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志國
如果要推選能源領域最有眼光的廣告主,非美國通用電氣莫屬。1953年到1962年間與其合作的藝人羅納德﹒里根,后來成為世界最強大國家的執掌者。通用識人察人的通達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唯才是舉不等于人盡其才。
可惜的是,里根都全家總動員了,收效卻不大。許多人都知道里根是美國的“中興總統”,但記得他曾經為電力事業奔走努力的人寥寥無幾,他本人對這段往事似也提及甚少。
通用電氣倒也用不著因此而難受。原因在于,其20世紀前30年的主要對手英薩爾電力投資公司,早就有過類似甚至更夸張的做法,也未收到預期效果。
英薩爾電力投資公司倡導電氣化的運動是360°的。首先,力求擴大需求市場,利用廣播、雜志等渠道宣揚縫紉機、烤箱、加熱器、電風扇、電烤爐、吸塵器、嬰兒搖椅、收音機與電冰箱等是現代家庭的標配。并在這一過程中,時不時地拿親情關系做文章,把電氣化家庭當成男人對妻子表達愛意的最好禮物,以及女人尋找配偶時的重要參考條件。它有一則刊于《電氣化家庭》的宣傳語便是醒目的“妻子能夠活多久?”,借以說明電氣化才能讓家庭主婦們卸下生活重擔,始終保持年輕漂亮,擁有幸福輕松的一生。
事情并沒到此為止,該公司的銷售人員還被要求善用女人的虛榮心,“向一名家庭主婦推銷時,應該有目的地提到她的鄰居們都已經開始用電了”,這是一種帶壓力的暗示,因為這一信息表明她“落伍了”。
這依然不算最狠的招數。舍不得孩子打不得狼。英薩爾電力投資公司,為了讓無電家庭親身體驗電力的便利,一度以戶為單位,為供電區域幾乎所有無電城市居民贈送6個月的電熨斗供其免費試用。
從廣告推廣的角度,通用和英薩爾的做法不但沒有可供指摘之處,且后來為很多商家模仿。然而,從實戰有用的角度,則難言成功。讓大明星做形象代言,送小禮品、小心意,上雜志、上電視、上廣播等紛繁花哨的營銷招數,沒有讓通用、英薩爾所在的電力行業盡快把美國推入電力社會,反而讓不愛“顯擺”的福特所代表的汽車行業搶盡風頭。有人統計過,1917年~1923年,美國當時最重要的車企福特汽車公司,沒有做過任何廣告。可是,汽車工業起步時間比電力工業晚10年左右的美國,大蕭條前后便實現了汽車的平民化,1930年人均汽車保有量約為0.25輛,而電力惠及絕大多數民眾,則最早是1960年代的事情。
為什么低調的汽車工業戰勝了高調的電力工業?
大道無形,行業的特殊性固然不能不考慮,但自然而然的口碑遠勝于對市場的討好和開拓,才是實事求是的關鍵,正所謂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1901年,當還是一名汽車工程師的“創業者”亨利·福特,接受美利堅的賽車明星威廉姆斯·范德比爾特、亨瑞·傅立葉、亞歷山大·溫頓等人的一并挑戰并最終勝出的時候,福特汽車的質量事實上已經貼上了“免檢標簽”。當福特后來又通過生產流水線的改進,促使一部汽車的價格先從2000美元至3000美元降到850美元,接著降到300美元的時候,標志著“物美”之后,“價廉”也隨之駕到。既然當時福特汽車占據著美國汽車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汽車社會“光臨”美國亦是水到渠成。
所以,福特汽車比之通用電氣、英薩爾電力投資公司,資歷上雖屬于小弟弟,影響力卻不遑多讓,創始人亨利·福特的名氣比“電力布道士”英薩爾大得多,與通用電氣的大老板皮爾龐特·摩根也算并駕齊驅。
當然,就低調的成就而言,福特比老洛克菲勒、卡耐基等人又稍低一個境界。福特汽車的口碑,至少有一半是靠創始人、靠危險系數極高的賽車,用“命”博得,而這兩位“大佬”堅信堅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非為情勢所迫,如法院傳喚、工人大罷工等,均隱藏幕后,深耕自己的商業王國。“成功來自多做少說”,是老洛克菲勒最喜歡的箴言。
專業做事、低調賺錢,此等商道精髓,為今天諸多商業領袖們所悟到。這是為什么ZARA從不投放廣告,特斯拉基本不做市場推廣、不開展銷售代理業務,也是為什么蘋果每一款產品發布都是一次新聞小高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