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夫
約瑟夫·奈撰寫的《美國世紀結束了嗎》,是一本篇幅不大且比較易讀的書,但同時也是一本能夠引人思考的書。通觀全書,顯示出作者具有馭繁于簡,從容裕如的功力,既大開大闔,展現出全局在胸的戰略視野,又縱論古今,給人以豐富而又深刻的歷史意蘊。掩卷而思,印象頗深。
如何理解“美國世紀”?“美國世紀”,它的起點應從美國參與二戰的時間,即1941年算起,不僅是因為在這一年,美國著名報人盧斯在《生活》雜志上的一篇社評中首創“美國世紀”這個概念;也不僅是因為美國決心在這一年摒棄孤立主義、高調介入世界事務;更重要的是,美國當時已經占了約世界經濟一半的份額,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強國。
但作者認為,“美國世紀”并不意味著美國在全球具有說一不二和無遠弗屆的霸權,而勿寧說,這是一種“主導地位”或“居高臨下”的位勢,他把它稱作“半霸權”。美國做不到讓世界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它不能阻止蘇聯獲得核武器,不能阻擋新中國的誕生,不能打贏朝鮮戰爭,甚至對毗鄰小國古巴建立起共產主義政權也無可奈何。美國也并沒有控制全球,在冷戰時期,世界是相互對峙的兩極,不是美國一家說了算;在冷戰結束后,美國提供的所謂“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也主要是限于西方資本主義俱樂部成員,而不是普惠全球,俱樂部之外的眾多第三世界國家都受益有限。這些觀點基本上是客觀的公允的。但他沒有對美國霸權所獲得的“額外”利益和其對世界負面作用作任何批評。
“美國世紀”憑什么還會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作者看來,決定一個國家盛衰的主要因素是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和軟實力。由此出發,他對可能挑戰美國的幾個大國和國家集團(主要是歐盟)逐一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它們在可以預見的幾十年內,起碼是在2041年以前,都沒有可能取代美國。
這里,最能構成挑戰的是中國,在此期間,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可能會超越美國,但軍事力量和軟實力則差以千里,綜合來看,美國的頭號強國地位仍然不可搖撼。還不止此,從歷史經驗來看,美國的國力下降不是“絕對衰落”,而是“相對衰落”。
在歷史上,曾經主宰歐洲大陸幾個世紀之久的羅馬帝國,其最后衰落是從內部腐敗開始而導致的停滯和倒退,那是千里長堤潰于蟻穴式的無可救藥的“絕對衰落”。而曾經威加四海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其失去霸權則是由于“相對衰落”。在一戰前后,它的國力并沒有衰減,但卻被一些國家所超越,主要是被美國遠遠地甩在了后面,因此不得不交出霸主的“交椅”,但卻仍能夠體面地保住其世界強國的位置。
而今天的美國,如果說其國力有所下降的話,也是相對下降,是由于其他一些國家的發展和崛起而形成的比較優勢降低,美國的綜合國力還是逐年有所提升的,這與昔日大英帝國的情形類似。不同的是,尚沒有一個國家能像當年美國超越英國那樣,對于今天或今后二三十年內的美國占有絕對優勢的地位。
作者從國力出發解釋“美國世紀”的可延續性,是有說服力的。但他似乎有些過高地估計了軍事實力和軟實力的作用,認為美國的軍力將領先于其他大國幾十年,美國的軟實力也保證了它與世界幾十個國家都有結盟關系,而潛在“挑戰國”中國卻連一個盟國也沒有,因而不可能與美國相匹敵。但我們要問,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衰退了,它又怎么可能支撐其龐大的軍費開支呢?即使短期可以,長期下去會不會難以為繼呢?而盟國關系那就更是一個變數了,不是說沒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嗎?
約瑟夫·奈認為,權力轉移和權力擴散這兩種現象都可能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但卻呈現出異常復雜的局面。他提出了一個國際權力格局“類似于三維國際象棋比賽的模式”。有同時對弈的三副棋局:最上面一層的是軍事對弈,中間一層的是經濟對弈,最底下的一層則是非國家行為體所采取的行動。這是一幅立體的權力博弈圖景,對此,作者認為簡單地用“單極”、“多極”和“霸權”來加以描述和概括都是沒有意義的。這一錯綜復雜的現象,“顯示了可能不會終結美國世紀的重要趨勢,但肯定會改變美國世紀”,這大概就是約瑟夫·奈寫作這本書的最后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