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等收入陷阱”與中國發展策略

2016-11-04 16:28:10朱富強
社會科學研究 2016年1期

〔摘要〕收入提升與經濟增長在理論邏輯上并不存在二律背反,一些采取趕超戰略的國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根本上源于政策失誤,因而“中等收入陷阱”本質上是一個偽命題。為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落后國家往往采取收入分化政策提升資本積累率,并努力開拓國際市場獲得需求支撐。但是,隨著財富積累和收入提升,海外市場的拓展逐漸接近上限甚至開始萎縮,需要轉換經濟發展模式以維持經濟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在政策上需要做好兩大戰略轉化:提振國內需求以實現經濟增長引擎由外需到內需的轉換,這與收入分配有關;提升競爭能力以實現產業競爭由低端市場到高端市場的轉換,這與技術創新投入有關。事實上,一些國家對外轉向了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則而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對內則轉向了科斯的產權定理而實行自由交換政策,導致經濟模式和需求結構無法根據形勢發展做出相應轉變,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相應地,發展經濟學的理論思維也應做好兩方面轉換:在發展戰略上,重視生產力而非交換價值;在分析思維上,引入權力與結構主義的分析思維。

〔關鍵詞〕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發展策略;發展經濟學;收入分配;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F1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6)01-0034-11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制度分析的方法論比較及其實踐效應”(GD12CLJ02)

〔作者簡介〕朱富強,中山大學嶺南學院,中山大學中國轉型與開放經濟研究所副教授,博士,廣東廣州510275。

一、引言

有觀點認為,中國在未來或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并將2007年頒布和隨后實施的《勞動合同法》降低了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與靈活性,導致工資增長開始高于勞動生產率增長,以至于很多投資人選擇離開中國歸咎為原因之一;相應地,學者們認為跨越這一陷阱的基本思路應是促進要素的流動和市場的開放,如放棄集體談判的勞動關系改革,推行促進勞動力流動的租房落戶的戶籍改革和減少糧食補貼的農業改革,促進農村建設用地流轉的土地改革,等等。這些觀點和措施很大程度上都是新古典主義的,并且與歐美主導的國際經濟機構的提法一脈相承。例如,更早時候,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就宣稱,中國已經走到了“中等收入陷阱”邊緣,如果不接受世界銀行開出的重大改革意見,經濟將會長期停滯,乃至爆發經濟危機、引發社會動蕩。問題是,遵循新古典主義而推進貿易開放和要素流動的政策能否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進一步地,我們還要探究,“中等收入陷阱”是否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基本命題?回答這些提問需要分析以下一系列問題:發展中國家為獲得經濟高速增長一般會采取何種經濟政策?這些經濟政策隨著收入的提升將會遭遇什么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又應該采取哪些根本措施?等等。為此,本文嘗試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歷史事實及其成因做邏輯化梳理,并對“中等收入陷阱”的內在機理做深入解析,由此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做全面的審視。

二、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與發展戰略選擇

根本上,經濟的快速發展依賴于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積累及其在生產中的投入,這是分工深化和規模擴大的基礎。羅斯托認為,一個經濟體要起飛必須將資金積累率從5%提高到10%以上。〔1〕正是基于依靠資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的需要,演示了一系列的發展戰略選擇,這里逐一加以剖析。

1.如何才有較高的儲蓄率以推動資本的積累

一般地,一個國家的儲蓄率主要取決于全民的儲蓄傾向和收入分配狀況:前者涉及社會文化和風俗,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后者涉及國家的收入分配政策,是短期內可改變的。顯然,在消費傾向以及儲蓄率相對穩定情況下,全社會儲蓄率與收入差距密切相關,財富愈是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社會儲蓄率往往越高。這在理論上可以由李嘉圖模型加以解釋:占人口大多數的勞動者的消費長期被壓制在最低生計水平,而具有高儲蓄和高投資取向的資本家則獲得超出勞動力生計的剩余產品。〔2〕現實中,一個國家總收入中的資本利潤(企業主所得)占有比重越高,勞動工資份額越低,往往會有越高的財富積累率。

2.一個社會的分配是如何導致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

這個問題主要起因于收入分配不公。企業主的利潤瓜分了所創造的大部分價值或財富,工人只能取得非常低微的工資。這種情形充分體現于工業革命時期的西歐,也體現于當前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的勞動者往往只能得到維持生存的最低工資。事實上,正是政府有意無意地實行收入分化政策,才導致這些國家出現了明顯的“強制性儲蓄”效應,從而形成非常高的資本積累率。例如,為了借助收入分化而獲得高水平的資本積累率,很多國家都曾對低收入群體征收高額稅費,然后再以國家支出方式轉移給私人并投資于生產,如19世紀的英國政府就利用間接累退稅方式向大金融投資商支付高額利息。〔3〕

3.巨大的收入差距下如何維系經濟的持續發展

事實上,如果較高的儲蓄率是源于較大的收入差距,那么,隨著剩余產品的擴大和累積性生產的持續,國內消費會逐漸跟不上生產的步伐,從而必然出現相對生產過剩。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須依賴相應的需求作支撐,當其國內需求存在持續的嚴重不足時,經濟高速發展的國家只能訴諸于外部需求,這已為歷史實踐所證實。無論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實現第一代工業化的英國,還是在19世紀中葉實現第二代工業化的法國、美國和德國,抑或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實現第三代工業化的意大利、俄羅斯和日本等國,無不采用了商業和軍事并行的方式,以致力于海外市場開拓,從而維系經濟的高速增長。

