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肖思思、王攀、陳宇軒:百姓的養生食譜上,總有各種各樣的中藥材。電視臺熱播、網絡瘋轉養生秘訣和“食療”、“藥膳”有多少科學依據?
“藥食同源”有療效也有風險
“濕氣重”要拔罐,怕上火要涼茶。在嶺南地區,涼茶鋪子隨處可見,用中藥材熬制而成的二十四味等各種涼茶,既是清熱解毒的中藥,又是降火消暑的飲料。
“食療…‘藥膳”的出發點,正是百姓深以為然的“藥食同源”。
中醫典籍《神農本草經》將365種中藥材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無毒可食用,比如紅棗、人參、薏仁等,可以久服;中品有小毒,經炮制可食用,比如何首烏、麻黃、芍藥;下品有毒,非治病不用,比如附子、烏頭、半夏。
2002年,衛生部發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丁香、八角茴香、山藥等86種中藥材在列。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管理辦法》,新增了人參、夏枯草、當歸等15種中藥材。
但部分百姓劍走偏鋒,盲目追求食療效果,因而造成健康受損甚至死亡事件。2015年,浙江東陽一男子連續一個月每天服用何首烏,導致全身蠟黃。化驗結果顯示,該男子肝功能嚴重受損。
在剛閉幕的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上,多位專家學者表示,應科學認識“藥食同源”。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凱先認為中醫有藥療也有食療,比如食物紅棗確實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學特聘教授趙立平說,實驗發現,傳統上認為有藥效的食材,可以改善胃腸菌群結構,抑制有害菌群的活躍程度。
“一個人因糖尿病感到身體不適,多吃點薏仁,身體感覺會好一點。因為糖尿病導致腸道菌群紊亂,給人身體狀況帶來變化。而薏仁能調節菌群結構,使人體的不適感得以恢復。”
但專家指出,“藥食同源”的中藥材,不能當作食品“天天吃頓頓吃”,“是藥三分毒”,臨床上,有一些長期把中藥材當食材吃而導致器官衰竭的病人。
厘清藥材食療三大誤區
有些人覺得身體虛虧就服用人參等,以為可以補氣健體。中醫專家認為,對陰虛體質的人,人參是不可用的,盲目吃人參,反而消耗陰津,使癥狀加重。
濫用“藥物食品”,近年來,“海馬酒”、“人參”軟糖等藥物食品流行起來,長期大量服用可能有害健康;還有些人自制“藥物食品”,如長期用甘草泡茶,可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懂“藥食同源”,卻不懂得藥物配伍中藥有“性味”之分,藥食同源的藥物都有“寒熱溫涼”四種特性,是對立的。如果不懂得藥物的配伍,“寒溫”亂用,不僅不會見效,反而可能危害健康。
“一些正規的藥材經過炮制,可把毒副作用都去掉或減低,此外,還有藥材的用量,超量可能產生副作用。如果不掌握這些盲目食用藥物,將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