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江蘇·周宇杰
國產紡車輪為何難有高端產品?
文/圖 江蘇·周宇杰

關于國產紡車輪的質量,釣友們心里都很清楚——并不是那么精益求精。但釣友們不知道的是,中國其實是世界上生產紡車輪數量最多的國家,而且遠遠超過第二名。那為何這么多年下來,生產了這么多輪子之后,我們還拿不出一款能與禧瑪諾STELLA、達瓦EXIST這種頂級機種相抗衡的產品呢?
筆者覺得主要有三個方面: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市場需求,本文著重針對技術水平方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想做出STELLA那樣的紡車輪產品,必須要有強大的技術作后盾。去年,網上曾出現過一個關于國家間工業技術水平的調查報告,該報告的調查結論是:中國在整體工業技術水平上落后日本50年。這實在是個不小的差距。有人會問:“紡車輪制造又不需要什么高精尖技術,難道中國的制造業水平已經落后到如此地步了?”其實,這種思維方式是不對的。雖然近幾年中國的釣魚運動發展迅速,但漁具行業在整體上畢竟不是支柱產業,甚至非常微小,所以不可能獲得很好的技術資源。比如,紡車輪上很多部件需要用到磨具相關的技術,這在工業生產中其實是非常常用的東西,但由于制造業整體水平不高,我們很難生產出高精度的零部件。下圖所示的寶熊旗艦紡車輪SAII在機身與側蓋結合部位的間隙就是一個例子。

作為寶熊旗艦紡車輪的SAII,其機身結合部位的間隙大約有1.5毫米左右,而禧瑪諾的旗艦機種STELLA SW,該部位的間隙幾乎可以忽略,見下圖。

紡車輪有三個部件極為關鍵:齒輪、單向軸承、剎車。這三個部件是評價一款紡車輪好壞的基本標準。國產紡車輪要想有所突破,必須翻越這三座大山。
先來說說齒輪。紡車輪有兩組齒輪,一組是大齒輪(也叫主齒輪)和小齒輪,這對齒輪用于轉動紡車架(也叫飛輪),受力較大。另外一組是排線齒輪,分為傳統曲軸原理排線齒輪和雙螺旋(麻花軸)排線齒輪兩種,這對齒輪主要負責主軸的伸縮運動,決定著釣線在線杯里的排線效果。
目前世界上最高端的兩種主齒輪,分別在禧瑪諾STELLA (SW)和達瓦SALTIGA身上,兩者的制造方法大相徑庭。
禧瑪諾STELLA的主齒輪是冷鍛而成,冷鍛技術是禧瑪諾的獨門秘技,聞名于自行車界的禧瑪諾齒盤就是使用鋁合金冷鍛工藝制造出來的。冷鍛工藝遠遠優于熱鍛,鑄造或者切削不會破壞材料的分子鍵,能最大程度地保證金屬質地緊密,剛性可提高35%,不僅發揮了金屬的性能,甚至能夠實現錦上添花的效果。而7075是硬度最高的一種鋁合金,適用于鍛造,當7075這種超硬鋁合金遇上禧瑪諾獨步天下的冷鍛技術,STELLA SW的主齒輪就產生了。該齒輪集輕量、舒適、抗沖擊、耐用于一身(右上圖)。
而達瓦的主齒輪(見下圖)則是直接選用整塊堅硬耐磨的鋁青銅合金(C6191),經過精確的三維數控切割制造而成。鋁青銅有著比合金鋼更加高的強度(強度是硬鋁的1.6倍)和接近合金鋼的硬度,被廣泛用于力結構件、傳動件等;因其良好的耐腐蝕性、抗壓抗磨能力,還被用于高速列車的傳動軸齒輪。可見,所有對其強度、耐用度方面的懷疑都是多余的。


目前,國產紡車輪上還沒有出現類似上述兩種主齒輪的產品,我認為應該是技術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禧瑪諾的前身是鋼鐵廠,是冷鍛技術的鼻祖,該技術主要被用于制造自行車變速器,漁輪齒輪大概只是順帶著做做。筆者猜想,國產紡車輪想使用這種冷鍛主齒輪,短期內幾乎沒有可能。
目前,國內做得比較好的主齒輪有兩種:一種是類似于SALTIGA主齒輪的做法,使用高質量整塊金屬進行數控切削,最典型的代表是迪佳TG紡車輪上的不銹鋼切削主齒輪(見下圖)。

該齒輪由不銹鋼切削而成,使用的是達瓦那種數控切削技術,但在精度上存在著差距,通過下圖可以看到在該不銹鋼主齒輪的齒面上有明顯的加工痕跡,齒面光滑度與SALTIGA的鋁青銅主齒輪也有差距。

