎,經王煥云勸說后,她打算做人流手術,但去了5家醫院均被婉拒。春麗回到陳家鋪村向王煥云求助,準備把這對雙胞胎生下來。王煥云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辦法,不斷給她實施母嬰阻斷治療,以防止胎兒被感染。春麗懷孕期間,為了保證胎兒的安全,王煥云每個月都會帶著她去做產檢。半年后,預產期臨近,春麗焦急萬分,因為當地醫院沒有條件接待這類特殊產婦生產。王煥云趕到近200公里外的十堰城區,為春麗聯系好一家醫院。2012年10月31日,這對雙胞胎姐妹降生。
為了讓這對雙胞胎健康成長,王煥云對她們悉心照料,及時監測,定期為她們做綜合體檢。他還經常囑咐春麗——“喝牛奶長大的孩子要比母乳喂養的孩子吃飯早,你吃過咬過的東西不能給她們吃。”“剛長出牙齒的孩子喜歡啃咬東西,你注意不要讓孩子們咬傷你。” “孩子和你在一起時,一定要隔離保護,定時體檢,希望這對孩子健康成長。”……
眼看著雙胞胎姐妹健健康康地成長,王煥云十分欣慰。
據了解,王煥云最高峰時要照顧近30名艾滋病人,到現在他仍負責周邊5名艾滋病人的管護。看著艾滋病人一年年地亡故,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王煥云對記者說,他希望艾滋病人在戰略上藐視這個病,覺得自己是正常人,過正常人的生活,同時又在戰術上重視這個病,時刻注意增強抵抗力,多活一些年。
16年悉心陪伴艾滋病人
陳家鋪村確診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是在2001年7月。
此前一兩年,王煥云陸續發現數例疑難病癥,治療后始終不見好轉,甚至有人已因類似病癥去世。這些患者都有一些相同的癥狀,如咳嗽、胸痛、盜汗、乏力、消瘦等,其中有人自述曾在河南打過工,曾經賣過血,這引起了王煥云的警覺。他建議,患者到縣防疫站做進一步檢查,同時將情況報告給鎮衛生院。
經縣防疫站檢驗,竹山縣首例艾滋感染者被確診。緊接著,陳家鋪及周邊幾個村,先后查驗出艾滋病患者32人。
從此以后,王煥云身兼雙職,既負責全村的基礎醫療工作,又義務承擔著陳家鋪、天橋、何家灣、邵家溝、溢水街5個鄰近村30位因不潔血液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的防治工作。16年如一日,他堅守防治艾滋病第一線,使偏遠山村的艾滋病患者得到救治,艾滋病人的家庭得到幫扶。
當時,村里人都嚇了一跳。祖祖輩輩生活在山里,從未見過這種疾病。各種傳言隨即而來,“這些人,挨不得!”“他們沒救了,全村都是艾滋病!”……更有村民與患病的親戚都不再來往,甚至將他們用過的器物全部扔掉。
消解村民的恐慌,讓他們正確認識艾滋病,同時平復病人的絕望心理,成為王煥云的當務之急。
行動是最好的回應。
王煥云主動搬到獨居的艾滋病人家中,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患者到衛生室看病誤了飯點,主動邀請他們到家里吃飯;給艾滋病患者實施接觸性治療時,不戴手套、不戴口罩、不穿白大褂,毫無戒備地陪伴……
王煥云的妻子龔成蓮心里可擔心壞了:“一開始我當然不理解。傳染病,不治之癥,多危險啊。他白天夜里跟危險打交道,還把病人叫到家里吃飯,真的讓人很擔心。”為此,她背著丈夫偷偷地扔過幾次艾滋病人用過的碗筷,王煥云又默默地撿了回來,龔成蓮氣急了也會開口罵。
“但他從不跟我吵。每次等我發泄完了,再來跟我講道理,醫學上的道理,做人的道理。”隨著時間的推移,事實證明了王煥云的道理。龔成蓮理解了丈夫,開始支持他的工作,經常和他一道去艾滋病人家里幫忙打打谷子,做做農活。碰到艾滋病人深夜病發求診,主動陪著丈夫行走于高山窄路之間……
妻子理解了,鄉親們也理解了,他們豎起大拇指:“老王,好樣的!”
