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的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有關規定,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2016年8月1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國土資源廳、財政廳聯合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指導意見》(桂人社發〔2016〕46號),節選如下:
一、保障范圍和對象
本意見所稱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對象,主要是指本意見實施后,因政府依法統一征收農村集體土地而失地,且在征地時享有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的16周歲以上在冊人口。
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對象的名單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居)民委員會依法提出,報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初審、公示、確認,經征地機構、國土資源、農業部門審核后,予以公示無意見的,報當地人民政府審定。以有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審批權限的人民政府依法批準征地之日為基準日,確定被征地農民的年齡是否符合養老保險對象條件。
二、補貼辦法
征地所在地人民政府應多渠道籌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資金在征地成本中單列,不得納入征地統一年產值補償標準。
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資金按征地涉及人數、征地次數和征地規模進行提取。每次征地的最低補貼標準為:征地時上年度全區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被征地農戶人均征地畝數。
一次或多次征地后,被征地農戶人均征地面積累計超過8畝的,超過部分不再計發養老保險補貼。土地完全征收,被征地農戶人均征地面積累計不足1畝的,按1畝計發繳費補貼。
三、參保辦法
各級政府應依法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基本養老保險,保障其基本養老保險權益。被征地農民選擇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或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可享受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不得享受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
被征地農民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先從養老保險補貼資金中列支,養老保險補貼使用完后,由個人負擔。已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養老金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一次性發放給其本人。
四、補貼資金的籌集管理
(一)足額落實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資金。征收土地方案批準后,申請用地單位(含單獨選址用地業主)應根據征地涉及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對象名單、征地面積、養老保險補貼標準,提請征地機構、國土資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測算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資金,供地前一次性足額劃入政府指定賬戶。地方政府收儲土地的,由當地政府及時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資金劃入政府指定賬戶。
(二)對新征土地堅持“先保后供”原則,申請用地單位或當地政府應劃撥的養老保險補貼資金未到賬的,國土資源部門不得辦理供地手續。
(三)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資金實行專款專用,任何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均不得擠占、挪用。
五、實施方案核批
(一)征地報批前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實施方案,在征地所在縣(市、區)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商國土資源、財政等部門擬定,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核。
(二)報國務院、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征地的,由征地所在縣(市、區)級人民政府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實施方案等有關材料送市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核,市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及時提出書面審核意見,作為國土資源部門辦理建設用地報批手續的必要材料。
本意見自2016年1月1日開始實施,已有規定與本意見不一致的,以本意見為準。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根據本意見制定具體實施辦法。本意見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國土資源廳、財政廳按職責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