迪佳TG紡車輪的不銹鋼主齒輪是非常強悍的(或許比達瓦鋁青銅主齒輪還要強悍些),但是不足也同樣明顯:不銹鋼的密度很大,即使對齒盤打孔,整個齒輪的重量還是比較大。其次,由于小齒輪的“勞動強度”比主齒輪大,所以通常要求小齒輪的材質要比主齒輪更強悍耐磨一些(SALTIGA就是鋁青銅主齒輪和不銹鋼小齒輪的組合)。所以,除非使用比不銹鋼更加強悍的材料,否則小齒輪反而會受到主齒輪的傷害。
除了不銹鋼材質外,黃銅或銅合金也常被用于切削加工主齒輪。下圖中的齒面切削痕跡就更加明顯了。

另一種比較好的國產主齒輪是下面這種鑄造不銹鋼主齒輪:

鑄造不銹鋼主齒輪由于鑄造材質的關系,強悍度方面略遜于不銹鋼切削主齒輪,但仍然十分耐用。其缺點還是重量比較大,對小齒輪不利,同時本身的精度也不高。

國產紡車輪上,最常見的是下面這種鋅鋁合金的主齒輪。

這種主齒輪相對來說性能最差,但制造容易,成本低廉,因此成為了中低端紡車輪的主流配置。禧瑪諾和達瓦的中低端紡車輪上用的也是這種主齒輪,但精度要比國產紡車輪上的高出不少。
下圖中是達瓦中低價位紡車輪的鋅鋁合金主齒輪,其制造精度明顯高于國產產品。
相比主齒輪,筆者覺得國產紡車輪在小齒輪制造上的劣勢要小一些。因為小齒輪都是通過磨齒機加工出來的,這些設備國內廠家也有,生產出STELLA、SALTIGA上的那種小齒輪并不困難。


下面兩圖都是國產紡車輪上的小齒輪照片,黃銅和不銹鋼材質的都有,制造精度已經非常不錯,并不差于日系產品。


除了主齒輪,國產紡車輪在排線齒輪方面也存在著一定差距,這個差距主要體現在麻花軸的制造上。
麻花軸制造也是禧瑪諾的優勢技術之一,即使是另一巨頭達瓦也難望其項背,所以達瓦的紡車輪大多還是采用傳統曲軸原理的排線齒輪。

禧瑪諾最頂級的STELLA SW采用麻花軸排線系統

達瓦最頂級的SALTIGA采用曲軸原理排線系統
國產紡車輪也有較少一部分是使用麻花軸排線的。寶熊在使用EOS橢圓排線齒輪之前,有不少高端輪子就是用的麻花軸排線系統。不過,目前來說,國產品牌里面只有迪佳的產品使用麻花軸相對多一些,技術上也是國產當中最好的。下圖3#部件就是迪佳旗艦機種TG上的麻花軸。

這根麻花軸由不銹鋼加工而成,耐用度上沒有問題,但與禧瑪諾STELLA SW上的那根麻花軸比起來,還是存在差距的。

上圖中,左邊是禧瑪諾的麻花軸,右邊則是迪佳的麻花軸。它們各自的重量分別為3.5克和8.1克(見下圖)。

如上圖所示,個頭大得很多的禧瑪諾麻花軸的重量大約只有迪佳的三分之一。盡管這個差距看起來只有“一點點”,但是幾個“一點點”累計起來就很可觀了,要想成為真正的高端紡車輪,每個方面都必須精益求精。
除了不銹鋼,國產紡車輪更多使用更容易切削的黃銅來制造麻花軸,比如早期寶熊紡車輪上的麻花軸就是黃銅材質(見下圖)。

比這個更高級一些的還有下圖中這種在黃銅的基礎上增加一道電鍍處理工藝的麻花軸(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后,鍍層下面的黃銅露出其本來的顏色)。

無論是不銹鋼還是黃銅,與禧瑪諾的輕質合金相比,制造出的麻花軸在重量上都處于劣勢。
而對于曲軸排線齒輪來說,國產紡車輪的差距就基本可以忽略了。下圖是達瓦最頂級的SALTIGA紡車輪的排線齒輪,無論材質、價格還是制造技術,國內廠家都能達到同樣的水準。
筆者認為,單向軸承是國產紡車輪最薄弱的一個環節。雖然主齒輪及排線齒輪與日系的差距也很大,但是單向軸承對國產紡車輪的影響卻是最明顯的。
以2000元以下的紡車輪為例,這個價位的日系產品的齒輪系統并沒有使用他們的高端零部件,多半也是鋅鋁合金材質的主齒輪和黃銅的小齒輪,在材質上與國產齒輪相比并無優勢,甚至還略差一些,只是制造精度略好而已,整體質量與國產紡車輪處于同一水平線。然而,單向軸承就完全不同了,日系的要好過國產的很多。
單向軸承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禧瑪諾單向軸承,另一類則是非禧瑪諾單向軸承。
禧瑪諾的單向軸承都是下圖這種樣式的。

