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含星
【摘 要】《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是陳鋼先生為小提琴所作的一部作品,而陳音先生將其移植到了琵琶這件民族樂器上。本文以該曲后半部分的曲式結構為基礎,闡述了對《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這一部分的情感及演奏技巧處理。通過對一首典型的、較為人熟知的琵琶移植作品,討論了在諸多琵琶移植作品演奏時,面臨的演奏技巧和情感的共性問題,以及各自的特點處理。
【關鍵詞】《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琵琶移植作品;音樂情感;技術問題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070-02
《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本是由著名作曲家陳鋼改編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后由陳音先生移植到琵琶上來,并且受到廣大琵琶演奏者的喜愛。在這首作品中,后半部的快板部分屬于一個公認的技術難點,如何通過正確的練習方式將這些問題解決,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本文將以《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的曲式結構為依托,對該曲中的具體技術難點以及情感處理進行分析。
一、快板部分
(一)對快板部分的曲式結構分析
1.快板前半部分
在樂曲的第三部分,也可以分為兩部分來進行處理。第一部分即從降e調轉到了b小調,降低到原調的下方二度關系。在原調三級的大三和弦三音旋律位置,同樣也是轉調之后的主調五級音鞏固調性。但這一階段的旋律,同樣以二度進行為基礎,表現民族特色的味道。在進入到音樂的快版以后,以緊湊的節奏性敘述輕松的音樂為基調。同樣的節奏形態在移低三度的摸進中,加深了旋律的印象。在此之后,作曲家對該段的音樂旋律再次進行了移調。到D大調的屬調上陳述樂思。這樣就基本確定了第三部分及第四部分的調式調性??v觀第三部分的前半部分,還是以五級音為主音來發展的。第三部分基本旋律的四次重復引領了之后低音過度的縱向發展。厚重的低音轉向輕快明亮的高音區。這一部分的過渡簡潔、干凈。作曲家用短小精悍的幾個小節就解決了從一個主題到另一主題的順利轉換,進入第三部分的下半部。
2.快版后半部分
快板的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要輕松,依舊是作曲家在這首作品里慣用的作曲風格。重復主題選律,主題音樂選用級進的音階進行。從155小節至218小節這一部分,首先是八分與前十六后八節奏型交替出現的二拍子組合。在163小結處節奏變得緊湊,由前十六后八轉為短促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最后在170小節以屬音向主音的進行完滿終止,進入到流暢且粗獷的下一句旋律。這一句不同于前一句的輕松歡快,它的線條是圓潤的。6—#1大三度的寬敞明亮的色彩緊接小二度的緊湊關系,使得曾經緊張的旋律一下子就放開了,舒展寬廣的拉長線條為歡舞前做著應有的準備。當粗獷的低音旋律再次轉向高音聲部時,氣氛再次變得明亮、欣喜。
(二)快板部分的演奏技巧處理及情感理解
1.快板前半部分
這一階段會遇到幾個技術問題。第一,掃弦。它是琵琶演奏中的一個基本指法。這里的掃弦節奏集中,發音應呈點狀。可有的演奏者在演奏的時候,掃弦力度不集中,出來的聲音是發散的。我們聽到的就成了一片一片模糊的強音,沒有集中的發音點。所以在練習掃弦的時候,首先應將臂重放到手指尖上,整個手臂全部放松。尤其注意不要將大臂的力度都卡在肘部,這會導致力量發散,無法集中。其次注意在掃弦的過程中用手腕帶動手指,提高手腕的放松程度。最后這里要求的掃弦并不是很強,而是有共鳴的,是過弦速度很快的掃弦。所以,演奏者在練習的過程中需要對自身的力度加以控制,并選取最好的音色進行演奏。第二,換把。在樂曲過渡的一句,有從二把位三四弦向三把位一二弦大跳的八度音程,這時的換把就不會再要求演奏者近距離換把。反之,就需要演奏者換把時,使手腕離開琴背一定的距離,這樣就可以減少手掌與琴身之間的摩擦,提高換把的速度。第三,這一部分的最后一句,三連音的節奏構成了流暢的跑動音符。需要演奏者注意,三連音的演奏應均勻、穩定,不要向前趕節奏,使音樂在拍子的結構里流暢進行。
這一段與前面的行板不同。它要求是熱烈歡舞、富有生機、充滿活力的,情緒以及興奮點的提高帶動著音樂的發展。在學習樂器演奏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教師說:“‘演奏,即‘演在前、‘奏在后。臺上的演員只有表現到200%的時候,臺下觀眾才有可能感受到80%;若臺上演員只表現到80%,臺下觀眾恐怕連10%也感受不到。”熱烈的情緒需要演奏者的適當興奮。這里的興奮并不是需要演奏者趕快節奏,而是強調音樂的彈性和動力性。小重音和點狀彈跳的相間表現了音樂進行的生機。高低音之間的轉換同樣也需要色彩的帶動。尤其是在譜面標記的“>”重音處,更要做出彈性的處理。在進行第一句及其摸進演奏的過程中,第一句應該虛化處理,與第二句的高音摸進要形成對比。第一句的演奏應虛為主實為輔,第二句演奏的力度要放開,更富有激情,對比也更加強烈。
