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超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研究中心,北京市東城區,100713)
我國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探索
朱 超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研究中心,北京市東城區,100713)
從煤炭產能、生產效率、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煤炭利用方面提出了我國煤炭供給側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了我國煤炭供給側變革的新趨勢,最后從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優化煤炭生產結構、降低煤炭供應成本、推進煤炭綠色發展、促進煤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以及激發煤炭產業發展新動力六個方面提出了我國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的對策與途徑。
煤炭供給側改革 煤炭產能 產業結構 供應成本 綠色發展 融合發展
1.1煤炭產能總體嚴重過剩,多數煤炭企業經營陷入困境
我國自 “十二五”到 “十三五”末的10年間,全國對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了3.6萬億元。截至2015年底,我國現有煤炭產能約57億t,其中未批先建產能約8億t、超產產能約2.8億t,煤炭產能過剩問題非常嚴重。此外,煤炭市場需求與價格低迷,國外煤炭進口壓力將進一步加劇我國煤炭產能過剩的嚴重程度。
我國仍存在大量落后產能,煤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2014年,我國有中、小煤礦7225座,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6.9%。中、小煤礦整體技術水平偏低,裝備落后,生產效率低,目前中、小型煤礦機械化率僅分別為40%和15%。
產能過剩已造成我國煤炭市場競爭慘烈,煤炭企業相互壓價,多數煤炭企業經營陷入困境。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虧損面達到23%,2015年虧損面增加到80%。
1.2煤炭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高
受煤炭資源賦存條件和開采技術等因素影響,我國總體年人均工效較低,2014年全國平均值只有765 t/人,在湖南、黑龍江等部分省份,年人均工效只有200 t/人左右,遠低于美國、澳大利亞等先進產煤國家年人均工效達到1萬t/人左右的水平,見圖1。煤炭生產低效率導致了高成本,削弱了煤炭產品的競爭力。澳大利亞和印尼是我國主要的進口煤來源國,具有比較明顯的煤炭生產成本優勢。

圖1 2014年主要產煤國家年人均工效
1.3我國煤炭開發水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突出
煤炭大規模的開發,不僅影響和破壞地下水資源、加重當地資源性缺水狀況,還對地表水和生態系統造成較大破壞。以能源 “金三角”地區為例,每采1 t煤,將影響和破壞1~2 t水資源。此外,礦區土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相對落后、治理率較低。根據國土資源部評估結果,2014年,全國只有5個省(區、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了25%,西部一些省(區、市)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率甚至低于10%,與發達國家70%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率相比,差距非常明顯。隨著我國煤炭開發重心西移,西部地區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已日益成為影響煤炭可持續開發的重大問題。
1.4煤炭行業安全生產形勢仍然嚴峻,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
我國煤炭行業安全生產逐漸好轉,百萬噸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死亡絕對數量仍然較高,重特大事故仍有發生。我國煤礦地質條件復雜,水、火、瓦斯、地溫、地壓等災害齊全。2015年,我國發生煤礦事故為357起,死亡598人,百萬噸死亡率0.162,遠高于世界主要產煤國家的百萬噸死亡率,見圖2。

圖2 2014年主要采煤國家百萬噸死亡率
我國西南地區地質條件復雜,小煤礦比例高,是影響全國煤炭安全生產、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2013年,云、貴、川、渝、湘、鄂、贛地區煤炭產量占全國的16%,小煤礦數量占全國的70%,死亡人數占全國的54%,死亡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8倍。
1.5煤炭終端消費比例偏高,散煤燃燒污染排放嚴重
目前我國約1/4煤炭用于工業鍋爐、工業窯爐和民用等中小用戶,數量多、分布廣、耗煤量大、污染嚴重、技術落后、環境管理困難,節能減排空間大。2014年,我國煤炭終端消費量為9.68億t,占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23.4%。散煤燃燒每年SO2排放量約占全國總排放量的36%,煙塵總排放量約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5%。在一些地區,分散燃煤造成的污染已經超過燃煤發電成為主要的污染源,大量散煤的無序燃燒是造成我國區域大氣污染的重要原因。
2.1煤炭需求增長放緩,煤炭消費峰值即將來臨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由“十一五”期間的9%以上下降到2015年的6.9%,未來5年經濟增長預計維持在6.5%~7.0%的中高速增長。在新常態下,隨著我國經濟結構性調整的深入,經濟增長對能源依賴程度降低,能源需求增長速度明顯降低。21世紀前10年,我國能源消費年均增長9.4%,“十二五”前4年年均增長降到4.3%,2015年能源消費增速為0.9%,能源消費總量達到43億t標準煤,比2010年增加8.64億t標準煤,能源消費換檔減速趨勢明顯,預計 “十三五”期間我國能源需求年增長量在3%左右。