理解歸理解,心中有疙瘩再所難免。陳家鋪村黨支部書記陳建文是王煥云的入黨介紹人,他回憶,2004年,村里的首例艾滋病人楊大貴(化名)去世,他家里沒有一個人敢給遺體裝殮入棺。這個時候,王煥云站了出來,給遺體進行消毒、清理、裝殮、入棺,讓艾滋病人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此后,周邊每一名艾滋病人去世,都是王煥云干善后的工作。
王煥云說:“其實我能為艾滋病人做的并不多,最大的幫助和能夠做好的,就是陪伴他們。與他們交往十幾年,我深知陪伴的意義遠遠大于治療的意義。”
不離不棄30多年的仁厚醫者
出生于1961年的王煥云,家中兄弟姊妹4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十幾歲就在家務農的他,勤勞刻苦又愛鉆研,被當地有名的老中醫謝其國看中,開始學醫的生涯。
學醫亦是修心。王煥云說,是師傅傳承給了他“醫者仁心”。
王煥云永遠記得,有一次,師傅外出,作為學徒的他給位大爺看病。由于買不起藥膏,大爺正躊躇著準備離開,師傅回來了。師傅拉住大爺問清病情后,轉身告訴王煥云,上山去采幾種草藥,嚼碎了替大爺敷上,不要收錢。師傅說:“有錢無錢,看病最大。”
王煥云記住了。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獨立行醫至今,30多年來他始終沒有離開過家鄉,一直為父老鄉親看病治病。
年輕時,他穿著自己編的草鞋,或跋涉于崇山峻嶺間采摘草藥,或行走于羊腸小道上為病人出診,10天半月就要磨破一雙草鞋;90年代,他穿上了膠鞋,后來又騎上了自行車;到21世紀又穿上了皮鞋,騎上了摩托車。這些年里,他不知道自己穿爛了多少雙鞋,為多少鄉親免除了診費藥費。但他知道,貧窮的家鄉需要他,他是鄉親們健康的希望。
70多歲的宋世權,是村里的五保戶,患上偏癱的老人獨居在家。每個月,王煥云都會到他家去給他做例行檢查。去年的一天,老人突然發病,王煥云接到其鄰居的電話后趕緊去了他家。由于老人年齡大體質差,這場病前前后后打針吃藥,半個月后才略有好轉。隨后,在王煥云的建議下,村里將老人送到竹山縣醫院治療,而他仍隔三差五地跑到縣城去詢問病情。整個過程中,王煥云沒有收取一分錢。
“像這樣的故事,給你講一天一夜也講不完。”陳建文對記者說,為村里的五保戶、困難群眾看病,王煥云幾乎沒收過錢,碰到條件稍微好點的,也就收個基本的藥費。“而且他沒有一絲猶豫,沒有一點怨言,好像就是理所當然的。”
王煥云認為,只要是他的病人,就要用心診治、悉心照料,不論其他,這是醫者的本分。他的眼里,艾滋病人也是他的病人,是更需要呵護的病人。
兒子王金鐘,半大小子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問診行醫,他向記者談起了一次難忘的經歷——
那是2007年底的一天夜里,9點多了,很冷。父親王煥云接到天橋村艾滋病人陳開金(化名)的電話,說頭很痛,不想活了。
“等著我,馬上來!”父親只說了這么一句話,騎上摩托車就帶著他上了盤山路。僅2米寬的山路,依山蜿蜒,王煥云卻騎得飛快。半個多小時后,前面的路連摩托車都不能走了,于是棄車步行。山路陡峭,王金鐘背著藥箱,跟在父親身后,又走了10多分鐘才來到病人家中。
陳開金一人獨居,連燈都沒有點。王煥云幫著燃起了火爐,一邊做著治療,一邊安慰他,“你兒子還在外面打工哩,得好好活著!”“不要放棄,我們都沒放棄你。”“國家提供的藥都是免費的,不要有經濟壓力,有困難隨時跟我們說!”
