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豪+王敏+夏帥+趙世巖
【摘 要】小白林地區域地處華北陸塊北緣成礦帶,主體構造線北東東向展布,構造格局表現為北東向韌性變形帶、斷裂構造和北東向展布的新生代火山噴發沉積盆地。新太古代以來的構造運動和大規模的花崗巖、閃長巖等的多期侵入為該地區提供了良好的成礦構造和成礦物質來源,其中小白林、龍頭山、大敖包、黑腦包和可可點素等處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關鍵詞】小白林地;巖漿侵入;多金屬礦化
研究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包頭市和烏蘭察布市,行政區劃大部分屬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大蘇吉鄉、希拉穆仁鎮和四子王旗大井坡鄉管轄。研究區西距達爾罕茂民聯合旗政府所在地百靈廟鎮約38km,東距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烏蘭花鎮約35km;南距武川縣政府所在地可鎮約33km,通往外界交通運輸條件良好。
1 區域地質情況
1.1 大地構造
按照板塊構造理論,研究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北板塊(Ⅰ級)、華北地塊(Ⅱ級)、陰山隆起(Ⅲ級)之白云鄂博中-新元古代裂谷帶(Ⅳ級)。
1.2 地層
研究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中新元古界:長城系—青白口系白云鄂博群,在其中南部有零星色爾騰巖群出露;其次為古生界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新近系及第四系。研究區地層比較發育,約占圖幅總面積的45%。根據《內蒙古自治區巖石地層》(1996),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層分區研究區地層區劃屬華北地層大區、晉冀魯豫地層區、陰山地層分區之大青山地層小區,中、新生代屬濱太平洋地層區、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之陰山地層小區。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層雖零星遍布全區,但被巖漿活動和構造運動強烈破壞,亦被新生代地層嚴重覆蓋,因此,多數地層出露不完整,往往不見其頂底。出露地層主要有:中太古界新太古界色爾騰山巖群、中新元古界白云鄂博群,二疊系大紅山組零星僅分布。
1.3 區域構造
研究區主體構造線北東東向展布,構造格局表現為北東向韌性變形帶、斷裂構造和北東向展布的新生代火山噴發沉積盆地。褶皺形態因地層出露差、巖體或斷裂構造破壞而變得不完整;韌性變形帶走向以北東東向為主、北西向較少,形成于新太古代變質花崗巖中;斷裂構造以北東向、近東西向為主,北西向、近南北向斷裂構造較少,斷裂性質因構造環境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表現,其中部分北東向、近東西向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特點;新構造運動在研究區主要表現為地殼的總體抬升和差異性升降。由于工作區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區域上構造活動強烈、巖漿活動頻繁,區域構造線及巖漿巖帶呈北東東向展布。
1.4 巖漿巖
區內巖漿活動強烈,侵入巖分布廣泛,約占圖幅面積的60%左右。侵入巖空間上總體呈帶狀展布,時間上呈跳躍式延續,從太古宙到三疊紀均有出露,顯示明顯的旋回性和多期次性。
新太古代大規模的花崗巖、花崗閃長巖侵入為標志;中元古代大規模的北西向輝綠巖墻侵入為代表,它標志著在伸展構造機制下新元古代陸殼一次重要裂解事件;古生代巖漿活動集中在晚期,隨著西伯利亞板塊與華北板塊的最終碰撞縫合,在研究區發育了大規模的近東西向展布前碰撞-同碰撞-后碰撞的花崗質巖類及閃長巖巖株、巖枝;中生代早三疊世,發育中細、中粗粒白云母花崗巖巖枝,構成了顯生宙以來的主要巖漿活動期。總之,侵入巖的產出明顯受區域構造的控制,使得區內侵入巖具有多成因性。
1.5 變質作用
研究區處于華北陸塊北緣,發育的變質巖系有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晚元古代及經歷了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改造的古生代地質體。在變質程度上,新太古代巖石主要表現為高角閃巖相到低角閃巖相變質,局部達到麻粒巖相,且普遍發生綠片巖相退變質;元古代則以綠片巖相變質為主,部分為低角閃巖相。從變質巖原巖劃分上看,既有沉積巖及火山巖變質而成的變質沉積-火山沉積巖系,也有原巖為侵入巖的變質侵入巖系以及變質基性巖墻。動力變質巖以糜棱巖系為主,呈帶狀展布疊加于區域變質巖之上,卷入其中的不同時代不同程度的變質巖系發生了低綠片巖相退化變質。接觸變質巖以熱接觸變質巖為主,均分布于中元古界和顯生宙花崗巖的接觸帶之間,變質程度為低綠片巖相。
