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清河新區實驗幼兒園 劉 玲
發掘·構建:談兒童創意體能活動
江蘇省淮安市清河新區實驗幼兒園 劉玲
我園遵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引領下,順應兒童天性、追隨兒童發展,為確保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性,我園在開放所有的器材與場地,不設班級活動界限,自由選擇活動地點、游戲材料、游戲形式、游戲玩伴,自主地開展體能游戲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究與嘗試。著力追求“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環境與精神,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與發展。
幼兒園里的每一個角落、每一處環境都蘊涵著健康、運動的主題,讓孩子在環境中感受體育精神,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我們還注重營造和諧、溫馨的園所環境,教師的言行舉止、態度和引導方式等注重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教師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使幼兒情緒安定、心情愉快地進行游戲,鼓勵幼兒在體能游戲中感受勇于探索、不怕困難的體育精神,收獲成功的喜悅。
我園的一樓是小班級部,因為小班的孩子年齡比較小,運動剛剛萌芽,所以,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以“身邊的運動”為主,認識、了解常見的運動器械和有代表性的運動員,從而激發幼兒對運動的興趣;二樓是中班級部,孩子們已經有了一定的運動基礎,所以我們以“運動項目”為主,在幼兒了解各種各樣的運動項目中進一步激發孩子們的運動激情;三樓是大班級部組,對大班的孩子我們更多的是在孩子品質方面的培養,所以,大班以“運動精神”為主,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自信、樂觀、合作的態度,并在環境的潛移默化中把運動精神滲透到其他領域當中。從一樓到三樓層層遞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對運動有不同的了解,在了解運動喜歡運動的基礎上培養幼兒的運動精神,最終把運動變成一種習慣。
除此之外,我們對各樓層的地面進行整體的設計。一樓地面是一個環形的空間,在與孩子們商量之后變成了環形車道,內走廊是一個單行道,在西邊有加油站、停車場,外走廊是一個雙向車道,孩子們開著“小車”,看著沿途的風景,認識不同的標志;二、三樓地面有跳房子、滑板道等,讓孩子們隨處都可以自主、自由的游戲。這樣的設計,不僅孩子們喜歡,家長處于其中也會領略到童年的快樂。
每個班級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與孩子們共同進行環境的創設。有的班級以足球為主、有的班級以毛線呈現出運動小人、有的班級以剪紙呈現出運動項目、還有的班級以剪影呈現,不同的呈現內容和方式,不僅讓孩子們熱愛運動,而且發展了孩子們動手動腦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指南》中指出:“幼兒園要因地制宜地創設各種有趣的運動環境,開展形式多樣、富有童趣的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讓幼兒體驗運動的快樂。”為此,我園在幼兒游戲的空間、材料的提供上做了一些思考。
首先,增添運動器械。
本學期先后添置一批與幼兒身心特點和需要相適應的戶外體育游戲材料,以滿足幼兒多方面的發展需要。如:根據幼兒發展所需的高矮寬窄的長板凳、方架、竹梯、木梯等,這些器械的提供給孩子們的游戲“錦上添花”,為孩子們自主、創造游戲提供了積極的支持。
其次,重新開辟游戲空間。
1.花壇改造,開辟幼兒活動的新天地。原來的花壇是孩子們種植和觀賞的區域,為了使孩子們更好地與自然環境 “親密接觸”,我們將小花壇里的小樹、小花移出,放置進由廢舊輪胎制作成的田地,創設出游戲的情境,再擺放一些幼兒熟悉的鍋碗瓢盆,這便成了孩子們玩沙、野營的地方。
2.車棚改造,激發幼兒挑戰欲望。車棚改造成有攀爬和平衡兩個運動類型的器材。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不僅激起了孩子們挑戰自我的欲望,更讓孩子們流連忘返。看似簡單的攀爬網的編織,其實經過了我們的深思熟慮,對繩子的粗細、繩與繩之間距離的大小、挑戰的難度等等都進行了細致的考量,并不斷改進,現在呈現出來的材料更適合孩子們探索與操作,也更利于他們身體的發展。