4.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是如何開拓海外市場的

一般地,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武力脅迫打開外部市場,以國家力量為經濟擴張服務,顯然,這是霍布森所謂帝國主義的經濟根源,并充分表現在重商主義時期;二是通過主導的自由貿易體系開拓市場,以談判和軟實力打破貿易壁壘,顯然,這有利于生產率較高的發達國家傾銷其廉價商品,并主要發生在古典經濟學時期和新古典經濟學時期。事實上,在經濟快速增長之際,英國就分別在1839-1842年和1856-1860年通過兩次鴉片戰爭打開了龐大的中國市場。當然,隨著工業經濟和市場規模的發展,發達國家開拓海外市場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也逐漸由武力轉向自由貿易。發生這種轉變的原因有二:一是武力開拓不僅引起發達國家和殖民地的對抗,也引發發達國家之間的直接沖突,從而造成極大破壞;二是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發達國家的大公司逐漸擺脫對政府補貼、壟斷特權及關稅保護的依賴,并越來越多地依靠低價格和高質量取得競爭優勢。正是由于自由貿易符合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和市場拓展需要,李斯特將崇尚自由貿易的古典經濟學稱為英國的國民經濟學。

5.收入差距的擴大為何有助于該國拓展海外市場

在一個自由貿易的國際體系中,收入差距擴大是有助于該國拓展海外市場的。其基本邏輯如下:在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國際競爭條件下,該國的收入差距越大,往往意味著其產品的生產成本更低,從而具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也就更有能力爭奪外海市場;如果該國處于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較大的收入差距將進一步維持和增強其國際競爭力,通過提升全面的競爭優勢進一步維持和鞏固海外市場;如果該國處于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較大的收入差距也有助于提升其國際競爭力,借助比較優勢開拓海外市場。這意味著,較大的收入差距會滋生兩大效應:一是高儲蓄率造就了巨大的剩余產品和資本積累,從而得以投入再生產活動推動經濟高速增長;二是低成本提供了廉價的商品和勞務,從而得以持續向國際市場傾銷以至于出現大量國際盈余。相應地,一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往往會伴隨著國際收支的大量出超,這已經為各國經濟發展史所證明: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如此,目前中國也是如此。不過,這種現象顯然無法用現代主流經濟學理論解釋,因為根據后者,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本、機器和技術等,從而往往會是收支入超。

基于上述邏輯,經濟快速增長與海外市場的不斷拓展是聯系在一起的,這不僅為先發國家的歷史實踐所證實,對于實行趕超戰略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是如此。20世紀下半葉成功實現第四代工業化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等也是充分利用了特殊歷史時期所滋生的市場空間,如二戰后的國際貿易自由化共識降低了各國的貿易壁壘、西方推行的凱恩斯主義政策提高了世界經濟的總需求、冷戰導致的發達國家對一些國家的經濟封鎖,以及資本積累方式改變導致的西方產業結構調整等,都是通過采取積極的制成品出口增長策略推動經濟發展的。自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開放后的20年間,中國通過出口補貼、出口退稅、出口信貸、低息貸款、本幣貶值以及外匯留存等方式增強出口競爭能力、開拓國外市場,通過擴大出口帶動整個經濟增長。

事實上,在拓展和爭奪海外市場而采取的主要方式上,后發的發展中國家并不同于率先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可以靈活運用自由貿易和武力脅迫兩種方式開拓海外市場,軍人和商人并肩作戰,兩種方式相輔相成,但都是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發展中國家沒有這樣的經濟實力,也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發展中國家往往需要根據自身條件而兼顧兩種發展戰略:要么利用主權保護本國市場不被嚴重侵占,這就是進口替代戰略;要么利用自身比較優勢盡可能參與國際競爭,這便是出口替代戰略,二者皆是發展中國家為推進經濟快速增長所采取的戰略選擇,并已經為傳統發展經濟學所刻畫和總結。

三、“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與發展模式轉換

傳統發展經濟學所倡導的兩條工業化道路都與市場的保護和開拓密切相關。一方面,就進口替代戰略而言,其核心思想在于為本國的工業發展創造條件和提供市場,體現為在本國市場上以本國工業品替代原來需要進口的外國工業品。這種內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是李斯特倡導的生產力原則:通過關稅保護、進口配額、高估本幣等措施限制某些工業品的進口以保護本國剛剛起步的幼稚產業等。另一方面,就出口替代戰略而言,其核心思想是使本國的工業生產面向世界市場,體現為以輕工業產品出口替代初級產品出口,進而以重、化工業產品的出口替代輕工業產品的出口。這種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是新古典經濟學倡導的比較優勢原則:通過擴大有比較利益的產品的出口,以改善本國資源的配置,從中獲得貿易利益并積累發展資金以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

當然,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這兩種發展戰略會遇到越來越大的困境。

首先,盡管在和平和開放的國際環境中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可以自然地拓展海外市場,進而通過交換價值的積累促進經濟快速增長,但是,海外市場的規模拓展終究會受到政治的、經濟的以及社會的種種限制。具體表現為:第一,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國內勞動力成本會不斷上升,從而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喪失競爭優勢;第二,不僅整個國際市場的擴張存在一定的限度,而且遭受產品傾銷和市場擠壓的國家也會采用各種措施保護其國內市場。事實上,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曾經通過出口替代和進口替代政策而獲得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都開始面臨這樣的問題,如西方各國因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制約了世界總需求的擴大,發達國家逐漸將削減貿易壁壘的鋒芒指向發展中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越來越難以借助出口的持續增加推動經濟快速增長,曾經獲得極大成功的經濟發展戰略因此陷入危機,這就是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關于這一點,需要分別對實行兩類戰略的國家進行分析。一方面,就實施(耐用消費品和資本品的)進口替代戰略的阿根廷等拉美國家而言,在資本匱乏情況下實行的“舉債增長”方式產生了兩大問題:一是“進口替代”并沒有能夠有效地開拓海外市場,從而也就無法產生足夠多的剩余產品;二是“舉債式增長”會因還款付息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被迫為還債而高估本幣,這不僅會降低本國出口競爭力,而且有可能轉變為金融危機和貨幣危機。另一方面,就實行出口導向戰略的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而言,其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國際市場需求,也會產生兩大問題:一是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沖擊,從而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二是將生產集中在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強化了國內的二元經濟結構,而且最終導致本國經濟自我發展能力降低甚至喪失。

