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鋼



【關鍵詞】四川博物院;長征;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革命文物
【摘 要】四川博物院收藏有大批長征時期的革命文物,文章介紹了其中的4件,分別是紅四方面軍長征過四川時的紅軍錢幣2枚,紅軍碗1件,藏式水桶1件,為研究紅四軍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建立川陜省蘇維埃政府,以及紅軍北上抗日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四川博物院收藏有大批紅軍長征過四川時使用過的革命文物,本文對其中的4件進行介紹。
1.紅軍錢幣 2枚。2014年,為配合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在對上世紀80年代由成都廢品回收利用公司移交的一批古錢幣進行整理時發現。
(1)川陜省蘇維埃造二百文錯版銅幣
直徑2.6厘米,厚0.2厘米,紅銅鑄造。正面上方為“川陜省蘇維埃造”,中間圓圈內為阿拉伯數字“200”,圓圈外左右兩邊為“銅幣”二字,下方為漢字“二百文”。背面為五角星圖形,內圈為鐮刀、錘頭圖案,外圈五角星之間分別印“赤化全川”和阿拉伯數字“1934”,其中數字“4”為反字,為錯版幣(圖一)。
(2)川陜省蘇維埃造五百文銅幣 直徑3.5厘米,厚0.2厘米,紅銅鑄造。正面上方為“川陜省蘇維埃造”,中間圓圈內為阿拉伯數字“500”,其右下方有一顆五角星,正下方為漢字“五百文”。背面上方印“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中間為五角星、鐮刀、錘頭和麥穗圖案,下方左、右各有一顆五角星,中間為漢字“一九三四年”。銅幣右邊緣缺損一塊(圖二)。
1932年10月,由于第四次反“圍剿”失利,紅四方面軍被迫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轉戰鄂、豫、陜三省。1932年11月到達川、陜邊界地區,12月建立起了川陜邊界第一個工農政權——赤北鄉蘇維埃政府[1]。1933年2月,中共川陜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和川陜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相繼召開,組建了中共川陜省委,成立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宣告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建立[2]。
1932年紅四方面軍進入川、陜地區創建川陜革命地時,僅帶來少量鄂豫皖蘇區制一元銀元和紙幣,供黨政軍內部使用。由于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建立之初沒有發行、制造和使用自己的貨幣,致使紅軍給養、蘇維埃政府財政乃至根據地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1933年2月,川陜省蘇維埃政府頒布《川陜省蘇維埃組織法》,確定設立工農銀行,3月,先后成立川陜省工農銀行和造幣廠[3]。1933年至1935年,先后鑄造發行了5種銅幣,包括大二百文、大五百文、小二百文、小五百文,以及1934年鑄造發行的五角銅幣[4]。四川博物院收藏的這兩枚銅幣分別為小二百文、小五百文。
2.藏式水桶 通高44厘米,口徑39厘米,底徑38厘米,木質,呈橢圓柱形。2015年1月由原成都502廠住廠軍代表、老紅軍王能益的子女王善平、賈曉慧捐贈(圖三)。
王能益(1901—2001),四川蒼溪縣東溪鄉人,1927年參加當地農會組織的抗租抗捐等農運活動,1929年在湖北孝感老河口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四軍十一師警衛排長、偵察連長,及第三十軍軍部交通隊隊長等職,并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1935年,王能益在一次戰役中不幸負傷,被部隊安排在四川理縣桃平羌寨一戶姓余的人家養傷。在余家人的精心護理和照顧下,傷情漸漸好轉的王能益用這只水桶幫助余家人去河溪背水,直到兩個多月后他的身體康復又繼續隨部隊長征。2010年,余家后人把這件收藏多年的藏式木桶交給王能益的子女保存。2015年1月,王能益的子女將這件記載著紅軍長征精神及軍民魚水情的木桶捐贈給四川博物院。
1935年3月下旬,紅四方面軍離開川陜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向西轉移,在總指揮徐向前領導下,廣大指戰員浴血奮戰,突破敵人的嘉陵江防線,攻克劍門關,又強渡涪江,于1935年5月進入汶川、理縣、懋功一帶活動、整休。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共計十余萬人在川西懋功勝利會師。會師之后,紅四方面軍的一部分隨中央紅軍北上,留下的繼續與敵人周旋,直到1936年1月與從邛崍撤出的紅軍匯合后在一起北上,結束了紅軍長征過四川的歷史[2]。這件藏式水桶是老紅軍王能益長征途中在理縣一帶戰斗、養傷的見證。
3.紅軍碗 通高9.5厘米,口徑17.9厘米,底徑8厘米,紅陶制作。碗外壁刻有“活捉薛岳,赤化全川”。2012年5月由邛崍縣天臺鄉村民陳顯春捐贈(圖四)。
據捐贈人陳顯春先生介紹,1935年11月紅軍長征經過邛崍,紅四方面軍所屬第四軍、第三十軍來到天臺山、金華山一帶活動,領導當地群眾打土豪、分田地,而在當地開有制陶作坊的陳家特意為紅軍燒制了一批陶碗,并在上面刻上紅軍當年的宣傳口號。1936年2月紅軍撤離后,陳家人將一對紅軍碗藏在老屋中的一個隱蔽處。上世紀70年代初,陳家人在翻修老屋時發現了當年祖輩所藏的紅軍陶碗,當時陳顯春父親陳文明對當年參與制作紅軍碗的事仍然記憶猶新。后來,陳文明老人將其中一件刻有“紅軍勝,白軍敗”宣傳口號的紅軍碗捐獻給邛崍市紅軍長征紀念館,現收藏于邛崍市文物局。2012年5月18日,陳顯春先生按照父親生前愿望,將家中收藏的另一件碗壁刻有“活捉薛岳,赤化全川”口號的紅軍碗捐贈給四川博物院。
1935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的第五、九、三十、三十一軍等部約1.5萬人,分別從四川蘆山、雅安方向分三路進入邛崍的高何鎮,在這里建立了紅色蘇維埃政權,并打響了天臺山、鎮西山、天車坡、夾關等十余個戰役,解放了十多個鄉鎮,隨后發起了名山戰役,直逼成都。名山戰役失敗后,1936年2月離開邛崍。紅四方面軍在邛崍停留的112天中,傳播共產主義思想,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擁護,紅軍離開邛崍時當地有近1000多名翻身農民報名參軍[5]。這件紅軍碗銘刻了長征時期邛崍人民群眾對紅軍、對蘇維埃政權的熱愛和支持。
2016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長征的勝利為中國革命迎來了新的轉折點。“回望長征,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長征不僅是人類精神和意志的偉大遠征,也是一段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兒女尋求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6]紅軍長征歷時兩年,在四川經歷的時間最長,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實物資料。紅軍錢幣是紅軍在川陜革命根據制造、使用并遺留下來的實物,對研究川陜省蘇維埃政權的經濟工作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紅軍碗、藏式木桶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團結、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支持、幫助紅軍的軍民魚水之情,是我們今天研究長征精神的最好物證。
[1]《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編委會.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10—20.
[2]蕭宗第,等.紅軍長征過四川革命文物選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1—10.
[3]李清蘭.川陜根據地貨幣論略[J].中國錢幣,1991(1):26—30.
[4]四川博物院.西行壯歌:川陜革命根據地斗爭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38—42.
[5]沈果正,肖宗弟,楊高升,等.紅軍長征在四川的戰斗歷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6]習近平.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推進和諧社會建設[N].浙江日報,2006-10-23.
〔責任編輯:谷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