隨著能源消費結構優化和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的放緩,煤炭需求增長出現逆轉,我國煤炭消費總量增速由“十一五”的4.1%降低到“十二五”前3年的2.6%。2014年和2015年全國煤炭消費總量連續兩年下降,分別下降2.9%和3.7%。除了煤電和現代煤化工用煤外,我國建材、冶金煤炭需求已經達到峰值,民用和其他工業用煤需求持續下降,尤其是大氣污染重點防治區,煤炭需求下降較快。同時,煤炭還面臨著天然氣以及非化石能源的競爭,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和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必將進一步減少煤炭的市場空間。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20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可能達到43億t左右的峰值。
2.2轉方式、調結構將是今后煤炭行業中長期的主要任務
未來一定時期內,我國煤炭行業總體布局為減少東部、控制中部和發展西部,煤炭開發重心進一步西移,國家將優先在晉陜蒙寧建設煤炭開發項目。截至2014年底,全國煤炭保有查明資源儲量15317億t,比2010年增加1905億t,其中西部地區占新增儲量的97%。“十三五”期間,我國煤炭行業將進一步加強煤礦整頓關閉,淘汰落后產能,全面關閉9萬t/a生產能力以下的礦井,預計淘汰6.3億t/a以上的落后產能。國家政策上推進煤礦兼并重組和礦權整合,大幅度減少煤礦和煤炭企業數量,提高煤炭生產集中度,到2020年,全國煤礦數量將從2014年的8444座左右減少到2020年的2000座以下,大中型煤礦產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93%左右,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95%以上,5000萬噸級以上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60%以上。進一步優化煤炭產能結構,提高符合安全、環保、機械化和資源可持續開發標準的煤炭科學產能比例;鼓勵煤礦的現代化技術改造,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建設一批智慧礦山示范項目;鼓勵煤炭企業向下游電力、煤化工、物流等產業延伸,優化煤炭工業產業結構。
2.3高效、清潔、低碳成為世界能源發展方向,煤炭市場空間受擠壓程度加大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斷加強,各國紛紛制定和實施新能源戰略,可再生能源發展、能效與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等不斷提高。2012-2014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3.73億k W,占新增電力裝機的48%。核電發展逐步走出福島核事故陰霾,12個國家正在建設新的核電站。在美國、巴西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生物燃料也在迅速增長。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國家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已經超過30%,到2030年天然氣有望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能源。歐盟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已經達到15%,預計2030年將超過27%。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將成為世界能源中長期發展的主要方向。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聯合行動計劃將進一步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加快能源低碳化步伐。
我國積極鼓勵開發利用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預計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在全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分別達到10%和15%,而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費比重則降到58%以下。天然氣和電將是我國 “十三五”期間替代散煤的重點能源品種。我國可再生能源極其豐富,隨著風能和太陽能進入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階段,其發電成本進一步向煤電成本靠攏,非化石能源將逐步成為最重要的發電支撐,并對電煤需求增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根據國家電力規劃院研究成果,我國電煤需求預計到2030年達到峰值。
2.4環境保護約束加強,煤炭必須要走清潔高效之路
氣候變化已成為涉及各國利益的全球性問題,圍繞排放權和發展權的博弈日趨激烈,能源低碳化發展已成為世界主流。我國在 《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承諾,到2030年左右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占世界排放總量的24%左右,其中80%以上的碳排放是由燃煤貢獻的。另外,我國持續出現的霧霾天氣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大量煤炭作為終端直接消費是產生PM2.5的重要原因。2016年8月,由清華大學和健康影響研究所開展的一項綜合研究表明,2013年中國有36.6萬人由于燃煤導致的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綠色和平組織估計煤炭燃燒對中國PM2.5的貢獻率達到49%,中科院認為北京PM2.5的19%來源于煤炭燃燒。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進煤炭清潔利用已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防治大氣污染的主要措施。