其次,如果對小國而言,外需可以成為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大引擎,那么,對大國而言,其功效則會大打折扣。根本上,大國經濟增長所依賴的是內需而非外需。一方面,就小國情形而言,因為地狹人少市場容量不大,只有積極擴大外貿出口才能使其產品生產達到規模經濟要求,進而取得較大的規模經濟效益;又因為經濟總量也比較小,經濟快速增長所需要的市場增量相對于全球市場規模不大,從而不會對全球市場擴張以及其他國家的市場需求構成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就大國情形而言,其本身所擁有的潛在的龐大國內市場足以支撐任何一種產品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從而無需過分依賴于國外的市場需求;同時依賴外需的大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將對全球市場擴展以及其他國家的需求空間構成極大壓力,從而必然會引發其他國家的抵制。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就曾經遭遇了來自西方國家的各種反傾銷制裁。也就是說,就大國而言,無論是龐大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巨額剩余產品的積累問題以及閑置生產資源的利用問題,都無法主要乃至僅僅求助于外需的推動。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一個國家越大,其經濟發展的內生性或內向性程度越大。例如,英國在工業革命時期對世界市場的依賴遠高于19世紀末的美國,因而英國的經濟外向型程度更高。二是在人均收入相近的水平上,一個國家越小,其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例如,盡管德國的對外貿易占GDP比例在50%以上,但其中一半是對歐盟國家的內部貿易;相反,如果以歐盟為計算單位,歐盟對非歐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只有20%多。同樣,盡管美國是一個推行自由貿易的國家,但它仍是發達國家中對外貿易依存度最低的國家之一。目前,美國對外貿易額占GDP比率在25%左右,而中國則接近50%,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脆弱性”。

上述兩方面的分析表明,依賴外需的經濟高速增長模式并不能持久,甚至會逐漸走上“中等收入陷阱”。顯然,這就帶來了經濟發展模式的轉換問題,帶來了需求由外需到內需的轉換問題。一般地,為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需要且可以從如下兩方面加以調整或轉換。

1.提振內需

這涉及收入分配的重新調整等問題。收入分配縮小有利于提升國內需求,緩和社會矛盾、沖突。事實上,從世界各國的比較來看,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幾乎都是因為收入差距拉大無法有效地實現由外需到內需的轉換所導致的。例如,阿根廷和馬來西亞的基尼系數在1980年代中期就達到045左右,1990年代末進一步上升到接近05;到2007年阿根廷基尼系數達到051,而馬來西亞則保持在接近05的水平上。相反,那些成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基本上都將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內,從而實現了增長引擎由外需到內需的轉換。例如,韓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基尼系數為036,到1990年代末下降到031,至今沒有明顯變化。〔4〕

2.維持市場競爭能力

這有賴于技術和產品的創新。由于收入差距較小會導致資本積累率下降,因而需要通過提升資本的使用效率維持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進入中等收入階段意味著低工資成本優勢的逐步喪失和出口競爭力減弱,因而需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利在高端市場與高收入國家展開競爭。事實上,日本、韓國等成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基本上實現了經濟發展模式轉型,走上了自主創新道路,從而得以繼續維持海內外市場的競爭優勢。相反,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則由于研發能力和人力資本等條件制約無法進入中高端市場,從而失去了經濟增長的動力。

四、重視生產力而非交換價值的戰略選擇

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維系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措施是促進技術創新和經濟轉型,這實質上是一個生產力的提升問題。200年前李斯特就強調,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僅在于財富的積累和交換價值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生產力的提高和精神資本的蓄積。李斯特認為,“創造財富的能力要比財富本身不知重要多少倍。”〔5〕事實上,向別國購買廉價商品表面上看起來合算一些,但其后果將導致生產力處于從屬地位;相反,生產力的提高不但可以使已有的財富獲得保障,還可以使已經消失的財富獲得補償。因此,一個國家的發展潛力,主要并不是決定于它所積蓄的財富(即交換價值)的多少,而是決定于它的生產力發展程度。問題是,如何促進生產力的快速提升呢?其基本路徑無非兩條:一是自力更生,二是從外引進。那么,究竟應該采用何種路徑呢?這就需要考慮時代特征。

1.早期社會的生產力培育

新古典主義支配的現代發展經濟學傾向于回歸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則以確定產業結構,并實行與國際市場接軌和貿易一體化的經濟政策。但是,李斯特等人卻反對這種自由主義主張,倡導保護和擴大某些生產部門,特別是那些生產力暫時落后于外國的幼稚工業部門。李斯特認為“如果感覺到自己有能力可以發展成為一個工業強國,就必須采取保護制度,作為達到這個目的的最有效手段。在這個目標下實行這個制度有兩個步驟:首先是把外國工業品逐漸從我們的市場排除出去,這樣工人、才能和資本在外國將發生過剩,它們必須尋找出路;其次,在我們的保護制度下,國外工人、才能和資本流入時應受到鼓勵,獲得出路,這樣國外的剩余生產力才可以在這里獲得出路”。〔6〕李斯特認為,盡管這種保護主義政策可能使后發國家的交換利益蒙受暫時的犧牲,但根本上卻使“生產力有了增長,足以低償損失而有余。”〔7〕