上圖是禧瑪諾旗艦機種STELLA上的單向軸承,可以說是目前最好的單向軸承,那句流傳很廣的“禧瑪諾的軸承最牛氣”里面的“軸承”,就是指這個單向軸承,而非很多釣友誤傳的滾珠軸承。

而且,盡管禧瑪諾不同檔次的紡車輪上的單向軸承長得都差不多,但實際上它們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千萬別指望100多元的SIEENA FD能有和STELLA一樣的單向軸承。

除禧瑪諾使用他們自己專用的單向軸承外,其他品牌的紡車輪大都使用下面這種通用型的單向軸承,其中很多都是標準件,不是專門為某些紡車輪開發的。

國產紡車輪中,大概有99.9%都是用的上面的這種單向軸承。
達瓦也不例外,除去很少幾款大型強力機種稍有區別外,達瓦所有的小型紡車輪也都是用的這種單向軸承,從500價位的MX、LEGALIS到最頂級的EXIST,都是這種。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盡管禧瑪諾的單向軸承號稱天下第一,但個人認為這個稱號僅限于STELLA用的那種最高級款式。達瓦使用的這種KOYO單向軸承性能同樣很出色,這么多年下來并沒有不良的反饋,EXIST的售價甚至比STELLA還高。所以,筆者認為,單向軸承的好壞主要由其材料質量和制造質量決定,而結構形式帶來的差異只有在巔峰對決時才會顯現出來。
筆者拆解過不少300元以下的低價位國產紡車輪,對這些輪子的單向軸承也有所了解。
這些輪子在未使用前進行空載搖動時,一般都有很大的噪音(包括摩擦時的沙沙聲和啵啵聲),同時還能感受到轉動時的頓挫感,這些問題其實不是釣友們猜想的齒輪因精度不夠而產生摩擦所導致的,而是源自低質量的單向軸承。筆者觀察發現,沙沙聲是單向軸承滾子與托架摩擦的聲音,啵啵聲是由于單向軸承內有潤滑油脂,輪子轉動至某個角度時油膜被打破所產生的聲音。要知道,禧瑪諾紡車輪的說明書明確指出,單向軸承內嚴禁使用油脂,那為何國產紡車輪還要這么做呢?筆者猜想大概是為了掩蓋制造精度低所帶來的轉動不順暢,只好使用油脂來提高順滑度。而禧瑪諾、達瓦使用的單向軸承,因制造精度高,滾子轉動順滑度良好,添加潤滑油脂反而會讓人感到油脂帶來的粘性阻力和啵啵聲。
所以筆者建議,在國產單向軸承質量達到高品質要求之前,紡車輪生產廠家應盡量使用進口單向軸承(如KOYO),這是提高國產紡車輪品質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雖然成本高了10元左右(據筆者了解,國產紡車輪的單向軸承成本在3元左右),但對一個售價二三百元的輪子來說,這并不算過分。
剎車也是紡車輪的三大指標之一,主要的評價指標有順滑度和最大剎車值兩個部分。
對大型強力紡車輪來說,好的剎車既要有很大的剎車值,又要有很好的順滑度。目前,禧瑪諾的STELLA SW是大型紡車輪中剎車性能最好的。
而小型紡車輪,則更加注重順滑度,以便更好地應對精細釣法。
目前市場上大概90%的紡車輪使用的都是下面的這種剎車結構。

筆者習慣把這種位于線杯頂部單側、3剎車片+3墊片的剎車結構稱為經典結構。包括日系產品在內的中低端紡車輪,基本上都是這種剎車結構。該結構構造簡單,剎車效果良好,裝配快捷,無論對釣友還是對生產廠家來說都是最具性價比的選擇。
這種剎車在結構上雖然不是最完美的,但依然可以達到很不錯的效果。達瓦最新款的SALTIGA(售價5000左右)也是使用的這種3+3剎車結構,不過這只是個例。筆者建議,國產紡車輪中,8000型號及以下的中低端產品,盡量使用這種高性價比的剎車結構。
而在高端產品上,尤其是大型紡車輪上面,筆者建議采用下圖這種禧瑪諾 “TWIN DISK DRAG”雙側碟剎剎車結構。這種線杯的上下兩側都有剎車片,能夠“上下夾擊”,實現既強大又順滑的剎車效果,對主軸的受力狀況也有好處。