2.5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持續降低,但煤炭仍將長期占據我國能源主導地位
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15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43億t標準煤,其中煤炭占64%,非化石能源占12%。國內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35.8億t標準煤,其中煤炭占78%,非化石能源占14%。煤炭是我國最豐富的化石能源,在我國已查明的化石能源資源儲量中,煤炭占94%以上。
我國將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到2020年和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分別達到15%和20%。雖然我國非化石能源發展較快,但由于基數小,所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仍然較小。水電由于開發成本持續增加,發展速度減緩。光伏和風電開發成本明顯高于煤電,而且能源生產間歇性特點突出,在儲能技術出現突破和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之前很難挑戰煤電的主體地位。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煤炭和火電仍然是我國主要的一次和二次能源。預計到2020年和2030年,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分別保持在58%和50%左右。
2.6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煤炭生產和消費互動更加密切
隨著黨的 “十八大”提出的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政策的全面落實,煤炭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煤炭價格和質量成為煤炭用戶選擇煤炭的決定性因素。煤炭運輸條件的改善和物聯網、大數據和電子商務技術的廣泛應用將進一步促進全國煤炭市場一體化發展,各種分隔市場的貿易保護措施將土崩瓦解。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煤炭企業需要轉變經營方式,緊盯市場需求,以用戶為中心提供定制化服務。煤炭企業將從煤炭生產商向煤炭生產、銷售和供應一體化發展轉型,與煤炭用戶的互動將進一步加強。
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化解過剩產能、優化產業結構、降低供應成本、完善煤炭市場機制和減緩環境影響等途徑,最終提升煤炭行業市場競爭力和實現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包括加強煤炭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提高煤炭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確保煤炭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提升煤炭行業綜合競爭力和整體發展水平。
3.1著力化解煤炭過剩產能
綜合利用市場、法律和行政手段,著力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實現煤炭供需基本平衡,保障煤炭產業健康發展。
3.1.1建立煤炭產能市場化退出機制
煤炭企業退出主要包括資源型退出、經濟型退出、規模型退出和政策型退出等,煤炭退出涉及人員安置和資產處置等問題,根本問題是經濟問題。建立和完善煤炭產能市場化退出機制,確保有關煤炭產能的有序平穩退出。加快退出那些扭虧無望、依賴貸款或政府支持而免于倒閉的負債煤炭企業,推進市場化兼并重組。煤炭企業需要建立煤礦轉產發展基金,用于企業轉產、職工再就業、職業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等,以有效應對煤礦資源枯竭和關閉破產。建立煤礦退出的經濟補償機制,政府或煤炭企業提供合理的經濟補償,鼓勵煤礦過剩產能的退出。建立產能置換機制,允許煤炭企業用優質產能減量替換本企業或其他煤礦企業的低效和落后產能,促進煤炭生產結構的優化。
3.1.2控制煤炭生產能力
嚴控煤炭新增產能,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形下,要嚴格控制新建煤礦項目、新增產能的技術改造項目和產能核增項目;確需新建煤礦的,一律實行減量置換;在建煤礦項目應按一定比例與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掛鉤。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其他不符合產業政策的產能,盡快關閉和退出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確定的13類落后小煤礦,以及開采范圍與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區域重疊的煤礦;產能小于30萬t/a且發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的煤礦,產能15萬t/a及以下且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的煤礦;采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采煤方法、工藝且無法實施技術改造的煤礦。有序退出過剩產能,設定安全生產、煤炭質量、環境保護、技術與資源規模等標準體系,有序退出過剩產能。嚴格控制超能力生產,全面實行煤炭產能公告和依法依規生產承諾制度,對超能力生產的煤礦,一律責令停產整改。
3.1.3嚴格治理違法違規建設
對基本建設手續不齊全的煤礦,一律責令停工停產,對拒不停工停產、擅自組織建設生產的,依法實施關閉。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和完善煤炭生產要素采集、登記、公告與核查制度,落實井下生產布局和技術裝備管理規定,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的煤礦一律停產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達不到要求的,限期退出。有關部門要聯合懲戒煤礦違法違規建設生產行為。
3.2優化煤炭產業結構