落后國家之所以需要實行保護政策,可以從兩方面加以說明。從各國的競爭地位看,每個國家由于經濟實力不同,在國際市場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因而在抽象的一般規則下不可能享有真正平等的經濟自由;相反,只有當不同國家處于相似的經濟發展水平時,取消保護制度才可以實現實質上的公平競爭,所有國家在自由貿易中才能獲得真正的共贏。其邏輯如同處于自然不平等和社會不平等的市場主體,在市場中無法擁有相等的權力,從而在純粹市場競爭中不可能享有同等的自由。從工業品的生產特性看,在現代科技作用下,現代制造業往往呈現出報酬遞增的特性,因而自由貿易將使先發國家取得不斷增長的規模報酬,獲得不斷增強的競爭優勢,并滋生和強化整個世界市場的競爭不完全性;相反,發展中國家則只能收獲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壞處,最終在國際競爭中被邊緣化,處于產業鏈的低端。賴納特強調,制造業幾乎都與技術變遷、規模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相聯系,不受限制的市場開放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本國相應企業的成長,因而需要通過保護來發展本國制造業。〔8〕

新古典經濟學往往想當然地將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視為自由貿易史,但實際上,更確切地說,它是一部市場爭奪史。一方面對外進行市場擴張,另一方面對內實行市場保護。為此,張夏準在《踢掉梯子: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智力史如何被重寫以合理化新古典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的?》一文中,對這種理論與實踐的悖像作了揭露。〔9〕從歷史上來看,西方各國的制造業發展幾乎都是在保護政策下實現的,從17世紀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下半葉,西方社會實行的基本上都是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其中實行“自由貿易”的時間僅為6%;因此,即使被視為“自由貿易時代”的19世紀中期,也只不過是貿易保護主義原則的一個例外,而且這一階段實際上實行的是溫和的貿易保護主義。〔10〕例如,就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而言,在19世紀初,英國的棉紡織工業遠遠落后于印度和中國,為此,英國通過重商主義政策禁止東方棉紡織品進口,同時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發展本國棉紡織品,進而在逐漸繁榮起來的棉紡織業生產中促生了“工業革命”。

不僅英國如此,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趕上和超過英國的美國、德國,也都遵循貿易保護主義理論采用了進口替代政策。按照劉易斯的估算,在1883年以后的30年間,德國制成品進口的增長慢于制造業的增長,從而整個這一時期都在搞進口替代。美國在1873-1899年的進口增長率一直遠遠低于其實際GDP增長率,總體關稅率在30%-40%左右。事實上,美國自獨立之后實行了150多年的貿易保護政策,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是全世界實施保護主義最積極的國家,同時也是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11〕

可見,基于生產力的視角,我們應該且可以對新古典經濟學的自由貿易教條進行反思。希爾和邁亞特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工業受到保護,使之免于國際競爭,那么充分大的國內市場可使其有能力擴展,利用收益遞增的優勢來降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的降低還可以通過制造產出量來實現,以及通過研究和產品開發。這些,沒有保護主義政策是辦不到的。”〔12〕事實上,新古典自由主義者往往想當然地認為,正是歐洲各國之間的競爭迫使各國君主通過降低稅收和關稅、保護私人產權以獲得精英和民眾支持,從而為經濟高速增長奠定了基礎;而那些稅收過于苛刻或王室權力過于壟斷的歐洲國家,則是通過革命而帶來了自由發展。問題是,歷史實踐卻完全無法提供證明。戈德斯通就指出,“那種認為是低稅收和自由貿易導致了英國發生工業革命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發生工業革命并高速增長的英國,同時也正是歐洲甚至全世界稅收最高,關稅最高和對貿易、航運管制最為嚴格的國家。”〔13〕當然,進口替代政策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它是否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這與政府的合理政策和社會環境有關,否則也可能陷入“李斯特陷阱”。

2.全球化下的生產力提升

在早期社會的國際競爭中,經濟發達國家力圖使用各種手段推行自由貿易和拓展國際市場,經濟落后國家則傾向于保護國內市場和幼稚產業,通過自力更生培育自身生產力。問題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這種發展方式的可行性又如何呢?這就需要考慮社會環境的變動。

一般地,環境主要涉及技術特性和貿易方式。就技術特性而言,影響生產力水平的根本因素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從成熟的機器設備轉變為急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在工業革命時代,生產主要以成熟化的機器設備為主,技術進步緩慢且平穩,因而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有充裕的時間通過自力更生方式提高技術和生產力水平;但在信息革命時代,生產主要以主流化的信息技術為主,技術進步迅速且動蕩,因而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難以有充裕的時間通過自力更生方式取得技術領先。就貿易方式而言,發達國家的輸出物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已經從商品輸出轉變為資本輸出。顯然,商品輸出意味著商品生產留在發達國家國內,因而發達國家在獲得大量交換價值的同時并沒有喪失產業鏈、也沒有減少就業崗位,從而沒有損害反而增強了自身的生產力;但是,資本輸出意味著工作崗位進而產業鏈的向外轉移,因而盡管發達國家通過資本輸出并借助于不平等的貿易規則可以獲取大量的交換價值,但同時也因就業、產業以及技術轉移而逐漸喪失了生產力。

在資本輸出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發達國家看似獲得了暫時的利益,但就業和生產能力的轉移卻使之喪失了生產力優勢;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情形則相反:盡管暫時失去了大量財富,但資本、產業和技術的轉移卻訓練了勞動者的生產技能,引入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知識,從而極大地提升了生產力。換一個角度分析也可以認為,基于生產力的考慮,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經濟全球化總體上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長期發展,而對發達國家的長期發展卻是弊大于利,因為它在坐享紅利的同時喪失了生產能力。正因為如此,在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兩類國家對待自由貿易的態度倒過來了:貿易保護主義浪潮以及反全球化示威活動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如美國主導訂立的TPP協議僅在國會就遇到重重困難;相反,發展中國家則更傾向于積極推進與國際經濟接軌,通過技術引進迅速提升生產力水平。