2 區域找礦前景分析
2.1 區域找礦前景分析
根據研究區成礦地質條件,及已知礦點、礦化點分布,結合區內直接或間接找礦標志,以及與區域已知礦床成礦條件類比,研究區內可以圈定5處成礦遠景區,作為日后找礦工作的重點區域。
2.1.1 小白林地鋅、銅、鉬重點找礦區
本區位出露地層為新元古界白云鄂博巖群(ChQnB)的呼吉爾圖巖組(Qnhj)和白音寶拉格巖組(Qnby),南西部出露晚二疊世花崗閃長巖體,與白云鄂博巖群呈侵入接觸,在地層形成角巖化等熱變質帶,呈東西向展布。該區找礦重點:(1)與巖漿活動有關的熱液型鋅、銅、鉬等有色金屬礦床;(2)在白云鄂博巖群中,注意尋找層控微細粒浸染金礦床。
2.1.2 龍頭山銅、鉛、鎢、銻重點找礦區
本區位于深大斷裂帶附近,斷裂構造十分發育。該重點區出露巖漿巖巖主要為晚二疊世中細粒花崗巖分布面積最大,其次出露有閃長玢巖、煌斑巖、超基性巖等各種脈巖。出露地層是哈拉霍疙特巖組淺變質碎屑巖類,與晚二疊世中細粒花崗巖侵入接觸,在接觸帶多發育有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蝕變。該區找礦重點:(1)與中酸性巖漿活動有關的熱液型鋅、銅、鉬、銀等有色金屬礦床;(2)注意尋找與基性巖、超基性巖體有關的銅、鎳、鈷礦床及與高中溫熱液有關的鎢、銻礦床。
2.1.3 大敖包鐵、金、銅重點找礦區
本區出露基巖主要為各時代侵入巖,以中二疊世侵入巖為主,巖性為細粒二長花崗巖(P2γ),其次分布有新太古代變質花崗巖(Ar3γ)和變質灰綠巖(Pt2 βμ)。花崗斑巖脈、石英斑巖脈發育。色爾騰山群(Aγ3S)均呈捕擄體零星分布于各時代巖體中,呈東西向斷續呈帶狀展布,由于巖漿巖侵入破壞,出露地層不全,色爾騰山群(Aγ3S)在研究區出露巖性為斜長片巖、石英巖。從該區地質背景及各類地質體分布特征及礦化特征來看,其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巖體及附近的老地層,而后期的構造巖漿活動對元素的富集起到了關鍵作用。注意尋找石英脈型金銅礦床。
2.1.4 黑腦包銅、鉛、鋅、金、銀、鉬重點找礦區
本區出露基巖主要侵入巖,侵入體主要為新太古代變質侵入巖(巖性為變質花崗巖),其次為中二疊世侵入巖(淺黃色細粒花崗巖)、各類巖脈十分發育,北西向的閃長巖脈、變質輝綠巖脈、閃長玢巖脈、花崗斑巖、花崗巖脈、黃斑巖脈等頻繁穿插在新太古代變質侵入巖中。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蝕變及糜棱巖化發育。本重點找礦區內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礦化線索多,成礦條件良好,有望尋找到Au、Cu、Pb等多金屬礦體,尤其在相對活化地段,注意尋找時代較新的與有色金屬成礦有關的中酸性斑巖體。
2.1.5 可可點素鐵礦重點找礦區
本區出露基巖主要為各時代侵入巖,以新太古代變質花崗巖(Ar3γ)為主,其次分布有晚二疊世侵入巖巖性為細粒二長花崗巖(P2γ)。色爾騰山群東五份子巖組(Aγ3dl)均呈捕擄體零星分布于各時代巖體中,呈東西向斷續呈帶狀展布,由于巖漿巖侵入破壞,出露地層不全,色爾騰山群東五份子巖組(Aγ3dl)在研究區出露巖性為綠簾陽起片巖、角閃片巖夾石英巖子蘇透輝麻粒巖、二長淺粒巖、磁鐵石英巖透鏡體。該區注意尋找沉積變質-熱液改造型鐵礦床及石英脈型金礦。
3 結論
研究區自新元古代以來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和巖漿侵入,這些為研究區成礦提供了較好的成礦條件和成礦物質:小白林地區內白云鄂博巖群與晚二疊世花崗閃長巖體呈侵入接觸;龍頭山區內哈拉霍疙特巖組淺變質碎屑巖類與晚二疊世中細粒花崗巖侵入接觸;大敖包色爾騰山群(Aγ3S)呈捕擄體零星分布于各時代巖體內;黑腦包區內新太古代變質侵入巖(巖性為變質花崗巖)、中二疊世侵入巖(淺黃色細粒花崗巖)、各類巖脈十分發育;可可點素區內出露新太古代變質花崗巖(Ar3γ),其次分布有晚二疊世侵入巖巖性為細粒二長花崗巖(P2γ)。以上五個區域作為日后找礦重點區域,均有望找到與中酸性巖漿巖有關的銅、鉛、鋅、鉬、銻、金、銀等多金屬熱液型礦床。
【參考文獻】
[1]柳長峰,劉文燦,周志廣.內蒙古四子王旗地區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巖活動期次、特征及構造背景[J].地質學報,2014.
[2]胡鴻飛.白云鄂博北部金礦成礦特征及找礦方向[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1.
[3]馬孟浩.內蒙古烏拉特中旗西圪堵地區色爾騰山(巖)群地層含礦性研究[D]. 西安,長安大學,2009.
[4]曾小平.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崩巴臺廟地區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