在追求精細釣法的小型輕量輪子上面,廠家則可以參考上圖所示的禧瑪諾TWINPOWER MG的做法。
TWINPOWERMG的剎車只使用一片優質羊毛氈,羊毛氈的面積比一般同型號紡車輪的毛氈面積要大,如此便可以增加一些摩擦面積,抵消剎車片數量上的不足。另外,剎車片上面的金屬墊片結構(呈帽子狀)以及線杯與剎車片接觸面(有圓弧形凹槽)的形狀,都與普通的剎車有所不同,這些不同之處都是為了增加剎車片的受力面積,并且保證整個剎車片都處于受力充分、均勻的狀態。
相比之下,國產紡車輪在剎車方面的差距主要是在材質上面。剎車的結構相對比較容易模仿,比如寶熊在10多年前的產品上就有了類似禧瑪諾“TWIN DISK DRAG”的雙側碟剎剎車結構。下圖便是寶熊VS、SAII等紡車輪上的雙碟剎車結構。
可以看到,除了線杯上側擁有“3+3”的經典剎車結構外,寶熊VS線杯的底部還有一塊大面積的剎車片,在線杯上下兩側形成“上下夾擊”的剎車效果。這種剎車結構不難模仿,但剎車片的材質以及線杯的材質,國產紡車輪還與日系高端產品有著很大的差距。


比如寶熊VS的這個線杯(見下圖),其硬度就很差,一個小的磕碰就造成了下圖中的線杯邊緣損傷。

寶熊VS線杯

寶熊VS線杯邊緣的損傷
這是由于寶熊VS、SAII的線杯是鋁合金材質,表面處理選擇的是性價比較高的陽極氧化工藝,最終造成線杯整體硬度低,耐磨度差。而同時期的禧瑪諾STELLA SW,其線杯是硬度很高的不銹鋼材質,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了鍍鈦處理,使得線杯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度。

STELLA SW紡車輪線杯
筆者拆解過的紡車輪已有數十個,包含了國產和日系各個端次的產品。通過對比來看,國產中低端紡車輪的剎車主要落后在剎車片上面,基本都使用劣質毛氈。而國產高端產品,剎車主要落后在線杯材質和表面處理上,而剎車片材質上的劣勢不如低端產品那么明顯。筆者相信,國產紡車輪生產廠家完全有能力生產出相當于日系中端產品的線杯和剎車,但也許是出于成本考慮,很少有廠家在這方面下功夫。
上述內容,筆者主要聊了聊國產紡車輪在“三大指標”上與日系產品的差距,造成這種差距的直接原因是國產廠家技術相對落后,但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盡管國產紡車輪廠家暫時在冷鍛技術、高精度三維數控加工、單向軸承制造方面不如國外競爭對手,造不出STELLA、SALTIGA級別的頂級紡車輪,但是想要生產2000元級別的產品實際也絕不是一件難事,那為何市場上千元以上的國產紡車輪屈指可數?并且被認可度較低呢?這或許就要從市場需求和企業管理這兩個方面尋找答案了。
實際上,像STELLA這種高端紡車輪,只有在路亞釣法以及海釣中才能發揮其真正的技術優勢。而與日本、歐美相比,中國無論是對象魚的資源還是釣友的經濟實力,都存在著較大差距。市場需求量本來就不算大,蛋糕就這么一小塊。同時,紡車輪雖小,但零部件卻少則數十個,多則上百個,這些零部件的生產需要很多種生產設備和工藝,且需要大量人力。企業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中國的漁輪廠家即使有意生產高端產品,也要衡量一下投入與產出比,要想從禧馬諾、達瓦長期霸占的這一小塊市場份額中分得一杯羹,顯然是難度極高的。
STELLA、EXIST這種高端紡車輪無疑是金字塔尖的產品,即使是禧馬諾、達瓦這樣的大廠家,如果只產這兩款產品的話,恐怕早就關門了,很多大名鼎鼎的超跑及豪車品牌被收購的案例就是很好的例子。哪怕價格再高、利潤再大,高端紡車輪也只是屬于少部分有錢人和發燒友的奢侈品,企業想盈利,還得依靠銷量巨大的中低端產品。
中國釣友目前使用紡車輪的比例還相對較低,市場需求小,企業缺乏原動力;也正是由于國內市場需求難以維持生產線持續運行,使得很多家漁輪制造商都扮演著OEM的角色。利潤微薄、維持經營已然不易,對高端產品的研發投入也就難上加難了,這是國內紡車輪制造水平發展緩慢的內在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