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國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堅持開展“感恩、大愛”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作模式。
養成感恩意識
學校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學生的入學教育上,經過多年的實踐,逐步形成了入學感恩教育“三個一”模式—— “一信”(感恩家書)、“一電”(感恩電話)、“一講座”(專家感恩報告),力爭讓學生從大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感恩心態。
在每年畢業生離校之前,學校通過精心組織畢業生晚會、制作班級感恩相冊等活動營造畢業生文明的離校氛圍。很多校友在畢業之后依然關注學院發展, 2007屆會計專業學生郝國興大學期間家境貧寒,在學院的幫助下開始自主創業,創業成功后他返校設置教育獎學金,每年拿出2萬元獎勵那些學習刻苦家境艱辛的學生。
學校抓住各種節慶時機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如清明節引導學生緬懷先輩,祭奠先人;母親節引導學生感恩母愛,為母親洗腳或做家務……2015年寒假,學校給全校3000多名新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業:算一筆“親情賬”。即讓他們計算從出生一直到讀大學共18年時間花費了父母多少錢,這一事件引起省內外媒體的爭相報道。
培育志愿精神
自2013年開始,學校正式啟動了志愿服務學分認定工作,把第二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注重發揮實踐的育人功能。
學校在日常教育中注意培育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抓住每年三月份的學雷鋒活動,引導學生在校內外開展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并將此項工作常態化。
學校每年假期會通過校團委組織大小近40個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到全國各地開展實踐活動,考察地方經濟文化,了解世情國情,奉獻愛心。從2009年開始學校“愛心起航”志愿團隊每年春節前后志愿服務武鐵春運,5年來參與人員超過300人,志愿服務時間超過2.3萬個小時。
凝練大愛文化

學校注重從制度上加強對大愛文化的引導,從建校之初就提出了“三會三有”的教育培養理念,即“會學習、會思考、會做事,有誠正之心、有敬業精神、有一技之長”。2007年,學校提出了校訓“明德大愛,創新篤行”,進一步將“大愛”理念融入到了師生的思想中。
學校注重樹立師生中的杰出代表,不斷傳遞正能量。學校通過開展 “感動學校十大人物評選”“我最喜愛的老師網絡票選”等活動挖掘出了一大批好人好事,塑造了一批優秀典型的師生代表:比如剛做完手術就帶著未完全恢復的身體回到課堂,繼續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地質學買俊祥教授;發表過20余部著作、60余篇學術論文,在課堂上從不落座的思政教研室“紅燭之光”王宗廷教授……
不僅如此,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將優秀典型人物的先進感人事跡進行宣傳,不斷編織大愛鏈條,傳承大愛文化:2013年3月《楚天都市報》報道了學校春運“志愿達人”余進文帶學生團隊服務百萬旅客的故事;2015年6月25日,《武漢晚報》以“大愛育人的腳步從未停歇”為題重點介紹了學校開展大愛教育的情況……這些感人的事跡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和支持。
大愛育人理念打動了一批又一批的武工院人,塑造了武工院人陽光、自信、文明、奮進的群體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