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絹人、葫蘆烙繪、面人、花絲首飾、絨布唐工藝、北京鴿哨制作技藝、北京絨鳥(絨花)、景泰藍、剪紙等23項難得一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和其代表性傳承人,齊聚東城區第二文化館,能夠讓人近距離、生動形象地感受到傳統民俗的制作過程和精品展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濃重而有趣味的一筆,她以自己靈動而智慧的形式代代傳承,傳遞那些有情懷的感情,傳遞那些有特點的傳統民俗,傳遞著人與人之間淳樸而真摯的情感。傳統民俗文化中的吉祥、博愛韻味,也是在傳承著亙古不變的祝福和祝愿。
風車
風車是我國古老而傳統的吉祥物,是百姓心中“祈福、招財、辟邪、保平安”美好愿望之載體。古人稱之為“吉祥輪”。她可以做成“五福臨門”“鴻運當頭”“紫氣東來”“春滿人間”的形態而成就其寓意。傳承人王國華老師在展覽現場繪聲繪色說出老北京關于風車的歌謠。
毛猴
毛猴是用蟬蛻、辛夷、木通和白芨四味中藥材制作的一種北京獨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由于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制作出來的毛猴形象生動,制作材料又很容易得到,吸引了很多人學習制作。民間能制作毛猴的高手很多,但如其他手工藝那樣有明確傳承關系,并且以此技藝為生計的人很少。簫靜老師作為毛猴制作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從小耳濡目染父輩的制作過程,傳承這項傳統技藝,他毅然于8年前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非遺傳承事業中。
兔兒爺
兔兒爺起源于明朝末年,已有400年歷史,金光洞兔兒爺起源于傳說,以行俠仗義著稱,受到北京人民喜愛。傳承人林愛幸從小喜歡制作兔兒爺,兔兒爺可做成娛樂性很強的玩具,第一天供奉完后,可供孩子玩耍,她對兔兒爺的歇后語娓娓道來。
京劇臉譜
盛華老師多年來潛心于京劇舞臺臉譜的研究與繪制,臉譜色彩斑斕,是中國戲曲獨有的面部化妝藝術,是一套章法嚴謹、譜式規范、表現力極強的藝術門類,為所表演的人物性格、面貌特征、善惡忠奸等元素,做了十分準確而直觀的刻畫,人們對理想的追求被畫在臉上,演在戲里。
彩蛋
劉錦茹老師是北京市北京彩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彩蛋”傳統工藝是采用手繪、雕刻、腐蝕等手藝制作,有著千年的傳統,是表達最美好的心愿的饋贈禮品。劉老師的作品用筆嚴謹,構圖合理,隨形賦彩,題材廣泛,傳承了中國傳統中國畫的繪畫風格,并在方寸之間表現得栩栩如生,具有獨特的形式美,給人以清秀俏麗之感。
非遺傳承人是值得人們尊敬的,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守護著祖先的文化傳統和經典技藝,正是一代代非遺傳承人的大愛,成就了那些饒有韻味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吉祥文化、年文化,在傳承人的堅持和努力下,在時光過往中,總讓人捻起舊時的那些美好愿望,或許,這就是祖祖輩輩人們在美好期盼與勤勞努力中,對人生、對過去、對未來的精神追溯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