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佐建 賴聞玲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指出,“為保障高中課程的實施,學校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內現有課程資源”。校園植物作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開發和利用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筆者嘗試從科學、文學、技術、藝術等不同的學習領域對其進行的校本課程開發。
1 科學課程:“校園植物的分類與識別”
1.1 設計思路及課程目標
設計思路:在介紹植物學分類相關知識的基礎上,以校園植物為藍本進行分類和識別,最后嘗試編制植物分類檢索表。
課程目標:了解植物分類的相關知識,掌握植物分類的一般原理,識別校園中80%以上的植物,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分類思路,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1.2 課程內容及學時安排(表1)
1.3 課程實施及評價建議
本課程實施過程中,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植物學分類基礎”和“校園植物的分類”兩部分內容可交叉進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開設之前,建議對校園植物進行掛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方便。學生成績認定結合出勤情況、上課表現、課程作業和課程考試進行。課程考試內容為從校園中隨機抽取10種常見植物,要求學生進行辨認,能準確辨認出8種或8種以上的為合格。
2 文學課程:“校園植物與詩歌創作”
2.1 設計思路及課程目標
設計思路:在認識校園植物和掌握詩歌鑒賞中的植物意象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新詩創作的方法和技巧,最終能獨立以校園植物為意象進行新詩的創作。
課程目標:了解校園中的植物種類,理解詩歌中的植物意象,掌握詩歌創作的構思和基本表現手法。
2.2 課程內容及學時安排(表2)
2.3 課程實施及評價建議
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可以由語文教師和生物教師共同指導,利用不同學科教師的專業優勢組織教學,保證教學的效果。在課程開設之前,建議對校園植物進行掛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方便。課程評價以學生的最終作品為主,建議將學生習作匯編成冊。
3 技術課程:“校園植物標本制作”
3.1 設計思路及課程目標
設計思路:在認識校園植物的基礎上,學習制作植物標本的技術,最終能獨立以校園植物為對象制作標本。
課程目標:了解校園中的植物種類,掌握浸制植物標本和干制植物標本的制作技術。
3.2 課程內容及學時安排(表3)
3.3 課程實施及評價建議
本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可適當設計探究性實驗(例如,探究用某種葉片制作葉脈書簽的條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課程開設之前,建議對校園植物進行掛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方便。課程評價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在課程結束之后,可舉辦標本成果展。
4 藝術課程:“校園植物攝影”
4.1 設計思路及課程目標
設計思路:在認識校園植物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攝影技術,最終能獨立以校園植物為主題進行攝影創作。
課程目標:了解校園中的植物種類,掌握植物攝影的基本技術。
4.2 課程內容及學時安排(表4)
4.3 課程實施及評價建議
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可以由美術教師和生物教師共同指導,利用不同學科教師的專業優勢組織教學,保證教學的效果。在課程開設之前,建議對校園植物進行掛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方便。課程評價以學生的最終作品為主,同時在課程結束之后,可舉辦攝影成果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汪勁武編著.種子植物分類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陳學倫著.植物攝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4] 吳佐建.校園植物資源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學苑教育,2014,(5):9.
[5] (日)市川桃子著.蓮與荷的文化史古典詩歌中的植物名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4.
[6] 余德予著.詩歌寫作入門[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
[7] 曾煥鵬著.當代文藝寫作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
[8] 劉芳著.詩歌意象語言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9] 魏力軍,陳巖主編.基礎生物學實驗[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10] 陳婉娜,吳佐建.校園植物資源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應用[J].學苑教育,201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