同時,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經濟全球化還帶來收入分配效應: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資本輸入可增加勞動相對于資本的談判力量,從而縮小收入差距;對發達國家而言,資本輸出加強了資本的力量削弱了勞動的力量,從而使得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以及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這可以從大量的歷史事實和當前國際經濟競爭中得到佐證。賴納特指出,“李嘉圖1817年提出的貿易理論只是英國保持它在制造業領域的實際壟斷地位而采取的工具。100年后,在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之后,英國的農業和工業已經由于自由貿易而遭到嚴重損害。美國也一樣,還是這種貿易理論——將自由貿易錯誤地描述成一種能夠產生自動的經濟和諧機制的理論,現在嚴重地削弱了美國的經濟實力,與20世紀70年代初相比,美國的實際工資根本就沒有增長。”〔14〕正因為如此,發達國家的勞工階層往往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從而構成了反對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

當然,發展中國家究竟可以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取多大收益,要受到兩大因素的制約。

首先,能夠引進的生產力究竟有多大。相對于勞動力以及社會制度等要素而言,技術具有非常高的流動性,這是世界各國的生產力水平隨全球一體化推進而迅速接近的根本原因。但同時,技術一體化趨勢也會受到兩方面的障礙:其一為了維護自身的競爭優勢,發達國家會采取各種措施阻止其技術尤其是高端技術的外流;其二發達國家將從資本輸出中獲得的大量資金投入知識生產和技術創新中,從而很可能會不斷強化其技術優勢。這意味著,即使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通過引進方式提升生產力也應該是次要的和輔助性的,根本途徑還在于自身技術創新能力。進而,這又對高等教育提出了要求:高層次教育人才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基石,也是有效引進發達國家技術的基礎。

其次,遭受損失的交換價值究竟有多大。前文將發展中國家的交換價值的損失視為暫時性的,且這個“暫時性”是以國內相關產業能夠在不久的將來通過生產力的提升而獲得相應競爭力為前提條件的,我們現在要論述的是,如果因為資本輸出導致外資企業控制了整個市場,而本國企業喪失了未來發展空間,發達國家便可以通過這種產業控制獲得源源不斷的交換價值。〔15〕如果這樣,那么意味著,即使在全球化時代,資本輸入可以提升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力,甚至可以提高國人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外資進入很可能會擠占本國市場,限制國內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從而導致該國交換價值的持久性損失,這已經為當前世界各國的情形所證明。

因此,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是利大還是弊大的現實效應取決于發展中國家不同的具體行業和應對方式。如果應對不當,不僅會損失更大的財富,也會嚴重制約生產力的提升。一般地,行業的市場特性不同,外資進入對本國該行業發展和福利提高的影響也不同:如果某領域或行業的市場規模具有不斷拓展的潛力,且該行業主要以缺乏規模經濟的小企業生產為主,那么,外資進入并不擁有多大的先占優勢,國內資本和企業在生產力得到提升后會逐漸取代外資企業;如果某領域或行業的市場規模具有明顯的發展上限,且該行業的生產又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特征,那么,外國資本和企業會因先占優勢而形成對該行業市場的全面控制和占有,不加限制的資本流入將嚴重窒息本國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破窗理論”告誡我們,一個政策的推出不僅要看短期利益,更要看到長期影響。

正是由于不同行業具有不同的市場特性,遭受外資進入的影響也很不相同,因此,在制定對外交易的產業政策時,不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如果行業具有典型的規模經濟,那么,該行業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例如,汽車業不僅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性,而且也具有明顯的上限市場規模,因而后起的本國汽車企業只有在保護中才能得到發展。中國國內的汽車市場正是由于迅速為各類外資品牌所占有,致使后來萌生的國內汽車業幾乎沒有發展空間,一直壯大不起來。與此相反,中國互聯網企業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上則應歸功于中國政府對IT行業實施了一系列的保護政策。〔16〕

可見,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貿易一體化趨勢下,發展中國家的一些領域在短期會喪失財富,而在長期則會獲得生產力;另一些領域則會在短期提高技術,但在長期喪失市場和發展機會。因此,我們不應該籠統地爭辯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利弊,而是要針對具體領域和具體行業提出針對性政策;不應該簡單地在出口替代戰略和進口替代戰略之間進行“二擇其一”,而是要兼用兩大策略發展和提升生產力。事實上,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究竟是采取自力更生方式還是從國外引進這一途徑培育和發展生產力,應該考慮國內、國際的具體形勢。一方面,如果采取依賴保護政策下的自力更生方式,需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是否存在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如果企業家不是致力于創新而是尋求保護政策下的租金,會導致社會經濟陷入“李斯特陷阱”。第二,依靠自力更生所取得的創新能否趕上全球生產力迅猛發展的步伐?封閉的創新很可能因為沒有分享全世界的信息和知識而為世界潮流所淘汰。另一方面,如果采取基于開放政策下的從外引進途徑,也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由此損失的交換價值究竟有多大?過大的財富損失將會危害一國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二是由此可能造成的國內產業被擠占的市場空間有多大?過大的市場空間擠占將導致整個產業的萎縮。正是由于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效應是雙刃的,因而出現了截然對立的政策主張,這些主張往往犯了“破窗理論”的錯誤,沒有全面審視對外經濟交往和自由貿易在長期和短期、全面和局部的社會經濟影響。

五、為什么要引入權力與結構主義的分析思維

對經濟一體化和自由貿易的分析不能僅僅停留在交換價值上,而需要系統剖析其潛含的財富效應、分配效應以及生產力效應等。顯然,這種分析就不再是遵循新古典經濟學的抽象還原思維,而是引入了對權力和結構的具體考察。事實上,只有考慮國家間的相異性以及國際市場上的權力不平等,深刻地理解國際貿易中交換價值在國家之間的具體分配,才能更清楚地認識國際間的依附關系以及國際經濟結構。同樣,只有引入對權力結構的分析,才能更好地認識一個國家內部的收入分配狀況及其變動趨勢,剖析內需不振的根本原因,找到外需轉向內需的基本途徑。

1.消費結構與剩余產品流向

一般而言,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助于儲蓄率的提高,從而有足夠的剩余產品為經濟增長提供物質基礎。但是,收入差距拉大對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究竟如何則取決于兩大因素:一是富人將大量的剩余產品投向何處?是用于奢侈性消費還是進行再生產投資?二是富人消費的奢侈品來自何處?是國內制造還是國外進口?