2.快版后半部分
155小節的掃弦中指搖指的音色是厚重堅定的。對搖指的要求是密度大、力度大且顆粒性強。搖指的演奏其實與掃弦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用手腕帶動手指并放松小臂,將大臂的臂重放到琴弦上,引起共鳴,使搖指的旋律形成一條線條。手腕在演奏的時候不能太緊,太緊就會導致無法提高搖指的頻率。正確的方法是放松手掌和手腕,緊繃手指尖,這要多加練習才能達到需要的效果。
馬上就要進行到全曲最高潮的部分。這一段由低到高、由粗獷到明亮的旋律過渡,在情緒上的變化也是至關重要的。音樂的前置和推動、拉長寬廣的線條,需要演奏者在腦海里想象。一首音樂,是一個縱向的時間藝術,是最抽象的藝術。音樂不同于美術的畫面感,還有想象的余地。它是純聲音的創造及動感的理解。它可能描繪了一片景色,也可能塑造了一個場景,是一個過程。155小節明亮輕松的漸快節奏以及雙旋律的出現,預示了即將到來的情緒。這里的想象或許是人們為歡舞之前所做的一系列準備,也可能是對一片祥和氣息的描繪,還有可能是對落日余暉的留戀和不舍。這里的音樂氣氛對于每個演奏者來說,意義也是不同的。但是,沒有想象、沒有塑造的音樂是沒有靈魂的,即使他由不同的音符構成。音樂感染力的極度下降,會使整首樂曲顯得枯燥,沒有讓人欣賞并置身其中的沖動。
進入到音樂的最后一部分219小節處,這里基本上都是被跑動的快速音符充斥著,音樂轉回到樂曲的主調性上。屬音在這個曲子中堅不可摧的地位又體現出來,3—6的屬主關系在旋律加急之后支撐著調性的進行。與此同時,#5、#4兩個關鍵音又體現著旋律小調極度豐富的色彩變化。又音程轉為和弦,和弦之后的七和弦更是在力度和色彩上呈現變化。臺階狀的遞進在260小節初爆發,屬音及其上方五度呈現出的純五度大和弦,將整首樂曲推向最高潮。
219—220短短的兩小節演奏中,有一個并不復雜卻易被忽略的技巧——換把。219與220是兩個不同音區演奏的線條,換把位是不可或缺的。演奏中,由于快速和音的密集,容易使220小節的最后一個音被吃掉。所以演奏的時候,為了使換把與第三把位上的音符不沖突,就需要在220小節后一拍的時候,抬起左手手腕帶動手指向上換把。這時左手的手腕已經在接近二把位置,但左手手指的重心仍停留在三把處。在每次演奏的過程中不要縮短220小結的最后一個音符的時值,不能為了換把而忽略之前的任意一個音符。精致、細膩是每一位音樂人應有的品質。
已經進行到樂曲的后半部分,相信有心人已經發現,雙旋律線條的重復是陳鋼先生在這首曲子里慣用的一個作曲技巧。既然同樣的音樂兩次出現,就不會以同樣的面貌呈現。對比是我們面對同樣事物的時候,對其進行處理的方式。在這首曲子中,情緒及感情的遞進是一步步向前的,即使會有偶爾的迂回處理,那也是對更高層次進行的鋪墊。從220小節開始的這一部分密集的進行,對比與全曲表現的情緒大階來說,這只是一個更有規律、更陡峭明顯的小臺階情緒進行。以至在260小節的大和弦才能真正爆發并進入最終的急板。
二、急板部分
(一)對急板部分的曲式結構分析
急板部分由跑動緊密的十六分音符構成。先是上行緊湊的半音級進折回,盡行重復。再在轉調高五度的上方調式上進行摸進。四遍旋律的進程之后連接一長串下行音階,音區進行到低音聲部。粗獷歡快的旋律一直推動著高潮的發展,在樂曲的最后部分用強有力的四、五級大和弦的交替進入全曲的尾聲。四級上的五拍強音最終進行到主音上結束。
(二)急板部分的演奏技巧處理及情感理解
急板的構成主要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慢練是達到目的的唯一方式,包括從一弦到四弦的過弦和換把階段。在這段的練習過程中,要結合換把練習的方式進行慢練,同時需要扎實的基本功。這部分已經是全曲的最高潮,演奏者情緒的帶動在所難免,更重要的是肢體的律動與音樂節奏的結合。只有當二者結合相得益彰的時候,才能對音樂進行完美表達。
三、結語
音樂演奏是一種二度創作的藝術方式,演奏者在演奏作曲家創作的藝術作品時,屬于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演繹,是對藝術作品的再創造,并加入了演奏者自己的藝術體驗。但無論演奏者賦予樂曲多么深刻的思想,也無法脫離作曲家自身創作藝術作品時的意境,以及樂曲本身的意蘊。所以說,當西方作品被移植到琵琶這件古老的中國民族樂器上時,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以恰當的方式正確表達西方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使其能夠充分吸收琵琶這件樂器自身的魅力,從而體現出中國藝術與西方作品的完美結合。
毫無疑問,在藝術的領域里改良多于創新,對藝術作品進行繼承的同時,我們會不斷發展并豐富藝術本身的內涵,提高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和詮釋的能力,最終促進音樂藝術的發展,促進民族藝術向世界文化的邁進,以及與其他各個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世界接受民族藝術,接受這件古老的傳統的中國民族彈撥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