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成全球最大基因庫

9月22日,歷時5年建設的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宣布正式對外運營。這是繼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后,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基因庫,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庫。
國家基因庫將以生物資源為依托,形成資源到科研到產業的全貫穿、全覆蓋模式,應用方向包括人類健康、新型農業、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未來,它將依照相關規則開放樣本、數據資源,成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在基因測序和基因育種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來源:鳳凰科技)
好奇心可以拯救偏見
如果說自由派和保守派有什么共性,那么大概就是他們的思想都一樣封閉,都會扭曲事實以迎合自己的世界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政治動機的推理(PMR)。
2012年,耶魯大學的研究者發現,PMR在左右翼人士中出現的概率是一樣的。但該項研究的最新進展顯示,擁有好奇心的人能夠戰勝PMR。(來源:煎蛋網)

能自己生長的人造血管問世
最近,研究人員成功研制出一種會自己生長的血管。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將羊從心臟到肺部的天然血管移除,然后植入人造血管替代三只羊羔的部分肺動脈。之后,羊羔自身細胞迅速填滿移植的血管,使其變形并隨受體共同生長直到成年,并且沒有出現凝血、血管變窄或鈣化等不良反應。如果在人體中得到驗證,這種新型血管移植物將使年輕病人不再需要反復接受手術。(來源:英國《自然·通訊》)

生而勤勞的蜜蜂,不懂休“病假”
蜜蜂和人類一樣也會有生病的時候,帶病四處飛行本應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但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即使是在病情很嚴重的情況下,蜜蜂仍然可以很準確地以一種Lévy(列維)飛行模式進行精確導航、持續工作。研究者表示,這一現象說明,高效搜查地形是蜜蜂先天就具備的能力,而非通過學習獲得的。
這項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影響動物和環境之間互動的不利因素,并為最終減輕這些不利因素提供新的方法。(來源:科研圈)

科學家開發出改變DNA的新技術
新加坡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蛋白,這種蛋白質能以較高的準確性改變活體細胞中的DNA分子。
研究者表示,DNA就好象一本說明書一樣,它能夠告知細胞該如何表現出自己的行為,因此如果人們能重寫說明書中的指令的話,或許就能對細胞進行控制。這一研究或將為人們開發新型個體化療法來幫助治療目前的很多不治之癥提供新的思路,比如神經變性疾病(亨廷頓病)、肌營養不良癥和血液障礙等。(來源:生物谷)

眼見未必真實!
近日,瑞士科學家在視覺皮質中鑒別出了特殊的神經元,其活性能幫助預測即將出現的視覺刺激物,這種活性會隨著機體的經歷而出現,并且能同實際的感覺輸入進行結合。研究者指出,我們所感覺到的東西,實際上是我們期待看到的東西同實際看到東西的結合。
實際上這發生在我們所有人身上,我們通常并不會注意到朋友們佩戴的眼鏡、配偶的新發型或演講標題的錯誤等。如今,研究者們通過研究發現,機體所出現的這些疏忽或許并不取決于我們的不重視,這些現象其實可以通過生物學來進行解釋。(來源:英國《自然·神經科學》)

首個“三父母”嬰兒誕生
2016年4月,首個利用三個人類線粒體DNA孕育的嬰兒在墨西哥出生。考慮到道德標準,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現在才對這一成功經驗進行了報道。
“三個父母”DNA孕育方法包括將女性捐獻者的DNA線粒體移植到母親卵子之上。因此,嬰兒獲得來自第三方的線粒體DNA。科學家認為,這避免了第三方母體突變的影響,因為突變可能導致糖尿病和耳聾綜合癥狀。(來源:科技世界網)

動物界偽郎:雄性化的母獅

南非博茨瓦納莫瑞米野生動物保護區的五只母獅不僅長出了鬃毛,行為也變得越來越像雄獅。據觀察,其中至少有一只母獅經常咆哮,試圖與其他母獅交配,它甚至還殺死了兩只幼獅——這是雄獅典型的行為。
一個由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生物學家Geoffrey D. Gilfillan帶領的研究團隊從2014年起就開始研究這五只母獅,他們在五只母獅中選擇了一只作為重點觀察對象,稱其為“SaF05”。研究顯示,五只母獅中有三只向雄獅求愛,但SaF05的求愛對象則雌雄兼有。(來源:《東非生態》)

螞蟻記路:既看地形又數數

生活在非洲沙漠的沙蟻,可以在覓食結束后迅速返回巢穴從而免受高溫之苦。這其中,沙蟻如何進行如此準確導航的機制一直未得到解答。
之前有研究暗示沙蟻運用視覺流找到返回巢穴的路徑,它們會在行走過程中觀察走過的地形,從而估計距離。但德國烏爾姆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觀察地形的同時,沙蟻還通過計步來弄清楚自己走了多遠。也就是說,沙蟻其實擁有包含上述兩種機制的雙重導航系統。(來源:美國《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