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君果 鄧嫦圓
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中學生物教材中設置了豐富的學生實驗,不僅實驗內容全面,而且實驗類型也呈現多樣化,包括調查實驗、數據分析實驗、思想實驗、微實驗和實驗設計等類型。Miller和Levine編著的美國《生物學》教材實驗手冊中有進化相關內容的調查實驗,一方面填補了國內教材關于進化實驗的空白,另一方面為教學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1 實驗內容介紹
Miller和Levine編著的美國《生物學》教材實驗手冊中設置了一個關于變異的調查實驗:“種群的變異”。
1.1 實驗前討論
一個物種的不同個體不可能完全相同,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會發生變異,有些變異可以通過繁殖遺傳給后代。許多可遺傳變異是中性的,不會影響生物的生存;有一些可遺傳變異是有利的,有利的可遺傳變異就是對環境的適應;有害的可遺傳變異會削弱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適應環境的生物會獲得更多繁殖機會將有利性狀遺傳給后代;具有有害性狀的生物將會相繼淘汰;這個過程被稱為適者生存。調查中,你將觀察兩種不同類型植物及教室里不同人的變異。
1.2 實驗問題
整個調查實驗圍繞著一個主題:植物和動物種群中變異是如何測定的?
1.3 實驗材料
10顆白色的菜豆、10片楓葉、公制尺、3支彩色鉛筆。
1.4 測量過程
植物的變異的測量:
(1) 給每個小組分發10顆菜豆和10片楓葉。
(2)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每枚菜豆、每片楓葉葉片和葉柄的長度。根據圖1所示確定葉片和葉柄,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1中。
(3) 匯總每個小組的測量結果,并全班共享、利用這些數據統計菜豆、楓葉葉片及葉柄的長度,將長度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并統計每一長度值的數據個數,填入表2。
(4) 利用表2的數據,繪制以長度為橫坐標,個數為縱坐標的曲線圖。楓葉葉片和葉柄長度的曲線圖可以繪制在同一坐標中,注意使用不同顏色的鉛筆繪制每一組數據,并確保包含每個圖的關鍵部分。
教室里不同人的變異的測量:
(1) 測量自己的手跨度時,應該從拇指頂端到小指的前端,如圖2所示。對測量結果四舍五入精確到厘米,將測量結果記錄在黑板上共享。
(2) 將所有學生的數據進行統計,將統計結果填寫在表格3中,根據表格3的數據繪制曲線圖。
對測量的數據進行統計和繪制曲線圖以后,對數據進行觀察。
1.5 分析和總結
(1) 變異是指什么?
(2) 菜豆、楓葉葉片和葉柄長度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圍?
(3) 菜豆、楓葉葉片和葉柄長度在什么范圍內集中最少?
(4) 每一條曲線的一般形態是什么?
(5) 從菜豆、楓葉葉片和葉柄長度曲線圖的形態得出什么結論?
(6) 從菜豆、楓葉葉片和葉柄上能夠觀察到的另外兩種變異嗎?
(7) 班級所有學生的手跨度相同嗎?
(8) 最常見的手跨度是多少?最少見的是多少?
(9) 曲線,大致呈現什么形態?從班級學生的手跨度呈現的曲線形態,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答案:(1) 同一物種在外觀上顯示出來的微小差異;
(2) 大部分樣品的長度都集中的在中間范圍;
(3) 樣品最少集中在整個長度范圍的極值;
(4) 每個曲線圖應該是倒置U型;
(5) 由曲線圖形態表明,盡管長度在發生變化,但是主要還是集中在平均值附近,兩端的極端值很少;
(6) 這個問題答案不唯一,可以是寬度、厚度、葉柄直徑和顏色等;
(7) 不同,有各種長度;
(8) 根據不同人群測量結果會有差異,一般也是集中在平均值附近,最少見的也是兩端的極值;
(9) 曲線大致形態也是呈現倒置U型,根據具體曲線圖可以分析曲線的變化趨勢、變化程度等。
1.6 批判性思維和應用
(1) 為什么豆莢里種子多比種子少的更有利于對環境的適應?
