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計算機的“巨人時代”
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長什么樣子?瞧,就是它!
看上去,這就是個金屬做的大盒子,怎么才能用它算算術呢?秘密就藏在這個“大盒子”里面。它里面有一系列齒輪和發條。在使用時,需要用一把鑰匙插進去,旋緊發條后,才能讓它轉動起來。而且,它只會做加法和減法。
這臺計算機的發明者是著名的法國科學家帕斯卡。他當時年僅19歲。為了幫助父親算賬,他發明了這臺最早的計算機。它一問世,就轟動了當時歐洲的科學界。從此,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投身到了對計算機的研究和制造中。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需要做的數學計算越來越復雜了。計算機也不能光會做加減法呀!因此人們開始著手制造計算能力更強的機器。但他們發現,要想讓機器算得多算得準,就必須讓它的結構更復雜、精密。于是,計算機的個子也就越做越大了。
到了1819年,一個英國人巴貝奇設計出了一架能夠自動計算的“差分機”,它是這個樣子的:
又過了一百多年,人們造出了用電作為能源的計算機。但新型的電子計算機仍然是個笨重的“大家伙”。因為雖然它不再使用齒輪和發條作為部件了,但卻添加了很多電子元件,還需要安裝大量的電路和導線。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它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名字叫ENIAC(埃尼阿克)。它使用了17468個真空電子管,重達30噸,足足可以占滿一個房間!它每秒鐘可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這在當時已經非常了不得了。
理工男的假期小發明
世界上的第一塊芯片是美國人杰克·基爾比的杰作。
讀大學的時候,基爾比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一米九八的大個子,長著一張和善的臉,留著一頭地中海卷發,說話的速度很慢很慢。盡管不善于表達,但基爾比的動手能力卻非常強。他一直夢想像自己的父親那樣,成為一個出色的工程師。
1958年,基爾比來到位于達拉斯的德州儀器公司工作。一年前,蘇聯人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讓美國政府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作為軍方合作企業的德州儀器公司,這時正在研制小型計算機設備。
怎么才能將計算機做得更小一些呢?基爾比為此經常冥思苦想。后來,他終于想到了一個主意,那就是把計算機的電路“集成”到同一個元件中,就可以大大減少部件的數量。為了驗證自己的構想,他利用公司休假的機會,獨自在半導體實驗室中展開研究。
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1958年9月12日,基爾比用全手工的方式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塊集成電路芯片。它由鑲嵌在一塊鍺片上的兩個電路組成,長約半英寸。基爾比親自對它進行了測試。當他緊張地檢查完連接,推上開關,一條淺綠色的模型線在屏幕上畫出了一條完美的波形,實驗成功了!
從此,杰克·基爾比成為“集成電路之父”。2000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給他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一張訂單引發的革命
羅伯特·諾伊斯出生在美國中西部的普通鄉村。憑借著勤奮好學,他成長為一名電子設備專家,并和另外兩個朋友共同創辦了一家名叫英特爾(Intel)的公司。
1969年4月,日本的一家計算器制造商找到英特爾,希望他們為自己的產品開發專用的處理器。就這樣,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芯片——Intel 4004正式進入研發階段。
1971年,這塊神奇的“小方塊”終于完工。它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每個晶體管之間的距離是10微米。它能夠在每秒鐘內運算6萬次,而制造成本卻不到100美元。
1974年,英特爾公司又對Intel 4004進行了升級改進,推出了Intel 8080芯片,它每秒能執行29萬條指令,功能要比上一代芯片強大10倍!
Intel 8080芯片的誕生宣告了微型計算機和個人電腦時代的到來。從此以后,電子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性能卻得到了飛躍式的提升。在它問世的第二年,比爾·蓋茨創辦了微軟公司,開始研發Windows系統。又過了一年,史蒂夫·喬布斯創辦了蘋果公司。人類正式跨入了處處離不開電腦的智能時代。
冷戰結局因它而不同
冷戰初期,蘇聯在太空競賽中全面領先。但在電子技術領域,蘇聯人仍然死守著陳舊的電子管技術,并一直致力于電子管的小型化。原因是晶體管的工作環境對電壓和溫度要求較高。電壓過大,會導致晶體管被電流擊穿報廢,而當周圍溫度變化較大時,晶體管的性能就會出現故障。而且,晶體管的輸出功率也遠遠比不上電子管。
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研究人員終于發現,縮小電子管的路已經走到了盡頭。想要把電子管的體積再縮小一個數量級,其耗費將是天文數字。而此時美國生產的芯片已經可在0.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14萬個晶體管。蘇聯人在這條錯誤的道路上白白花費了十年時間。
不久,美國就因為集成電路芯片的技術領先,將蘇聯遠遠甩開。小小的芯片,真可以稱得上是幫助美國取得冷戰勝利的一大“功臣”!
電子管:一種最早期的電子信號放大器。它是將一些電子線路焊在一個基座上,之后再封閉在玻璃管中做成的元件。近年來,它逐漸被集成電路所取代,但在一些高級的音響器材中,仍然會使用噪聲低、穩定性高的電子管。
晶體管:一種用半導體材料制成的電子元件。由于其響應速度快,準確性高,可用于各種各樣的數字設備。晶體管可以被做得很小,并成為集成電路的一部分。它是目前世界上所有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內部的基本元件。
芯片的未來
芯片這個“小方塊”還能變得更小嗎?答案是肯定的。在未來,芯片可能會變成下面這兩種樣子。
納米芯片:納米是微觀世界的長度單位。假設一根頭發的直徑是0.05毫米,把它豎著像劈柴那樣,剖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大約就是一納米。也就是說,一納米就是0.000001毫米。目前,最尖端的納米芯片已經可以做到10納米級,比有些細菌和微生物的個子還要小!這些“小家伙”將成為人類信息社會的重要骨干。
光子芯片:受到芯片的尺寸限制,計算機的功能提升變得越來越困難。因而人們預測,光子芯片將成為未來完成超高速運算任務的主力軍。安裝了這種芯片的光子計算機,即將成為信息時代的新主角。目前,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一場由中國人引領的光子技術革命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