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梅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大眾的閱讀和觀劇習慣也在漸漸改變。視頻網站逐漸受到網民的鐘愛,網絡自制劇應運而生,輕松的創作環境,多元化的素材選擇讓其更契合年輕網民的審美需求。網絡自制劇《靈魂擺渡》自播映以來就受到眾多關注。本文旨在通過探討《靈魂擺渡》的創作特色,從而發掘出網絡自制劇的獨特優勢。
【關鍵詞】網絡自制?。混`魂擺渡;創作特色;視頻網站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155-01
一、題材新穎吸引關注
網絡自制劇《靈魂擺渡》不同于以往的電視劇創作題材,不拘泥于主角們的談情說愛,而是以社會熱點話題為著力點,使用靈異題材進行包裝,以溫情打動人心,闡述人生真諦,具有深刻的內涵和一定的大局觀。目前中國的電視劇市場由于政策對題材的限制,導致傳統電視劇的題材范圍受到限制。而網絡自制劇脫離于傳統電視劇,使得它的題材在一定程度上更為豐富多元化。換言之,“網絡劇是網絡與影視藝術的結合,優勢和特點明顯。題材豐富,網絡劇取材不受限制,十分自由,同時以其鮮明的色彩、影像,豐富的意境和良好的制作為網民所喜愛。”[1]
《靈魂擺渡》借助靈異題材,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闡述人鬼神之間的故事,驚悚卻不乏溫情。創作者們通過對題材的精準把握,契合了觀眾的審美要求,運用諸多的靈異故事交叉呈現給觀眾,從而使受眾的心理收到了震撼與沖擊。
二、劇集模式簡單凝練
網絡自制劇的劇集模式不同于一般的電視劇,一般劇集為二十集,每集長度相對于傳統電視劇也較為簡短,故事處理也更傾向于碎片化。“碎片化敘事更加隨意、自由,更符合網民的接受習慣和審美習慣。特別是在移動終端迅猛發展的當下,網民是在不同環境和條件下觀看網絡自制劇,碎片化的敘事特點更符合網民的碎片化收視習慣。”[2]
《靈魂擺渡》采用單元劇的模式進行故事的講述,單集皆由獨立的故事呈現。且單集與單集之間的聯系較少,即使觀眾錯過了前幾集的劇情,也不會影響到后面劇情的觀看與理解。在以年輕網民為主體的網絡視頻用戶中,網絡劇這種簡短、快節奏的劇集模式更受青睞。
三、人物故事層次分明
《靈魂擺渡》中的人物關系,從縱向角度分析涉及到人鬼神的關系,從橫向的角度來說,分別是大學生夏冬青、鬼吏趙吏、九天玄女王小亞之間有趣的人物關系。劇中每個人設都有各自特殊的背景,并且在人物設置上也別出心裁。比如在第二季中九天玄女被設置成了“吃貨”,這更符合最近網絡流行的“吃貨文化”。冥王大人竟然是一個美貌卻孤獨的姑娘,構思巧妙。夏冬青是一個孤兒,孤苦無依的他卻頗具正義感,屢次幫助迷失的鬼魂,從而引發一系列的故事。這種人物設定,一方面讓故事充滿傳奇意味;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全劇追求驚悚但不失溫情的基調。而鬼吏——趙吏這一角色則頗具亦正亦邪的意味,身為靈魂擺渡人,他理應是鐵公無私,卻偶爾和小女鬼談情說愛,在面對危險時卻能夠擔當救世主的職責。劇中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形象具體,為該劇增添了很多色彩。
在故事方面,編劇著力于靈魂擺渡這一靈異題材,結合《山海經》以及神話傳說并把握時下熱點問題進行創作,使得故事具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劇中記者不顧安危曝光黑心企業、警察以身殉職后不忘捉拿真兇等故事都是與時下的熱門話題相結合的范例。在不斷起伏的情節中既諷刺了當今的社會問題,又凸顯了創作者濃濃的人文情懷。故事設計主次分明,以人鬼神之間的故事發展為主線,中間穿插各個故事為輔線,主次分明,讓觀眾一目了然。
四、臺詞設計貼合現實
“網絡劇語言運用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具體表現在:一是通過幽默風趣、夸張變形、故意玩弄臺詞概念、穿插方言等技巧,創造喜劇性效果;二是采用惡搞、無厘頭的方式,形成一種爆笑風格;三是大量采用造詞新穎怪奇,形象幽默,簡捷實用網絡流行語。”[3]《靈魂擺渡》的臺詞設計十分貼合現實,故事主角們的對話多采用當下網絡的流行詞匯,增添了觀眾的熟悉感,拉近了故事主角與觀眾的距離。此外,創作者也會根據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讓人物使用方言,在契合現實的同時,也更具搞笑意味,使人物更生動形象具有很深刻的喜劇效果。
五、結語
《靈魂擺渡》憑借其獨特的視角與立意,在眾多的網絡劇中大放異彩。它將傳說與熱點問題相結合,反映出尖銳的社會問題,傳遞出濃濃的溫情,不流于世俗。但因其是網絡自制劇,戲劇場景和道具方面難免有些粗糙,但故事內容引人入勝,應當受到肯定。在如今網絡自制劇發展利好的趨勢下,《靈魂擺渡》的創作也會走上越來越精良和更為專業化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李駿.網絡劇:廣電系統網站發展之利器[J].東南傳播,2010,(2):49.
[2]李海麗,張磊.新媒體背景下網絡自制劇的現狀及發展前景研究[J].劇作家,2014,(6):152.
[3]王志榮,峁文超,程巖.解析中國網絡劇的藝術特性[J].考試周刊,2012,(62):89.
作者簡介:
閆 梅(1991-),女,漢族,安徽人,河北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