3.滑梯改造。原來的滑梯已破損,我們便把以前的器械地切割掉,換成孩子們熟悉的輪胎,這些輪胎放在上面既可以當做秋千又可以作為平衡,改變后孩子們更感興趣。
4.場地重新整合。原來每天五個班出來玩的時候,我們分成不同的場地,孩子們在進行游戲時更關注與其他班級的游戲,所以,我們將原有的戶外活動場地安排改變為“互通式場地”,使幼兒在同一時間可以有多種選擇,滿足不同幼兒在同一時間的不同需求。因為喜歡所以專注,幼兒更專注于自己選擇的游戲內容,讓孩子們成為了游戲的真正主人。

附表1.戶外活動場地安排表
最后,巧用社會、家長資源,收集真實的、低結構的材料。真實的材料更貼近幼兒的生活,更能喚起幼兒對已有經驗的回憶,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索興趣,使他們的學習更有意義。瞧,輪胎、地板、紙盒、PC管、小玩具、小車、鍋碗瓢盆等等,這些充足的真實材料為孩子們提供了選擇的空間,不起眼的廢舊材料被孩子們賦予了“天馬行空”的內涵,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這樣玩了出來。
㈠規劃時間 確保游戲盡興
原有的作息時間表過于強調動靜結合,把時間分割成一個個碎片,導致幼兒的游戲剛剛進入高潮,下個活動的時間卻又到了,從而破壞了幼兒游戲的完整性。所以,我們調整了原有的作息時間表,環節的精簡,不僅避免了過多的過渡環節所造成的時間隱形浪費,而且把一天中最好的時間留給游戲,保證了幼兒的游戲時間和游戲質量。調整后的作息時間,考慮到孩子們運動的密度和強度,我們分數段、分項目進行游戲,更有利于孩子們的發展。

附表2.小班一日作息時間安排表
㈡追隨孩子 自主選擇區域
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愿進行的活動。所以,在每次游戲活動開始前孩子們會爭先恐后地表達意愿,他們的游戲選擇可能是我們老師不能理解的,也可能是一些玩了又玩的游戲,但卻是他們所鐘愛的。因此,我們就會去滿足他們的游戲欲望,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玩得盡興,學得開心,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看,游戲開始孩子們三三兩兩搬來梯子,發現了輪胎的妙處,滾一滾就到了,有的用身體和手環抱住幾塊木塊,有的幾個人共同拖一輛小車,因為有充足的時間,孩子們雖然忙忙碌碌但井井有條。在收拾和拼搭材料時,孩子們學到了分類、排序等數的概念,亦是鍛煉自理、互助、公共責任這些良好的社會適應品質。沒有代勞、沒有催促,在孩子們的游戲動機下,材料的取放與歸還本身也是游戲的一部分。
㈢打破界限 自由選擇玩伴
我園追隨幼兒對自主游戲的需求,確保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性,開放所有的器材與場地,不設班級活動界限,自由選擇活動地點、游戲材料、游戲形式、游戲玩伴,自主地開展游戲。大哥哥大姐姐帶著小弟弟小妹妹玩,小弟弟小妹妹學著大哥哥大姐姐玩。我們的孩子從模仿玩法,到獨自一個人選擇游戲,逐步過渡到幾個人一起游戲。在游戲中和誰玩、玩什么、怎么玩、幾個人玩,都是小朋友自發、自主、自由地選擇,這一刻孩子就是自由的小精靈,快樂的小天使。
㈣開放規則 創新游戲玩法
在游戲活動中,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完全開放的、豐富多彩的、多層次的游戲環境。每組只有一位教師負責保護孩子們的安全和了解孩子們的游戲情況,變“老師讓我這樣玩”為“我要這樣玩”,使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
華愛華老師曾說:觀察是了解幼兒最有效的途徑,我們要觀察的是最真實、自然的幼兒,這在高控的活動與環境下很難實現,而游戲提供了這種機會。本學期從培養教師觀察習慣入手,鼓勵教師運用白描的手法記錄下孩子們真實的游戲場景,并在每周的中心教研時采用沙龍的方式交流自己觀察到的幼兒行為。在這短短的兩個月時間里,教師們的觀察力有了明顯的提升,孩子們的變化更是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給孩子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折騰”;給孩子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個對手,讓他們自己去競爭……就這樣,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定會收獲健康的體魄、快樂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