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
(內鄉縣人民醫院 骨科 河南 南陽 474350)
?
早期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對老年關節創傷患者軟骨細胞凋亡的影響
張葉
(內鄉縣人民醫院 骨科河南 南陽474350)
目的分析早期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對老年關節創傷后患者軟骨細胞凋亡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內鄉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6例老年關節創傷患者,根據關節腔是否注射透明質酸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行常規手術及抗感染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治療。對比觀察兩組軟骨細胞凋亡率、細胞周期細胞比例及增殖指數。結果 觀察組細胞凋亡率、細胞周期細胞比例、細胞增殖指數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創傷性關節炎患者早期進行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可有效降低患者關節軟骨細胞凋亡率,增加細胞增殖指數,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老年關節創傷;早期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軟骨細胞凋亡
老年群體多伴有不同程度骨質疏松,關節受到外力沖擊時更易發生損傷。關節軟骨創傷后多伴隨該處軟骨細胞凋亡加速、細胞增殖滯后等現象,對患者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1]。透明質酸屬酸性黏多糖,是細胞間質的主要成分之一,可對關節起重要潤滑作用,被廣泛運用于創傷性關節炎臨床治療中[2]。本研究選取內鄉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6例老年關節創傷患者,探討早期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對老年關節創傷后患者軟骨細胞凋亡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內鄉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6例老年關節創傷患者,根據關節腔是否注射透明質酸分為兩組,各43例。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65~85歲,平均(71.22±4.31)歲;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65~86歲,平均(71.87±4.51)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手術及抗感染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具體如下。患者屈膝90°,取髕骨外上為入路口進行穿刺;抽吸無回血后給予透明質酸鈉(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379)2.5 ml;以無菌創可貼覆蓋針眼,并緩慢活動患者膝關節,使透明質酸鈉均勻覆蓋滑膜及軟骨表面;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及康復訓練。
1.2.2標本提取及檢測方法①標本提取:術中提取2塊大小為2 mm×2 mm左右的創傷關節軟骨;軟骨剪碎離心10 min去除上層清液;將取得標本置于0.2%Ⅱ型膠原酶在37 ℃恒溫培養箱內進行消化,每小時進行1次吹打;待軟骨完全溶解后進行過濾與漂洗,計數制備細胞懸液,加PI染液避光20 min。②檢測: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懸液;采用Modfit軟件分析細胞周期。

觀察組細胞凋亡率、細胞周期細胞比例、細胞增殖指數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細胞凋亡率、細胞周期細胞比例、細胞增殖指數比較±s,%)
近來年,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劇,老年關節創傷發生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對老年群體晚年生活造成嚴重不利影響。相關研究指出,關節創傷常導致患者關節部位軟骨細胞增殖滯后、細胞凋亡速度加快,不利于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與改善,因此降低細胞凋亡率、提高細胞增殖指數是治療創傷性骨關節炎的關鍵。
透明質酸是線形多糖,作為一種生物活性物質主要分布在人體細胞外基質中,通過對膜蛋白結構與細胞間纖維起穩定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關節處基質降解酶活性,減少患處炎癥因子及活性氧自由基,進而提高軟骨細胞存活力,降低凋亡率,有效保護軟骨組織[3]。本研究中,觀察組細胞凋亡率、細胞周期細胞比例、細胞增殖指數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王建航等[4]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充分證明早期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有利于降低細胞凋亡率、提高細胞增殖指數,具有可行性。早期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通過增加透明質酸水平,促進軟骨細胞外基質與蛋白聚糖的合成,有利于減輕炎癥,最終達到保護關節、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創傷性關節炎患者早期進行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可有效降低患者關節軟骨細胞凋亡率,提高細胞增殖指數,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1]劉效仿,張健,侯蕾,等.透明質酸促進撞擊性膝關節軟骨損傷修復的實驗研究[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4,16(12):1094-1098.
[2]趙良虎,劉典鋒,黃金,等.透明質酸鈉與糖皮質激素治療早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5,32(12):17-18.
[3]周建林,陸彪,明江華,等.透明質酸鈉對兔骨關節炎軟骨VEGF及其受體-2 mRNA表達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4(2):178-182.
[4]王建航,孫濤.早期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對老年關節創傷后患者軟骨細胞凋亡的影響[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5,34(6):654-655.
R 684 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9.135
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