就剩余產品的投向而言,一般地,如果富人主要將剩余產品投入新工廠、新設備以及人員培訓,那么,會促進技術進步,深化社會分工,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可以有力地推動經濟增長;相反,如果富人主要將剩余產品投入個人的奢侈性消費,那么,不僅會造成稀缺資源的浪費,而且也不會形成真正的資本積累,從而無助于推動經濟的增長。

就奢侈品的來源而言,一般地,如果富人消費的奢侈品來自國內生產,那么,它將間接地為其他行業的發展提供資金,甚至可以為高端技術產品提供資金支持,從而對經濟增長的危害較小(主要是扭曲了國內經濟結構,降低了社會大眾的福利水平);相反,如果富人消費的奢侈品來自國外生產,諸如海外旅游、海外留學等,那么,常規項目下的貿易盈余會被大量流失,造成社會大眾遭遇較低福利水平的同時國內各行業依然缺乏充足的發展資金。

因此,深刻考察一國的經濟增長狀況,不能簡單地局限于分析貿易盈余和剩余產品的總量,而要深入剖析其具體分配狀況,尤其要考慮這些剩余的現實用處,這就是結構主義的分析思路。海爾布隆納比較了早期朝貢社會中的剩余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剩余后指出,前者呈現出“物質財富”和“使用價值”的屬性,主要被用于奢侈消費、維護和部署軍隊,建造宗教大廈或者僅僅用于炫耀;后者則被當作聚積更多財富的工具,具有明顯的資本屬性。〔17〕一般地,只有將增加的收入份額用于資本積累,同時將剩余產品投入緊要性生產和再生產之中,才可以真正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顯然,這涉及一個社會的文化以及相應的企業家精神。從歷史經驗看,那些經濟增長迅速的國家和地區往往充盈了旺盛的創業精神。〔18〕

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對中國、亞洲“四小龍”中的韓國、新加坡與菲律賓、拉美諸國進行比較:兩者共同點是,經濟增長時期都出現了明顯不公的收入分配格局,其中的特權階層占據了大量財富;兩者不同點是,中國以及韓國、新加坡等的經濟獲得了持久的快速增長,菲律賓以及拉美諸國經濟卻逐漸停滯不前。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呢?簡單而根本性的答案是:中國以及新加坡等根基于儒家文化傳統的影響,富人尤其是第一代企業家保留著勤勞節儉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傾向于將剩余產品主要投向擴大投資和小孩教育,從而有利于培育和提升生產力;相反,菲律賓以及拉美諸國受原殖民宗主國歐美文化的較大影響,充盈在富人們血液中的是經濟沖動力而不是宗教沖動力,從而偏好將大部分剩余產品用于及時享樂而非再生產。

可見,盡管經濟快速增長以較高的剩余產品為基礎,較大的收入差距往往有助于剩余產品的積累,但是,較大的收入差距并不構成產生大量剩余產品的充分條件,大量的剩余產品也并不構成經濟增長的充分條件。首先,較大的收入差距能否產生大量的剩余產品?其中的關鍵在于富人將其財富用于何處:如果是用于奢侈性消費,便無法形成較高的資本積累。其次,大量的剩余產品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其中的關鍵在于這些剩余產品被投向何處:如果用于非生產性的或者非緊缺的項目,往往無法產生明顯的促進效應。

2.收入分配與權力不平等

上面的分析將收入差距的大小與儲蓄率進而與資本積累率的高低聯系起來了,問題是,兩者間果真存在著正向乃至一一對應的關系嗎?首先,隨著收入差距的縮小,資本積累率有時并不會降低反而會提高。其基本理由是: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構往往會塑造國民之間的信任關系,強化互惠合作,弱化攀比浪費,從而有利于奢侈性資本的積累,進而為經濟增長夯實基礎。其次,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資本積累率并不會提高反而會降低。其基本理由在于:一方面涉及富人的消費傾向以及剩余產品的投向問題;另一方面則關涉生產所對應的消費問題。

一般而言,隨著經濟增長將伴生日益豐富的資本積累,可能導致制約一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由供給方轉到需求方,尤其是,隨著國際競爭加劇而導致的海外市場拓展受限,致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國內需求。那么,如何提升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呢?這主要與總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兩大要素有關。同時,這兩方面都與收入分配結構有關,而一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取決于其權力結構。

首先,就收入分配對一國總消費水平的影響而言,收入分配越平均,平均消費的傾向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一國的消費水平。顯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缺乏進行帝國主義擴展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無法通過危機轉嫁彌補國內需求不足,從而應該實行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以促使內需的擴大。

其次,就收入分配對一國消費結構的影響而言,收入分配越平均,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越強,越是會引致具有規模經濟的工業品而非小規模的奢侈品的生產。顯然,前者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后者則會浪費大量的生產性資本。斯密的生產性勞動理論指出,社會經濟的發展首先有賴于生產性資本的投入以及生產性消費的支出,這種生產性消費首先是指必需品的消費,因為奢侈性消費消耗掉了原本可以用于社會大生產的大量物化勞動。巴斯夏的“破窗理論”也表明,奢侈性消費具有明顯的非生產性和浪費性,不利于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相反,普通奢侈品和工業品的消費則更有助于收入的分散,對社會經濟發展也更健康。維塞爾的自然價值學說也表明,隨著收入差距拉大,逐利的廠商會致力于生產那些具有更高交換價值的奢侈品,而對社會大眾的需要充耳不聞,從而嚴重制約社會效用水平。