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優化煤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不斷提升煤炭生產市場競爭力,積極適應煤炭消費結構變化和需求升級的新形勢。
3.2.1提高煤炭產業集約化程度
重點建設煤炭大基地和大型現代化煤礦,鼓勵煤炭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煤炭生產集約化程度。圍繞我國14個大型煤炭基地,按照資源、環境和市場條件,收縮東部、優化中部、發展西部,有序推進煤炭生產西移,到2020年,全國14個大型煤炭基地的煤炭產量占全國煤炭產量的95%以上。按照建大、改中和關小的原則優化煤炭生產結構,大幅度減少煤礦數量,不斷提高大型煤礦產量占全國煤炭產量的比重。到2020年,全國煤礦數量減少到2000座以下,大型煤礦產量占全國煤炭產量的80%以上。提高煤炭企業規模門檻,進一步減少煤炭企業數量,鼓勵煤炭企業按照區域、煤種和市場進行兼并重組,提高煤炭集約化生產程度。按照煤炭資源條件,各地區設定煤炭企業最低產能門檻。到2020年,5000萬噸級以上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占全國煤炭產量的60%以上,國內前4大煤炭企業產量占全國煤炭產量的40%以上。
3.2.2提高煤炭科學產能比重
根據謝和平教授等的研究成果,科學產能是指在具有一定時期內持續開發的儲量的前提下,用安全、高效、環境友好的方法將煤炭資源最大限度采出的生產能力。煤炭行業要制定嚴格的煤礦生產技術、安全和環保標準,加強煤炭科學產能建設,保障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堅持安全發展理念,以災害防治為重點,健全煤礦安全生產投入及管理的長效機制,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加強職業健康監護。推廣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等綠色開采技術,完善礦區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推進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建設一批智能高效的大型現代化煤礦,推進煤礦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到2020年,力爭使科學產能占全國煤炭總產能的60%以上。
3.2.3優化煤炭產品結構
從源頭控制煤炭質量,限制開采高灰高硫煤。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煤炭的精細化開采,減少煤矸石的混入。大力發展高精度煤炭洗選加工,實現煤炭深度提質和分質分級,到2020年原煤入選率超過80%。優化煤炭產品結構,主動適應煤炭市場變化趨勢,提高電煤生產比重,減少工業和民用用煤比重,到2020年電煤消費比重超過煤炭消費總量的60%。嚴格落實 《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對商品煤實行優質優價,在大氣污染重點治理區域,實施更加嚴格的商品煤準入標準。在礦區、港口等煤炭集散地以及用戶集中區,建設和完善區域煤炭優質化配送中心、大型現代化煤炭物流園區和儲配煤中心,通過采用先進的煤炭優質化加工技術,優化煤炭質量,提高面向客戶的定制化服務水平。
3.3降低煤炭供應成本
加強科技和管理創新,分離企業辦社會,減輕煤炭稅費負擔,降低流通環節費用,系統降低煤炭供應成本,提升煤炭產業市場競爭力。
3.3.1加強煤礦技術改造與升級
堅持以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為重點,加強煤礦技術改造,提高煤礦 “四化”水平,推進煤炭安全高效開發。新建煤礦以大型現代化煤礦為主,優先建設露天煤礦和特大型礦井。按照一個礦井一個工作面或不超過兩個工作面的模式,采用先進技術裝備,設計和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加快推進大中型煤礦技術改造,對具備條件的老礦井,采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以優化開拓部署、簡化生產系統、減少工作面個數、提高生產效率為主要內容,積極推進技術改造,配套完善生產輔助設施。建設一批智慧煤礦,推進煤礦無人工作面建設,提高煤礦現代化水平。通過煤礦現代化改造與升級,大幅度提高煤炭生產效率,降低煤炭生產成本。
3.3.2加強煤礦精細化管理
遵循 “消除浪費和持續改進”為核心的精細管理思想,著力于功能定位、業務流程、崗位作業,有效運用準時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目標管理、生產經驗評價、價值流管理等現代管理手段,健全管理標準和制度,實施業績考核,追求 “質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工作零差錯、運行零浪費、服務零投訴”,持續提升客戶價值和企業價值。加強廢舊資源綜合利用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減少能源和材料消耗。加強科學定員,減少煤礦用人數量,實施減人提效,減少人工成本。
3.3.3降低煤炭企業稅費負擔
作為基礎性產業,煤炭行業需要減輕稅費負擔。建議取消鐵路建設基金,減少煤炭運輸成本。調減煤炭增值稅和資源稅,建議將煤炭增值稅從17%降到13%;將資源稅率從2%~10%調減到2%~5%。加快分離企業辦社會,盡快移交 “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熱和物業管理),解決政策性破產遺留問題。
3.3.4深化煤炭流通體制改革
加快推動煤炭鐵路運輸干線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國家、地方、大型企業相互參股、多元投資鐵路建設。推動煤礦企業與電力、冶金、建材、化工等重點用戶建立點對點的煤炭供應模式,形成戰略聯盟、簽訂中長期供應合同,維護全國煤炭市場平衡。加快現代煤炭物流產業發展,實現煤炭資源科學生產、合理加工、高效存儲和集運,提高煤炭供應保障能力和效率,降低煤炭交易與流通成本。優先試點中長期合同交易制度,加大對中長期合同交易的信息跟蹤、分析和研究,探索和建立煤炭期貨市場。加快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形成科學合理的煤炭價格定價參照標準,完善價格發現機制,建立健全煤炭價格指標體系,推進煤炭、電力等上下游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轉換,促進煤炭資源價值在供需領域的均衡分配。
3.4推進煤炭開發利用綠色發展
