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報道模式化是一個存在多年的問題,學界、媒體喊了多年“創新新聞報道模式”的口號,卻也未見顯著效果。但凡涉及時政新聞、經濟新聞、國際新聞,報紙、廣播和電視新聞報道,形式、內容千篇一律,受眾不免感到乏味,敬而遠之,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本文對近些年多種新聞報道進行了分析,從而對新聞報道模式化的表現做了一些總結,并據此對新聞報道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新聞報道;模式化;表現;對策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265-02
模式化的新聞報道使得傳播者與受眾形成了一種既定的思維、敘述方式,進而形成了一種循環,媒體習慣用固定的某種模式表現新聞,受眾也按照固定的思維去解構,無傷大雅卻又鮮有波瀾。其內在原因是新聞報道陷入一種既有的模式中,從形式到內容甚至是思維都止步不前。如何破除模式化對于新聞報道的束縛,是新聞從業者所應該著力思考的問題。
一、新聞報道模式化的表現
(一)思維模式化
我們新聞報道思維方式明顯受到傳統思維方式與哲學觀念的影響,表現出中國幾千年來官本位的既定模式,以盲目崇圣的狹隘思維來報道新聞。以會見新聞為例,2005年11月21日《人民日報》出版的美國總統布什訪華的新聞專欄,借用了新華社記者圖片3張,圖片內容分別:兩國國家元首及夫人合影、兩國領導人在歡迎儀式上、兩國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會談現場照片。同日出版的《人民日報》海外版采用的歡迎式圖片與《人民日報》一模一樣。雖然很多年輕記者都是具有現代思維方式的,但一進入媒體就不約而同地走進了這個圈子,可見這種思維上的狹隘深刻地反映了一種社會現象,深入人心,難以打破。
(二)結構模式化
新聞報道的構成要素有標題導語、正文、背景等,報道中可以根據內容需要來具體安排。但有的報道不論輕重緩急皆執行標準結構,把新聞寫得拖沓冗長,內容重復,主次不分,這種報道只能讓讀者看過題目便了無興趣。在模式化比較極致的狀態下,我們可以從一些新聞報道中總結出固定的模式。如災難性新聞,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24.2萬多人喪生。第二天《人民日報》采用新華社統一電訊稿發了兩篇消息,報道的側重點放在了國家領導人如何帶領災區人民抗災救災,以及報道“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上去了,對人們最關心的受災情況只字不提。這種新聞模式的固定結構,往往使記者根據公式,把握不住事情的主次、輕重,不負責任地完成了報道。
(三)語言模式化
談到新聞報道的模式化,很難不提到“新華體”。一般來說,作為歷史概念的“新華體”,其特點如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所作如下歸納:1.內容上是大家普遍關心的重要的最新新聞;2.事實上是大家信得過的,真實、準確、可靠;3.政治觀點上是正確的,是和黨中央保持一致的,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態度非常鮮明;4.文字上精煉生動;5.時效上是及時的,最快的,不落在報紙電臺后面。”[1]
而這一時期的文字特色在于排比整齊,含義正面,形容詞多如牛毛,使用得當簡練干凈,但僵化后就淪為沒有營養的原則性表述,看似冠冕堂皇,實則陳腔濫調,蒼白空泛且“假大空”。新華體并非是新聞報道模式化的唯一表現形式,但縱覽國內各媒體對于國家事件的新聞報道,新華體的影響力與覆蓋度卻是可見一斑,“新華體”已然是新聞報道寫作的標桿,因此現在的“新華體”則應適應時代和受眾的需要,朝著更加及時、準確、鮮明、簡短、生動活潑、深刻全面的方向發展。
二、應對報道模式化的策略
在新聞的采寫中,經常會有一些老生常談的主題,如經常性的政府工作報告、成就報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報道。而怎樣避免這樣的老主題再次陷入既定報道模式的危害中,就是當務之急要解決的問題。綜上所述,我有如下幾點建議:
(一)發掘新思想
主題的創新之所以進展緩慢,追根究底是思想的束縛。想要給受眾新的感受和啟發,只有打破常規,在思想內容上創新,寫出受眾真正需求的報道。以會議新聞為例,一般化的會議新聞只會羅列一大堆的會議內容和與會人員名單。而成功的會議消息則是會抓住會議的特點,發掘出會議的新思想。