通常,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必須以滿足社會大眾的正常需求為基礎,只有以真實需求而非誘導需求為基礎并且能夠對應需求層次提升的產業才具有生命力,進而一國的經濟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其原因在于,發達國家生產的奢侈品面向全球市場,可以從其他國家獲取大量財富;但發展中國家的奢侈品則主要面向國內市場,財富只是在國人之間進行轉移。同時,市場經濟中產業的選擇和產品的創造又與收入分配密切相關,只有在收入差距不大的社會中,現實世界的價格才由社會效用決定,產業的選擇和產品的創造才能體現社會大眾的真實需求。這是維塞爾的自然價值理論已經表明了的。

既然如此,如何才可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構呢?這就需要引入權力分析,考察市場經濟中的權力結構,而不是采取原子個體主義分析思維,鼓吹自由放任的新古典主義政策。

盧梭很早就指出,人類個體具有自然的和社會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對社會組織和法律制度具有不同的影響力;其中,那些強勢者擁有更大的力量,從而導致所有人都重新置于最強者的法律之下,處于一種新的自然狀態。〔19〕現實市場也是如此。市場主體具有明顯的異質性和不平等性,從而在以力量博弈的市場競爭中所獲得的收益份額也存在明顯差異,其中,力量越強者所獲得的收益份額越大。同時,人際不平等在市場競爭中還會衍生出強烈的正反饋效應:強勢者在交易中獲得了更大的收益份額,這又進一步增強了他在下一次交易中的競爭力,從而可以獲得更大的份額。正是基于這種機制,市場經濟的推行往往會造就一群既得利益群體。

從社會實踐看,不受干預的市場主義政策往往會造成兩大后果:一是收入差距持續擴大。歐美諸國在20世紀80年代后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二是經濟效率日漸低下。究其原因,自由放任政策使得強勢者擁有任意制定分配規則的權力而不受制約,這使得收入報酬主要與權力而不是與貢獻聯系在一起,這顯然反映了市場失靈;同時,不加干預的市場競爭還會促使那些強勢者致力于強化自己的壟斷權力,努力降低市場競爭而不是增強市場活力。斯蒂格利茨指出,“過去30年里某些最重要的商業創新不是關注如何使經濟更有效率,而是關注如何更好地確保壟斷權力或者如何更好地規避那些旨在使誰受益和個人回報統一起來的政府管制。”〔20〕

可見,要真正認識收入差距造成的需求不足以及產業扭曲等問題需要引入權力的分析思維:考慮市場主體的異質性及其產生的不平衡權力結構,進而從市場運行機制中剖析權力和財富集中的強化效應。拉美和東南亞諸國之所以逐漸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前期的經濟增長產生了一群集中大量財富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熱衷于尋租、投機和腐敗,而極力反對對社會結構、價值觀念和權力分配等進行變革。通過引入權力的分析思維,使我們能夠反思新古典經濟學的政策主張,反思新古典經濟學極力倡導的經濟達爾文主義和有效市場假說;相應地,探究目前經濟困境的解決思路時,也不至于簡單地僅僅依據自由市場機制決定資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相反,一方面要引入其他抗衡的力量以改善收入分配;另一方面則要通過收入分配合理化維持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六、重審“中等收入陷阱”及我們的戰略選擇

基于上述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挖掘以及相應的對策分析,我們在提及“中等收入陷阱”一詞時應該持謹慎態度,避免簡單地將經濟增長速度與收入水平直接對立起來,忽略對具體政策的探究,或無視制約一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內在原因。事實上,這既是基于社會現實的理論分析思路,也是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家提供的寶貴經驗。針對當前社會上熱議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我們應該以更系統和更深入的思維去認識它、審視它。

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依靠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拉美諸國開始出現了經濟增速下降甚至趨于停滯狀況,“發展經濟學”因此受到新古典經濟學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排擠和攻擊,從而逐漸勢微。尤其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社會主義國家遭遇經濟困境以及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新古典經濟學日漸強盛,發展經濟學也被重新改造,市場自由和貿易自由進而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政策指導思維。根據這種思維,跨入中等收入的國家既失去了與低收入國家競爭的成本優勢,又缺乏與發達國家競爭的創新能力,因而會面臨“中等收入陷阱”。從這一點看,“中等收入陷阱”一詞是基于新古典經濟學思維和意義而言的。

同時,“中等收入陷阱”在一些國家的出現,也是由新古典主義政策所引發和強化的結果。20世紀80年代后,一群受弗里德曼指導的“芝加哥男孩”(Chicago Boys)回到拉美,廣泛推行新古典主義的市場競爭和自由貿易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并沒有使拉美國家擺脫經濟衰退,反而致其陷入了更長期的停滯,產生了更嚴重的經濟災難。事實上,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但直到21世紀第一個10年,人均GDP仍然停留在3000-5000美元。為了給新古典經濟學政策的無效性提供辯解,這些“芝加哥男孩”炮制了“中等收入陷阱”一詞。很大程度上,“中等收入”只是一個經濟發展的階段,如果此時采用了不當的經濟和產業政策,就會像拉美諸國那樣后勁乏力;相反,由于運用的政策合理有效,更多國家成功地跨入了高收入國家行業。因此,無論在理論邏輯還是歷史實踐上,收入不斷提升與經濟持續增長之間都不存在真正的二難,相應地,“中等收入陷阱”本質上是一個偽命題。〔21〕

很大程度上,“中等收入陷阱”只不過是一些新古典經濟學家為了掩蓋其政策在拉美等國的失敗而制造的一塊經濟學遮羞布〔22〕,正如他們制造出“倒U型收入分配曲線”以掩蓋市場機制在收入分配上的缺陷一樣。在新古典經濟學家看來,無論是“中等收入陷阱”還是“倒U型收入分配曲線”,都是對世界各國現代化歷程的經驗性考察,也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的基本規律,他們甚至將增長停滯和收入差距擴大視為非國家干預或人為政策所能改變的必然過程;同時,通過賦予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軌跡以某種宿命論特性,既有助于維護和強化其市場原教旨主義信念,也有助于避免因其主張和政策失當造成困頓現實而遭受社會大眾的責難。但實際上,一些文章已經指出,“倒U型收入分配曲線”根本上是人為的社會制度和特定政策的作用結果,源于制度的改良和優化而不是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后者內生的馬太效應只會產生不斷拉大的收入分配〔23〕;同樣,“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人為的社會制度和特定政策的作用結果,源于糟糕的經濟政策和扭曲的市場結構,而經濟政策的適時調整將會產生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收入的持續提高。