家常聊著聊著,直到天已破曉,陳開金才沉沉睡去。王煥云帶著兒子,給陳開金家中的水缸裝滿了水,又幫著做好了早飯,才叫醒病人。臨走前,又反復叮囑:“人要樂觀,別胡思亂想。身體有啥不適,隨時給我打電話。”
現在,王煥云已被調到溢水鎮衛生院。他說,被人需要,是一種幸福,被更多人需要,是更大的幸福。
他對淳樸山村的兩樁心愿
照料的30位艾滋病人,沒有一人因絕望而自暴自棄,他們的生命平均得到近20年的延續,是王煥云心中的驕傲。究其原因,他歸根于這片土地、這群鄉親的淳樸。
有這樣一個故事:
2005年7月,“全球基金第三輪中國艾滋病項目抗病毒治療管理第一期培訓班”在武漢舉辦,王煥云作為學員,接觸到了著名艾滋病防治專家、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桂希恩教授。
為了更好地幫助家鄉的艾滋病人,王煥云希望拜桂希恩為師,并邀請他到陳家鋪村現場調研和指導。桂希恩當年即去了陳家鋪,并在臨別前自費捐獻10萬元錢,作為艾滋病人的生產啟動資金。他對王煥云說,做農活太辛苦,不利于免疫力低下的艾滋病人,最好讓他們干些力所能及的養殖業。“為了讓他們自強自立,你要說這錢是借的,但不要提還錢的事,要還也別要。”
“開始很多病人不敢領這個錢,怕借了之后還不上。”王煥云說,后來經勸說,這筆資金按5000元至1萬元分配給了他們,用于養豬、養羊、養牛。兩三年后,很多人提出要還錢,王煥云都以“先不著急”推脫了。其中,一位病人許作銀留著5000元賣豬錢,多次希望還給桂希恩教授。直到2012年他臨終前,還對兒子說:“這錢是借的,雖然桂教授一直沒來要,但你要放好,到時一定還給人家。”
“艾滋病人渴望關愛,渴望溫暖,更渴望受到尊重。除了這個病,他們其實跟正常人沒什么不同。但他們不能過度勞累,生活太艱辛了。”王煥云告訴記者,現在的他有兩樁心愿,一是村醫后繼有人,二是艾滋病人可以輕松地生活。據了解,2012年陳家鋪村衛生室的兩名醫護人員退休后,曾調過來一名醫生,由于心理壓力大沒干滿一個禮拜就走了。為此,著急的王煥云勸說兒子王金鐘,放棄了在十堰市人民醫院的進修,回村和他一起分擔防艾工作。
王金鐘的回歸,算是了卻了王煥云的一樁心愿。如今,王金鐘已習慣了鄉村寧靜的生活,看病、抓藥、按摩、針灸甚至打針也已熟門熟路,這讓王煥云很欣慰。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竹山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丁清華認為,“希望子女青出于藍,走出大山,是許多人的想法。王煥云同志不愧是我們全縣黨員的楷模,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
艾滋病人生存欲望很高,但生存能力很弱,現在周邊村身體稍好點的都想出去打工。王煥云擔心他們為了賺點錢,不顧身體造成病情惡化,或安全意識不夠導致病情擴散。他希望就近有一個產業,既勞動較輕松,同時收益又還不錯。
目前,王煥云的想法得到竹山縣委組織部的大力支持。該單位正積極與相關部門協商,計劃在附近的九華山林場流轉200畝林地,建設一個中藥材基地。將有勞動能力的艾滋病患者召集起來,安排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讓他們生活得有尊嚴。
采訪結束了,王煥云站在海拔800多米的山上,向我們揮手告別。那漸行漸遠的身影,仿佛化作了一條舞動著的“紅絲帶”,那么鮮艷,那么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