比如2016年入夏以來,中國多地遭遇洪水災害,媒體紛紛跟進報道受災情況,中國新聞網另辟奇徑,盤點了暴雨災害里的感人瞬間。其中,講述了貴州省一場驚心動魄的救援。母女三人在被洪水卷走的危急瞬間,一輛路邊的私家車加起油門沖入洪水中,用車身攔住了母女三人,給救援贏得了寶貴時間。文章注意刻畫救援細節,生動形象,催人淚下,發人深思。
(二)選擇新角度
采寫新聞就像看電影、聽歌劇一樣,要選取最佳位置才會有最好的效果。所以,在報道中,角度的選擇至關重要。角度是記者在采寫新聞中認識和表現新聞事實的著眼點和側重點。角度的選擇是在記者進行深入觀察后選定的,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很復雜,從不同側面觀察其結果是不一樣的。如果觀察的方向選擇得不適當,就會直接影響到報道角度的選擇。
以第12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作品《七年上訴冤屈未伸張》一稿為例,記者從經濟角度落筆,揭示了大令公莊村的問題,七年久拖未決的根本原因是有關部門用“認真”的形式主義來應付中央領導的批示和群眾多年的冤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揭示政治報道的老主題,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三)采用新形式
現在,互聯網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的一切,在互聯網+傳統行業的發展背景下,傳統媒體要積極地與互聯網合作,創新新聞表現形式。新聞報道力求在新聞模式和新聞思想上推陳出新,在第一時間及時的向讀者報道當前發生的事實,用真實說話,用新形式表達信息。例如:《人民日報》在2013年1月1日推出了微信公眾號,經過三年的發展,該公眾號長期占據“新媒體排行榜”的第一位,這得益于《人民日報》公眾號發布的內容真實權威,同時又注重貼近普通大眾生活,研究粉絲的興趣點,這種報道的時效性明顯增強,報道體裁和報道模式的創新,使報道更加深入人心。
(四)實現平民化
新聞報道在近幾年的改革中明顯淡化了生硬的說教味,而增強了信息和價值含量,貼近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反映普通群眾的苦樂酸甜,體現出鮮明的平民化傾向。在新聞報道的采寫上經常采用平民化的語言,使用他們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比如:《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拋棄了傳統的嚴肅刻板的報道模式,在新聞選擇的時候,注意“權威觀點,清新表達”,讓語言表達更具“人情味”,努力搭建與受眾的情感連接。比如,在7月27日的公眾號內容中,“來了!新聞早班車”板塊,新聞播音員的播報狀態更加放松,語言親切自然,并且還伴有親切的問候優美的音樂,讓受眾在每天的清晨有一個良好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早上7:30,推出第二條推送,關注點也是一些生活常識,比如:“夏季開車是先關空調還是先熄火?”;“早晨吃雞蛋的驚人好處,萬萬沒想到!”在夜晚10:00推出夜讀板塊,“我們對成功的最大誤解”,引導人們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樹立正確的成功觀。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流價值。
此外,想要逃脫出新聞模式化的禁錮,還需要記者本人的努力,艱苦、深入、細致缺一不可。因為以上這些談來容易實踐難,這些新意不是路邊野花唾手可得,而是埋藏隱蔽的金礦,深入挖掘才會發現閃光點。這需要我們所有新聞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時刻保持那份對新聞報道始終如一的堅持。
參考文獻:
[1]宣傳輿論學大辭典.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
步長磊(1987-),山東濟寧人,安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師,助教,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電視文化傳播。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陽師范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