通過對“中等收入陷阱”根源的剖析,我們可以更好地認清中國當前所面臨的“中等收入陷阱”危機,并提出相應的合理政策。目前國內一些經濟學家傾向于將中國面臨的“中等收入陷阱”歸咎于《勞動合同法》實施所帶來的勞動成本提高,但實際上,勞動成本提高僅僅是當前中國競爭力逐漸下降的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產業結構升級滯后導致的競爭層次依舊停留在低價值產業鏈上,以及技術創新嚴重不足導致的勞動生產力提升遭遇天花板。相應地,國內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對策也主要集中在促進勞動力流動以及降低勞動成本等方面。但實際上,當前中國更應該從收入分配和產業升級兩方面著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促進產業升級,從而解決競爭力下降的問題;調整收入分配以促進內需增長,從而解決海外市場拓展受限的問題。而且,這兩方面也是相輔相成的,都會直接導致內需不振:較大的收入差距導致社會大眾需求能力不足;產業結構的扭曲導致高價值需求外流。相應地,如果外需日益受到抑制,內需也因收入分配拉大和產業結構扭曲而無法提升,那么,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就必然遭受嚴重制約。

可見,目前對“中等收入陷阱”及其成因的流行認知是有片面性的,所推出的相應措施也容易治標不治本,即沒有解決如何保障收入提升和經濟增長同時進行這一根本課題,最終只能是推遲而無法從根本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事實上,流行的學術認識和政策大多基于比較優勢原理。在認識上,中國的競爭優勢就在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而“中等收入陷阱”危機的成因是勞動力成本上漲以及人口紅利消失;在政策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思路是釋放農業勞動力,從而繼續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為經濟增長補充人口紅利。然而,大量依靠人口紅利促進增長的方式只能在收入水平低下的經濟發展初期有效,這一階段自然資源不足、資本匱乏的問題的確只能依靠勞動投入來替代和補充。但隨著工業化的推進,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將逐漸降低,資本的不斷積累和豐富使資本對勞動的替代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同時,勞動力豐富也并非支持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反而可能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就如“荷蘭病”一樣,巨大的人口紅利會使一個國家將大量資金用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降低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資金支持和物質激勵,而根本上則無法提高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相反,只有及早地跳出對人口紅利的依賴并采取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適當政策,才能有效地實現從以資本積累為基礎的馬克思增長類型轉向以改進生產率為基礎的庫茲涅茨增長類型〔24〕,才能逐漸增加勞動所占的收入份額進而提高收入分配的均等性,才能實現需求由外需到內需的轉換,最終從根本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參考文獻〕

〔1〕〔美〕庫茲涅茨.評起飛〔M〕//〔美〕羅斯托編著.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賀立平,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2.

〔2〕〔24〕〔日〕速水佑次郎.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李周,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73-76,146.

〔3〕〔10〕〔英〕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M〕.孫建黨,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229,254.

〔4〕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具有哪些特征?〔EB/OL〕.http://www.hxqs1688.com/caijingyaowenshow-21-28294.html.

〔5〕〔6〕〔7〕〔德〕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陳萬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18,117,128.

〔8〕〔14〕〔挪威〕賴納特.富國為什么富 窮國為什么窮〔M〕.楊虎濤,陳國濤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中文版序.

〔9〕Ha-Joon Chang,Kicking Away the Ladder: How the Economic and Intellectual Histories of Capitalism Have Been Re-Written to Justify Neo-Liberal Capitalism〔J〕. Post-autistic Economics Review, 15(September),2002.

〔11〕張夏準.富國的偽善:自由貿易的迷思與資本主義秘史〔M〕.嚴榮,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40-41.

〔12〕〔加〕希爾,〔加〕邁亞特.你最應該知道的主流經濟學教科書的荒謬〔M〕.夏瑜,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308.

〔13〕〔美〕戈德斯通.為什么是歐洲〔M〕.關永強,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34.

〔15〕〔16〕朱富強.中國反壟斷的政治經濟學解讀〔J〕.產經評論,2014(6).

〔17〕〔美〕海爾布隆納.資本主義的本質與邏輯〔M〕.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21.

〔18〕〔英〕哈巴庫克.關于經濟發展基本條件的歷史經驗〔M〕//羅榮渠主編.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經驗的再探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200.

〔19〕〔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高煜,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36.

〔20〕〔美〕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價〔M〕.張子源,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265-266, 32.

〔21〕劉福垣.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偽命題〔N〕.南風窗,2011-08-03;葉德磊.“中等收入陷阱”是個偽命題〔N〕.東方早報,2013-06-18;朱天.“中等收入陷阱”并不存在〔N〕.金融時報,2015-06-05.

〔22〕盧麒元.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純粹是偽命題〔EB/OL〕.http://www.js.xinhuanet.com/2015-06/01/c_1115468768.htm.2015-06-01.

〔23〕朱富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頂層設計”思維:重溫鄧小平的南巡精神〔J〕.經濟學家,2013(1).

(責任編輯:張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乱人伦99久久|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欧美亚洲香蕉|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天堂亚洲网| 久草性视频|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va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伊人久综合|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高清|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99一级毛片| 99re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AV在线天堂进入| 色香蕉网站|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91福利免费视频|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a天堂视频|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基地|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久久黄色影院|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婷婷综合亚洲| 亚洲男人在线| 91视频首页|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