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要多處備份
現在我的拍攝頻率非常高,一個星期至少有三四次的外出拍攝。每次出差之前,把單位電腦里的東西往家里電腦拷一份,筆記本電腦清空,每天會把幾十個GB的照片導入筆記本,出差回來,256GB的筆記本硬盤就存滿了。這樣下來,每年大概1TB的硬盤我用三塊。目前為止,我還沒遇到過硬盤壞掉的情況,我會存成三份,辦公室兩份,家里還存一份,這也是考慮把備份存在不同的地方。
我覺得備份照片這個事,千萬不能偷懶,不要覺得存過一套了就萬事大吉。我有個毛病,我認為好的照片我會到處復制,會在不同年代的文件夾里都有。萬一你這個文件夾出問題了,在另一個文件夾里可能也有存有備份。照片多幾個“分身”沒問題,就怕沒有。
每天晚上都整理照片
現在的習慣是每天都要整理,當天拍完,當天按照時間地點事件的方式建文件夾。每年對這些文件夾,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整理,比如2016年1-12月,就建12個文件夾。每天的過程是,先拷貝進來,比如大文件夾里有1000張,在里面建個粗選文件夾,存100張,在100張里我再建個精選文件夾,從這100張里可能最后選出10張自己比較滿意的,其中最終有5張能拿出來的,這5張我會復制一下,單獨拿到根目錄里面。(例如:2016 → 2016-09 → 2016-09-事件→ 2016-09-事件-粗選 → 2016-09-事件-粗選-精選)。這個包含5張精選照片文件夾會放到2016文件夾里面,是獨立的,游離在具體文件夾之外,是一個個精選的點。比如我今年去了幾次九華山,現在我的2016文件夾中,就有了“第一次九華山精選”,“第二次九華山精選”“第三次九華山精選”……這樣就便于你隨時用,尤其是當你正在拍一個大專題的時候,可以隨時調用。
我還有一個習慣,相機里面的存儲卡也不輕易格式化,我先留著,下回拍攝之前,我再看看這張卡里面有什么東西是以前我沒導出來的,沒有的話再刪掉。我這個習慣還有個好處,帶相機出發之前,檢查一下你的相機有沒有卡,卡里有什么東西。因為我犯過這樣的致命錯誤:很多年以前到國外出差,白天拍完了,晚上在特別困的狀態下導素材,認為自己白天拍的三張卡都導完了,第二天早上就把這三張卡都刪了。所以后來我養成了這個不即時刪除的習慣。

膠片中的作品,有需求才有挑選的動力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大學畢業進入新聞領域工作,到工作崗位上就開始大量拍攝。當時膠卷的保存比較簡單,拍完了之后自己沖洗,覺得好的剪下來,放大成照片發稿,不用的底片就一條條的外面用紙包上,寫上時間地點,裝袋之后,保存在單位的檔案柜里。發稿的照片一張張放在底片袋里面,專門有一套東西來存放這些發稿的照片。膠片沒有別的辦法,都是這樣整理。北京的氣候不是那么潮濕,辦公室是冬暖夏涼的老式房子,二十多年了底片都沒什么變化。
這個比較好的工作習慣,是跟報社里的老前輩學的。當然也有的攝影記者是糊里糊涂的,比如我知道的一位前輩,他有點潔癖,辦公桌上什么都沒有,所有他在工作中拍的照片,發稿的他剪下來,不發稿的全部都扔掉,這也是那個時期一些老記者的習慣。
到2001、2002年,我們就全部改成了數碼相機。膠片就是在調歷史資料的時候會查一查。現在我也希望能把膠卷的統一數字化,但這個工作量實在是比較大。這里面有個問題,人的動力來源于你的需求,假如我正好要做某個選題,或是某方面的研究,我再從以前的膠片里選東西,沒有這個需求的話,就會覺得我挑完了又放那兒沒用,有需求才有動力,也有目標。
不過,膠片時代的資料價值會持續發酵,當年我認為好的東西,適合當時發稿,隔十年之后再看這些東西,會發現里面還有好的東西當時沒有選出來,再過三十年你再看,還有更有意思的,這就是攝影的力量。所以照片是可以不斷的挑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