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星
今年8月底,一封來自廣西桂林的《致謝函》寄到了廣東質檢院,感謝廣東質檢院在殘酷的國際市場博弈和廝殺中,給予這家企業鼎力相助:成功幫助這家企業在澳洲守住約12億元人民幣的市場份額,且未收分文的感謝費。
《致謝函》來自桂林國際電線電纜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桂電集團),桂電集團是廣西規模最大的電線電纜生產企業,連續多年,其產品出口排在全國同行前列,是廣西機電產品的出口大戶。
桂電集團的產品一直備受市場肯定,但三年前,桂電集團在澳洲卻遇到了大麻煩。如應對不當,其產品將不得不撤出澳洲市場,這意味著多年努力或付之一炬。
關鍵時刻,廣東質檢院挺身而出,其憑借國際視野、專業團隊和細致入微的服務精神,成功幫助桂電集團轉危為安。
這不過是多年來廣東質檢院助力民族企業走出國門、成功走向國際市場的一個精彩縮影罷了,類似的情況和故事,還有很多,而且一直在上演。
澳大利亞電線電纜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澳洲公司)是桂電集團在1992年8月在境外購買的子公司,也是當時中國外經貿部批準的中國首批境外投資帶料加工企業之一,至今也是廣西唯一的一家。
20多年來,憑借過硬的質量、周到的服務和適中的價格,澳洲公司獲得了客戶廣泛認可,其產品銷往澳大利亞全境以及周邊國家,銷售收入在澳大利亞連續多年走在同行業排名前三。人民日報等央媒曾以這家公司為例,刊文介紹中國走向世界的經驗。
但2013年10月,這家企業遇到了麻煩—澳大利亞有關政府部門采信了德國一家獨立檢測機構的錯誤檢驗報告,認為桂電集團澳洲公司供應的電纜存在質量問題,并計劃對澳洲公司實施處罰和禁止銷售。
桂電集團負責人坦承,這是自兩次反傾銷勝訴以來,桂電集團遇到的最大危機。應對不當,將不得不完全撤出澳洲市場,這意味著約12億元人民幣的市場份額就此失去,更意味著澳洲公司在澳洲20多年的耕耘和努力,將隨一紙所謂的“不合格”檢驗報告而付之一炬。
但桂電集團始終相信自己產品的質量沒問題,也認為德國該機構的數據和報告存在問題,但因涉及到非常專業和精細的領域知識,所以公司無法準確找出關鍵問題所在,這也就不能說清問題數據與錯誤結論之間的關系。
為此,桂電集團找到了國際上的多家檢測機構,但很多國際檢測機構無不采信德國這家檢測機構的結論,這讓桂電集團非常被動。桂電集團轉而求助國內多家檢測機構,但澳洲電纜的標準在國內應用比較少,而且一些機構擔心費力不討好,加上沒有勝算的把握,不愿意和這家老牌的德國檢測機構發生爭議。
內外交困的關鍵時刻,今年5月初,桂電集團給廣東質檢院院長陳錦漢去函請求給予技術援助。當天,陳錦漢院長隨即復函明確表示“我院將全力配合貴公司的應訴,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服務跨境民族企業,是我院的責任和榮幸!必要時,我院可派相關專家赴澳洲技術支援。”與此同時,陳錦漢交代電器部工作人員做好配合工作。
隨后兩個多月里,廣東質檢院的領導和專家團隊為桂電集團提供澳洲電纜檢測的各項標準,并在仔細檢查和分析了相關數據后,找出問題關鍵所在。隨后,廣東質檢院向桂電集團的澳洲公司提供了技術分析函、律師意見函、資質證明材料等各種檢驗和記錄報告,形成完備的資料和意見。
在科學而精準的專業數據和分析面前,德國這家具有百年歷史的檢驗機構,也不得不承認:在檢驗過程、記錄中存在與標準不符的情況,并由此引發了誤判,現正采取各項措施,消除對澳洲公司造成的不良影響。
至此,近三年的訴訟爭議終于取得圓滿結果。在《致謝函》中,桂電集團誠摯表達了公司對廣東質檢院各位領導和專家辛勤付出的謝意。桂電集團認為,這是廣東質檢院踐行國家支持企業走出去、做大做強的最好實例,并稱贊“廣東質檢院的這種自信、正義和專業,是值得大家敬佩和學習的。”但對廣東質檢院而言,這不過是一個平常故事的演繹罷了。
桂電集團澳洲公司的遭遇,也給中國制造業帶來一些反思,那就是中國制造在海外消費者的腦海里,還是低質低價的代名詞。近年來,一些國家在利用貿易壁壘、反傾銷調查和頻繁抽檢等手段,來挑中國產品的毛病。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產品在轉型升級的國家號召下,已出現很多質量過硬,甚至在國際市場上都叫得很響亮的品牌。
當然,頻繁抽檢,甚至是故意找茬的方式對中國企業而言,也不盡是壞事,他們倒逼著中國企業更加注重產品質量的提升和完善。
不過,其間,也因錯誤檢驗導致企業被迫退出海外市場的情況。因為其中涉及的內容很專業,企業主沒有檢測機構的幫助,勝訴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技術性的壁壘比單純的貿易壁壘、反傾銷調查更為專業和難以反擊。
據廣東質檢院透露,2014年有36.1%的出口企業受到了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響,全年出口貿易直接損失755.2億美元,比2013年增加93.2億美元,占同期出口額的3.2%。其中機電儀器是受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最嚴重的一類產品,機電儀器2014全年出口受損金額高達312億美元,占直接損失總額的41.3%。
