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商品櫻桃谷肉鴨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其養殖規模和飼養密度越來越大,數量也越來越多,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已成為發展趨勢,隨之鴨病防控也越來越難。當前,櫻桃谷鴨長舌病嚴重危害了肉鴨養殖業的健康發展,降低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針對當前的肉鴨養殖現狀,筆者多次深入養殖場,了解疫病的發展趨勢,緊密結合臨床實踐,現將肉鴨長舌病的防制措施總結如下:
1.流行特點
(1)本病具有傳染性,傳染速度快,嚴重影響肉鴨的生長發育。該病從2013年首先在江蘇的豐縣、沛縣發現,2014年發展到山東的臨沂等地。起初,引起該病的原因不明確,在臨床上也使用了各種治療方法,但防治效果均不明顯,沒有取得好的治療與預防效果,至今已成流行趨勢。鴨群發病率為30%不等,死亡率不高,但殘鴨率極高,出欄時體重較健康鴨減少20%~30%不等,料肉比顯著增高。
(2)本病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5月常發,10~25日齡的雛鴨表現明顯癥狀。
(3)本病具有區域流行性,一旦發生,會連續幾批發病,發病只數會逐漸增多,從首次發病的發病率0.5%,逐漸增加到10%以上,并且向周圍養殖場擴散。
2.發病原因
肉鴨長舌病是由鴨細小病毒變異株引起的一種傳染病,為單股 DNA,無囊膜。該病毒會影響肉鴨腸道和肝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破壞內分泌平衡,導致鈣、磷比例失調,使肉鴨出現斷腿、斷翅現象。
3.臨床癥狀
肉鴨發病時,起初大群正常,個別表現為站立不穩,行走時雙腳呈八字或翻滾,嚴重的出現瘸腿、癱瘓或拉稀,有一定死亡率,但死亡率不高。鴨剛開始發病時喙變粗變短,隨后舌頭外出,20多日齡的雛鴨癥狀明顯,病鴨腿也變短,個體偏小,屠宰時褪毛易斷腿、斷翅。
4.病理剖檢
(1)多數病鴨內臟器官無特征性病理變化。
(2)當發生繼發感染時,可見脾出血、壞死,脾臟上有黃色的壞死結節。
5.防控措施
(1)選擇健康優良的鴨苗。健康鴨苗表現為卵黃吸收較好,精神飽滿,叫聲有力,手抓時有力。養殖過程中要及時淘汰病弱雛。
(2)營養均衡的全價飼料。飼喂肉鴨的飼料要求營養全面,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充足,氨基酸平衡。
(3)加強飼養管理。在調查中發現,飼養密度大的鴨群發病率升高。因此,要設置合理的飼養密度。加強通風,保持適宜的溫度,要避免鴨舍內白天與夜晚溫差過大,給肉鴨生長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4)全面做好消毒工作。實行全進全出制,盡量不套養,肉鴨出欄后鴨舍消毒要徹底,包括網架、墻壁以及所用的飼料用具和飲水設備,同時也要做好圈舍內外的環境消毒。鴨舍清理、消毒、空舍1~2周后方可進鴨,進鴨后可每2~3天帶鴨消毒1次。本病毒對2%的氫氧化鈉溶液、0.5%的甲醛溶液和0.2%的次氯酸鈉溶液敏感。及時淘汰病死鴨,對病死鴨要做無害化處理。
(5)保護易感鴨群。對疫病流行區域或發病的養殖場區,在1~3日齡注射鴨細小病毒疫苗或鴨細小病毒抗體。鴨細小病毒抗體每只鴨注射0.5~0.8毫升,在抗體中添加頭孢噻呋鈉(1000只鴨1克)。
(6)平時添加一些可提高肉鴨免疫力和抵抗力的藥物,如黃芪多糖和維生素。
總之,掌握以上幾點防控措施,會大大降低肉鴨長舌病的發病率,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使肉鴨養殖業更快、更好地健康發展。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動物衛生監督所 丁偉言 李海靜 劉蕊娜 王海珍 田大川 郵編:2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