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濱
(南陽市骨科醫院 創傷一科 河南 南陽 473000)
?
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療效觀察
孫海濱
(南陽市骨科醫院 創傷一科河南 南陽473000)
目的分析外固定支架+有限內固定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效果。方法隨機雙盲法將100例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觀察組則行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術后平均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療效。結果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01)。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6個月橈骨遠端掌傾角、尺偏角分別為(8.7±2.6)°、(16.2±6.7)°,優于對照組的(6.5±2.8)°、(12.7±4.4)°(P<0.05)。觀察組術后6個月腕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9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8.0%(P<0.05)。結論外固定支架+有限內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近期療效明顯,能促進腕關節功能恢復,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外固定支架;有限內固定;老年橈骨遠端骨折;腕關節功能
橈骨遠端骨折好發于老年人群,由于老年患者多伴骨質疏松癥,骨折穩定性欠缺,增加治療難度[1]。過去臨床處理老年橈骨遠端骨折以手法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為主,復位效果差,易引發創傷性關節炎等相關并發癥,不利于腕關節功能恢復[2]。近年來外固定支架+有限內固定治療臨床應用較多,有限內固定干預可擴大外固定架范圍,發揮內、外固定優點[3]。南陽市骨科醫院2012年1年至2015年6月采取外固定支架+有限內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與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患者對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病例選擇納入標準:①X線片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②明確外傷史,閉合性新鮮骨折;③年齡60~85歲;④知情并同意治療。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嚴重障礙、凝血系統疾病;②精神異常、老年癡呆等依從性差或不能配合治療者;③合并多處骨折、神經損傷等患者;④病理性骨折。
1.2臨床資料抽取南陽市骨科醫院2012年至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100例,隨機雙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62~85歲,平均(70.3±5.2)歲;受傷原因:車禍12例,跌傷35例,其他3例;AO分型:B2型7例,B3型9例,C1型10例,C2型9例,C3型15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60~82歲,平均(70.5±5.0)歲;受傷原因:車禍10例,跌傷38例,其他2例;AO分型:B2型6例,B3型8例,C1型9例,C2型8例,C3型19例。兩組年齡、受傷原因、AO分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治療方法
1.3.1觀察組外固定支架+有限內固定治療。選擇仰臥位,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幫助患者適當外展患肢肩關節。X線下對掌骨背外側距離其雙側1 cm處行切口,大小1 cm左右,伸指肌腱分離后于第二掌骨額狀面處打孔(垂直),2枚螺釘置入。橈骨骨折部位橈骨側背處切開使腕部骨折顯露,對其復位固定(克氏針)。隨后將掌骨處螺釘與主體連接管連接,夾鉗(可調節)放入,X線下確定復位滿意后于橈骨骨折近端接近骨折部位處擰入2枚螺釘,擰緊夾鉗以固定。術后根據患者意愿指導患者早期關節功能鍛煉,通常術后2~3周可對功能位調整,術后7周可去掉外固定支架,同時加強患者功能鍛煉。
1.3.2對照組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臂叢神經阻滯麻醉,Henry入路,對前壁遠端橈骨側行切口,分離橈骨側屈腕肌與掌長肌腱,旋前方肌切開使骨折部位暴露,骨折端軟組織清除后復位骨折,若難以維持可通過克氏針臨時固定,最大限度恢復關節面解剖結構。隨后鋼板螺釘固定骨折部位,X線下確定復位滿意、螺釘位置正確后逐一縫合,切口關閉且留置引流管。術后行石膏外固定,時間一般4周,之后指導患者進行腕關節功能鍛煉。
所有患者術后平均隨訪6個月,均獲訪,術后定期門診行X線復查。
1.4觀察指標①平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螺釘松動、釘道感染等)。②術前、術后定期X線片檢查,測量記錄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橈骨遠端掌傾角、尺偏角。③腕關節功能,術后6個月評估,優:腕關節活動正常,握力正常,背伸及掌屈活動度減少15°以下;良:腕關節活動正常但劇烈時受限,腕關節有時疼痛,背伸、掌屈活動度減少15°~30°;可:腕關節活動輕微受限,腕關節常疼痛,背伸、掌屈活動度減少31°~50°;差:腕關節活動受限且持續疼痛,背伸、掌屈活動度減少50°以上。統計優良率。

2.1平均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35.6±12.2)min,平均住院時間(11.5±2.5)d,均短于對照組的(47.9±16.6)min、(15.2±3.4)d(t=4.222、6.199,P<0.001)。
2.2并發癥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2.3橈骨遠端掌傾角及尺偏角觀察組術后3、6個月橈骨遠端掌傾角及尺偏角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橈骨遠端掌傾角及尺偏角比較±s,°)
2.4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術后6個月觀察組腕關節恢復優40例,良5例,可5例,差0例,優良率為90.0%;對照組優26例,良8例,可13例,差3例,優良率為68.0%。觀察組腕關節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
外固定支架作為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一種有效方法,主要是通過其“韌帶整復術”特點及外固定材料生物力學達到復位固定的目的[4],能有效避免橈骨骨折端重疊移位等影響骨折復位。由于目前臨床橈骨遠端骨折多復雜,需借助克氏針撬拔或有限內固定,通常可獲取良好效果[5]。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特點,這與該治療方案有限切開處理有關。由表1可知,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并發癥包括螺釘松動、橈神經損傷,各1例,螺釘松動主要與操作時未擰緊有關,而橈神經損傷與靜脈穿刺誤傷橈神經淺支有關,為此干預前臂時需依據頭靜脈走向判斷橈神經淺支走向,避免誤傷,同時外固定螺釘時需注意避免損傷神經。相比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能有效促進患者橈骨遠端掌傾角及尺偏角恢復,腕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與王劍等[6]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還能有效避免或減輕損傷韌帶組織及關節囊,盡可能維持腕關節軟組織完整性,有利于患者術后腕關節功能恢復[7-8]。同時輔助克氏針內固定可擴大外固定支架處理范圍,術后持續牽引以保持復位穩定性。但本次研究平均隨訪6個月,肯定了外固定支架聯合有限內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近期療效,但關于其遠期效果本研究尚無涉及,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手術時間短、術后腕關節恢復優良率高特點,可作為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治療主要手段之一。
[1]向乾彬,范海泉,黃海訊,等.有限內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2,15(2):188-189.
[2]司衛兵,陸國海,秦衛,等.外固定支架結合閉合復位有限內固定微創治療橈骨遠端AO C3型骨折的比較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3(1):59-62.
[3]王樹,王加寬,徐南偉,等.支架外固定配合克氏針有限內固定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J].江蘇醫藥,2015,41(15):1808-1810.
[4]賴憲良,李峰,劉東旭,等.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解剖學和臨床研究[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16):2163-2165.
[5]王樹,王加寬,顧加祥,等.橈骨遠端骨折復位后橈腕關節形態學特征與腕關節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4,30(5):330-332.
[6]王劍,王鋼,格日勒圖,等.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4,16(10):912-914.
[7]宋華榮,喻忠,王黎明,等.微創有限切開內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療效分析[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2):188-189.
[8]楊志全,李海生.兩種手術方法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效果[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18):1719-1721.
R 687.3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9.019
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