轉變煤炭生產利用方式,大力發展礦區循環經濟,加強礦區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進煤炭產業綠色發展。
3.4.1推進煤炭綠色開采
樹立科學產能理念,根據礦區資源條件、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力,合理確定煤炭開發強度,以最小的生態環境的擾動獲取最大的資源效益,在有條件的礦區推行煤礦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等綠色開采技術,推進礦井水井下處理、井下利用;加大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減緩或控制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制定綠色煤礦實施規劃,加強綠色煤礦建設管理,完善綠色煤礦建設標準,全面推進綠色煤礦建設。全面總結推廣煤炭行業綠色煤礦建設的經驗與模式,通過試點示范企業樹立先進樣板,發揮試點示范作用,促進煤炭工業綠色發展。
3.4.2大力發展煤炭循環經濟
在大中型礦區內,以煤炭為基礎,煤礦生產副產品和伴生礦物為重點,發展電力、建材、煤化工等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建設煤-焦-電-建材、煤-電-化-建材等多種模式的循環經濟園區。合理利用內蒙古中西部和山西北部高鋁煤炭資源,推行定點集中利用,建設煤-電-鋁-建材一體化循環經濟園區。高效利用陜北和新疆富含油煤種,建設煤-化-煤化副產品綜合利用循環經濟園區。在大型選煤廠周邊地區建設洗矸、煤泥和中煤綜合利用電廠,加大煤矸石綜合利用。
3.4.3建立礦區環保保證金制度
綠色礦山建設需要充分的環保投入作保障。采煤沉陷區治理成本為5000~20000元/畝,露天礦排土場復墾成本約1000元/畝,土壤重構需要2000~3000元/畝。為了確保環保投入,根據各地自然條件和環境承載能力,按照4~10元/t煤標準提取環保保證金,以滿足煤礦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的資金需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積極探索礦區生態恢復與治理的市場化,開辟多元化融資渠道,加快治理與修復進程。
3.4.4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積極推進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建設,在煤炭資源和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重點支持大型企業開展現代煤化工升級示范工程建設,加快先進技術產業化應用。到2020年,全國形成煤制油1500萬t/a、煤制天然氣300億m3/a、煤制烯烴1500萬t/a和煤制乙二醇300萬t/a生產能力。不斷創新和完善煤炭深加工技術,提高能源轉化效率、降低水耗和煤耗、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力。支持開展煤炭利用項目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研究和示范。大力推進高效清潔發電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優先發展高參數、大容量、超低排放的超超臨界發電技術,配套建設深度脫硫、脫硝、除塵和脫汞設施,實現煤炭的清潔利用。到2020年,所有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達到燃氣電廠排放標準。積極發展區域供熱和熱電聯供,加快淘汰低效、污染的燃煤小鍋爐,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減少大氣污染。
3.5促進煤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堅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戰略,加強煤炭與電力、冶金和煤化工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煤炭利用價值和煤炭行業抗風險能力。
3.5.1加強煤電聯營
統籌銜接煤炭、電力發展規劃,重點圍繞大型煤炭基地主要礦區、煤炭儲備基地、坑口電廠(含低熱值煤電廠)、路口電廠、港口電廠,積極推進“煤電一體化”和多種形式的 “煤電聯營”運營模式。實現煤炭、電力企業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提升煤炭和電力產業綜合競爭力。
3.5.2推進煤鋼產業融合發展
依托重點煉焦煤礦區和鋼鐵項目,煤炭企業和冶金企業聯合投資建設規模化煉焦項目,確保焦炭產品適銷對路和焦化項目的規模化發展,促進焦化副產品的集約化利用,提高焦化項目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3.5.3促進煤炭與煤化工一體化發展
同步審批煤化工項目和配套煤礦項目,避免煤礦產能不合理增加或煤化工項目沒有煤源保障。鼓勵煤礦和煤化工項目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提升煤炭利用價值和煤化工項目的市場競爭力。
3.6激發煤炭產業發展新動力
加大創新驅動力度,強化激勵機制,激發創新活力,全面實施科技、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煤炭產業轉型升級。
3.6.1拓展產品增值服務
充分挖掘客戶潛在需求,實現服務引領消費,開拓以增值服務為主題的產品價值增值空間。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超前把握客戶需求趨勢,圍繞煤炭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價值鏈,引導客戶參與產品創造過程,推動煤炭產業由產品、服務營銷向引領消費服務轉變,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和綜合解決方案。
3.6.2拓展產業跨行融合增值途徑
推動產業縱向延伸、橫向耦合,開拓產業價值增值空間。優化縱向產業鏈,延伸發展煤炭物流貿易、煤電和清潔能源供應等產業的高端增值空間,從煤炭生產延伸到煤炭服務。拓展橫向產業鏈,按照相關多元原則,拓展裝備制造、建筑施工、設備租賃、金融服務等業務增值空間。
3.6.3加強科技創新驅動