(2) 為什么對沙漠仙人掌植物來說短根系是一種不利的適應?
(3) 為什么北極地區的動物白色的皮毛對其在冬天里的適應是有利的?
(4) 舉出兩例手跨度大的有利之處。
答案:(1) 豆莢里種子多,能發芽并長成新的植株的概率就高,這體現出對環境的適應就更有利;(2) 仙人掌如果具有短根系就會很難獲得水分,這樣在沙漠里很難生存。(3) 白色皮毛與周圍的環境比較相似,這有利于其躲避天敵;(4) 答案是多樣的,包括樂器演奏、增強運動能力、承載更大負荷及提升生存能力等。
1.7 拓展
調查其他植物的變異,模仿這個實驗中的測量,并對結果和圖表數據分析。你認為所有同一物種的不同個體在所有性狀上都存在變異嗎?為什么?
2 對實驗的幾點探討
(1) 該實驗的模式是生物學實驗發展的重要趨勢,值得借鑒。該實驗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方面:“數據采集與處理”“數據分析與總結”和“數據應用與延伸”。“數據采集及處理”主要包含了“實驗前討論”“實驗問題”“實驗材料”“操作過程”和“觀察”等內容,目的是獲得實驗數據。“數據分析與總結”主要是設置一系列問題,問題可以包括概念性問題、描述性問題、總結性問題和解釋性問題。“數據的應用與延伸”主要是運用批判性思維對一些問題進行探討、聯系和解釋。借鑒這種實驗,對國內教材進行實驗化轉變,將會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對于容易操作的實驗,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并獲得實驗數據;有些數據獲取過程比較復雜,可以側重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應用。這種轉變對學生在知識理解和能力培養上都會有促進作用,值得在教學中去嘗試。
(2) 該實驗側重于測量和對數據的處理,整個實驗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具體包括:測量、統計、繪圖、觀察、闡述、總結、比較、解釋和聯系等。學生通過測量、統計、繪圖和觀察等方式參與到整個實驗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實驗中解決一系列具有一定關聯性或者圍繞某一主題的問題,鍛煉學生的闡述、總結、比較、解釋和聯系等能力。從實驗操作性和學生思維培養的角度,值得借鑒。當然,該實驗在問題設置方面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實驗中設置的問題之間的邏輯性不強,“分析和總結模塊”設置的問題之間沒有太大邏輯,“批判性思維和應用”模塊設置的問題與該實驗本身關系不強。這個實驗是一個側重測量和對數據進行處理的實驗,是否可以多設置一些關于測量或者數據統計、繪圖等方面的問題?問題是思維的源泉,如何設置具有關聯性的問題層層遞進?如何將實驗教學與知識內容有效結合,既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要求,又體現知識和現實聯系的新課程理念?
(3) 該實驗利用的材料非常容易獲取,實驗過程的操作也非常簡便,這一點值得借鑒。該實驗涉及到數據統計,強調學生對數據共享,從而得到更加客觀的數據,共享精神也是實驗中需要向學生滲透的。
(4) 實驗中也存在一些疑問,值得探討:① 在選擇植物材料時,沒有明確是否可以是同一個體,也沒有明確葉片的發育程度,如果是同一個體的差異或者是發育程度不同導致的差異,這些差異是否是一種變異有待商榷。② 在對植物測量時沒有明確精確的要求,而對手跨度測量時,明確要求四舍五入精確到厘米,所以手跨度在表3中設置的數值是一系列整數。在實際操作中學生會得到各種不同精確要求的數值,導致得到長度的數據非常多,這一點讓實驗者產生困惑。③ 實驗中有些細節沒有向學生說明,如實驗中沒有明確菜豆長度如何測量;手跨度測量時沒有強調是測量左手還是右手,還是隨機選擇;在繪制曲線圖時楓葉葉片和葉柄長度畫在同一坐標系中,為什么這兩條曲線可以畫在同一坐標系中,是因為來自同一器官的原因嗎?如果楓葉葉片和葉柄的數據差異很大是否還可以畫在同一坐標系呢?這些問題都需要向學生說明。從學生的思維角度設置相關內容也值得思考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