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來,消費者已經從激動人心的技術進步中獲益匪淺。在很多國家,大多數人揣在口袋里的個人電腦比20世紀80年代的大型計算機運算能力更強。高中時我用來開發游戲的Atari 800XL電腦,其微處理器擁有3500個晶體管;而今天我的iPhone 上運行的處理器其體管數達到20億個之多。
當時,1GB的存儲裝置耗資10萬美元,而且有冰箱大小;今天它幾乎不花錢,尺寸也以毫米計量。
即使取得了如此大的進步,我們仍然可以在整個星球—包括所有人和物—的聯網過程中期待更快的進步。已經有50億人使用移動設備,超過 30億人可以接入互聯網。未來若干年,500億件物品—從燈泡到冰箱、道路、服裝等諸如此類—也將連接到互聯網。
每過一代人左右,新興技術就會出現融合,某種革命性的技術因此而誕生。比方說,成熟的互聯網、廉價的帶寬和文件壓縮,以及蘋果標志性的iPhone使得像Uber(優步)、Airbnb、 YouTube、Facebook(臉書)和Twitter(推特)這樣的企業重新定義移動客戶體驗。
現在我們正站在另一次大規模融合的風口浪尖上:大數據、機器學習和不斷提高的計算能力將很快使人工智能(AI)無處不在。
人工智能符合愛因斯坦的那句格言,即天才能將復雜事物簡單化。因此,在世界本身越來越復雜的同時,人工智能將成為21世紀的決定性技術,就像微處理器是20世紀的決定性技術一樣。
消費者已經每天都在與人工智能打交道。谷歌利用機器學習來自動完成搜索查詢,并且往往能夠準確預測某個人要找什么。Facebook 和Amazon(亞馬遜) 利用預測算法在用戶閱讀或購買經歷的基礎上完成推薦工作。人工智能是無人駕駛汽車的核心部件—無人駕駛技術現在可以避免碰撞和交通堵塞—人工智能也是像谷歌DeepMind AlphaGo(阿爾法狗)等游戲系統的核心部件,這臺電腦年初在一場五局三勝制的比賽中擊敗了韓國圍棋高手李世石。
鑒于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今天的所有企業都必須要將它們融入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否則,他們將無法與那些利用數據來改善用戶體驗、輔助商業決策的企業展開競爭。下一代消費者將會與數字技術共同成長,他們會期望公司預見他們的需求,并實時、個性化地提供咨詢服務。
迄今為止,人工智能太過復雜昂貴,以致很多企業很難對其進行最佳應用。將其融入企業現有業務難度很大,歷史上一直需要掌握復雜技術的數據學家才能完成這項任務,結果導致很多企業仍然憑直覺而不是信息作出重要決策。
今后幾年這一切都將發生改變,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普及,可能使每家企業、每位員工都變得更加聰明、快速和高效。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分析數以十億計的信號,從而將客戶服務電話自動轉接給最合適的代理人,或確定最有可能購買某種特定商品的某位客戶。而且人工智能的應用不僅限于在線零售:據A.T. Kearney咨詢公司統計,實體商店依然在零售行業中占據90%的份額。很快,客戶一進入實體店,互動式聊天機器人就會上前跟他們打招呼,機器人可以根據過往的購買歷史推薦產品,提供特別折扣并處理客戶服務事務。
所謂“深度學習”(模仿大腦神經網絡的人工智能分支)領域的進步,可以使智能數字助理在來自社交網絡和其他數據來源的數以百萬計的信號基礎上,以人類助理般的敏銳度來協助客戶規劃假期、確定客戶對某個品牌的反應。在醫療保健領域,深度學習算法可以協助醫生從世界的任何角落實時確定腫瘤細胞類型或顱內異常問題。
要想有效利用人工智能,企業必須對隱私和安全問題時刻保持關注。因為人工智能基于數據,機器了解的個人數據越多,代表客戶預測其需求的準確度就越大。但當然,這樣的個人信息大規模流動可能違反客戶的信任。
企業必須公開其個人數據的使用方式。人工智能還可以檢測并防御數字安全漏洞,并在保護用戶隱私和建立信任時發揮關鍵作用。
就像過去的經濟轉型期一樣,人工智能將釋放新的生產力水平、強化個人和職業生涯并提出有關人和機器間古老關系的存在性問題,人工智能在自動完成任務時會擾亂行業和工人。但就像20年前的互聯網那樣,人工智能將改善現有崗位并催生新的機遇。對此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認識,并通過為明天的崗位提供培訓和給那些跟不上時代的人們建立安全網來適應明天的環境。
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距離計算學家和人工智能之父約翰·麥卡錫在達特茅斯學院一次會議期間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已經過去了60年,只有到了最近,計算機才能識別YouTube視頻中的一只貓,或是確定前往機場的最佳路線。
我們可以肯定今后的技術創新速度將超過前幾代人。人工智能將像電流般無形無影,但卻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從現在起30年后,沒有貌似心靈感應般的數字助理我們就不知道要怎樣生活,就像今天每隔幾分鐘不看看口袋里那臺個人電腦就會令人覺得難以想象。
馬克·貝尼奧夫
(Marc Benioff)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權《南風窗》獨家刊發,中文版作者是云計算技術的先驅人物,Salesforce公司首席執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