深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推進重大技術研發、重大裝備研發與重大示范工程建設,開展重點領域核心技術集中攻關,加快推進煤炭技術革命,實現我國從煤炭生產消費大國向煤炭科技裝備強國轉變。加強煤炭科技管理體系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基礎性、綜合性、戰略性煤炭科技研發,提升煤炭科技整體競爭力。整合現有科研力量,建設一批國家煤炭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實驗室。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打造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型領軍煤炭企業。鼓勵煤炭企業、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加強合作,建立一批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聯盟,推進煤炭技術集成創新及產業化應用。實施能源科技人才工程,強化能源科技人才梯隊建設,培育一批能源科技領軍人才。圍繞煤炭安全綠色開采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應用推廣一批、示范試驗一批和集中攻關煤炭技術,加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煤炭產業轉型升級。
[1] 謝和平,王金華.中國煤炭科學產能[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14
[2] 牛克洪,劉玉朋.關于當前形勢下產業政策導向及煤炭企業發展的思考[J].中國煤炭,2016(6)
[3] 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中國能源統計年鑒 [J].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 宋瀟瀟)
七部門聯合發布 《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
央行、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環保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印發了 《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 《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提出,在符合發行上市相應法律法規、政策的前提下,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按照法定程序發行上市。支持已上市綠色企業通過增發等方式進行再融資。“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主要目的是動員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產業,同時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資。構建綠色金融體系,不僅有助于加快我國經濟向綠色化轉型,也有利于促進環保、新能源、節能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經濟增長潛力。”《指導意見》提出了支持和鼓勵綠色投融資的一系列激勵措施,包括通過再貸款、專業化擔保機制、綠色信貸支持項目財政貼息、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等措施支持綠色金融發展。《指導意見》明確了證券市場支持綠色投資的重要作用,要求統一綠色債券界定標準,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支持開發綠色債券指數、綠色股票指數以及相關產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發展綠色保險和環境權益交易市場,按程序推動制(修)訂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相關法律或行政法規,支持發展各類碳金融產品,推動建立排污權、節能量用能權、水權等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發展基于碳排放權、排污權、節能量用能權等各類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
Discussions of supply-side reform of China's coal industry
Zhu Chao
(Research Center of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Dongcheng,Beijing 100713,China)
This paper identifies key issues with China's coal supply-side covering coal production capacity,coal productivity,environmental production,work safety and coal use,analyses new trends with China's coal supply-side reform,finall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ix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ward solving excessive coal supply capacity,optimizing coal production structure,reducing coal supply costs,pushing green development of coal industry,promoting co-development of coal and relevant industries and stimulating new driving force for coal industry development.
coal supply-side reform,coal production capacity,industry structure,supply cost,green development,convergence development
TD-9
A
朱超(1966-),男,江蘇海門人。碩士,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能源政策與規劃、能源環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