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更好服務外向型經濟、破除國際貿易壁壘中面臨的種種困難,就成為廣東質檢院迫切要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一帶一路”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時機,更涉及到中國企業如何成功走出去的關鍵環節,所以“護航衛士”重任在肩。
對此,究竟如何做好?廣東質檢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了做法和經驗—
一是利用國際規則,幫助企業破除國外技術壁壘。據介紹,廣東質檢院于1991年成為國內首批通過IECEE(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產品合格測試與認證體系)認可的CB實驗室,范圍包括12大類產品共175項標準,覆蓋家用電器、照明電器、電子電器、低壓電器、電線電纜、電器附件等工業和消費類電器產品,出具的CB證書和測試報告在全球54個國家獲得認可,具有“一個產品、一次測試、一個標志、全球通行”的優勢,能幫助企業快捷應對不同出口目標國的市場準入門檻。
據介紹,廣東質檢院已完成的2000多份CB報告,企業還可利用CB證書轉化為出口目標國的國家認證,壓縮認證成本,減少認證時間。電線電纜企業利用CB證書申請德國VDE認證,比直接申請VDE認證要節省30%的費用,縮短50%的時間。
二是加強機構雙邊合作,實現與國外知名檢驗認證機構互認。上世紀80年代以來,廣東質檢院利用自身檢驗實力,與英國標準協會(BSI)、英國天祥集團(Intertek)、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VDE)、德國德凱質量認證有限公司(DEKRA)、德國TüV萊茵(TüV Rheiland)巴西公司、意大利質量標志學會(IMQ)、美國美華認證公司(UL)等多家國際知名認證機構建立了穩定、共贏的合作關系。 “十二五”期間,廣東質檢院獲得這些國際機構認可檢驗報告2500份,直接為企業節約認證成本近3000萬元,縮短認證時間一半以上。
此外,在工廠檢查、驗貨等方面,廣東質檢院也與國外機構合作,承接其在華業務,為企業節約了大量的國際差旅費用。例如廣東質檢院與TUV萊茵巴西公司的合作就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通過本地化便捷高效的測試及工廠審查服務,已幫助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眾多電線電纜和電器附件生產企業,順利獲得巴西強制性產品認證(INMETRO認證),縮短產品進入巴西市場的時間,并大大地降低了認證成本,以一家電源線廠為例,通過廣東質檢院的巴西認證測試和工廠審查服務,比直接向巴西申請認證,能節省40%的認證成本,而且認證周期縮短一半。
三是緊跟企業外貿需求,完善自身能力建設。 近年來,隨著企業出口日本和中東地區業務增加,廣東質檢院申請成為日本政府認可的強制性PSE認證檢測實驗室,以及中東地區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標準化組織(GSO)認可的GC認證檢測實驗室,這可直接為企業出口到日本和中東地區的產品提供檢測認證服務。GSO要求自2016年7月1日起,列入其強制認證目錄范圍內的13類產品(如空調、冰箱、插頭等),進入海灣合作組織國家前必須獲得海灣GC標志認證證書。廣東質檢院作為GSO認可的GC認證檢測實驗室,通過本地化的測試服務,幫助海信空調、鎰勝電子、浙江躍華等一批企業趕在限期前快速地獲得相關證書,產品成功搶占市場。
據介紹,廣東質檢院近年來平均每年投入3000萬元用于設備升級改造,加強技術實力和服務能力建設,建成了東南亞地區能力最強的輸配電設備實驗室,短路試驗能力達到280kA,該實驗室不僅為中國企業提供大量國際檢測服務,還吸引了港澳臺、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近百家企業送檢。
2014年,廣東質檢院屬下的中誠認證公司獲得國家認監委授權,成為首家北京以外的中國CCC強制性認證發證機構,可以在更高的平臺上開展國際合作。
談到今后打算,廣東質檢院相關負責人透露,將在檢驗檢測認證方面進一步加強與國外機構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完善技術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加大對重點產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重點出口貿易目標國合格評定要求的研究,在條件成熟時爭取申請成為這些國家的認證機構,同時也將加強在國際認證方面的話語權,幫助企業打造“中國質量”,使得“中國創造”和“中國品牌”在國際大舞臺上走的更快、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