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娜新
以互聯網等媒體為基礎將高科技公司和電信業等行業連接起來的新興TMT行業是新三板中最具商業前景的行業之一。
自2011年至2015年,TMT行業一直是投資者關注的核心品種,但這個行業的不確定性和短周期特征,使得其投資邏輯已發生變化,過去的投資邏輯很難再產生超額收益。
2015年,全球互聯網用戶突破30億人,增長趨于平穩。同時,全球人口增長放緩老齡化趨勢加劇,重點市場轉為中國和印度等亞洲新興國家。新一代年輕人在泛娛樂化與科技領域呈現出強大的消費能力,可穿戴設備、VR與AR領域持續升溫。智能手機增量放緩,其中發貨量增長僅有10%,二手智能手機市場亟待開發。在這樣的趨勢下,TMT行業快速增長機會持續減少,整體趨于平穩,而以技術為驅動力的創新領域將會迎來大量新的機會。
視線收回國內,長久以來,TMT行業是新三板中僅次于制造業的第二大行業。這個地位充分說明了以互聯網等媒體為基礎將高科技公司和電信業等行業連接起來的新興TMT行業是最具商業前景的行業之一。受人口基數及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國外與國內TMT行業發展重點有所區別。那么,該如何尋找新三板TMT行業里潛藏的投資機會呢?
科技:IT技術以滴水穿石之勢加速社會發展
科技板塊涵義非常廣,具體到TMT行業,我們認為應以IT技術為主。短期來看,革命性的IT技術暫時不會到來,基于現有技術、各種技術的廣泛融合和深度應用,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主流,業務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成為主導力量。長期來看,IT技術未來可想象空間巨大。
1、大數據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說話。”這句話精確地描繪了大數據的技術前景。隨著數據存儲成本的降低,計算能力不斷發展,對非結構化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的逐漸成熟以及云計算模式的出現,大數據技術越來越成熟。目前,在政府決策、交通、物流、金融、廣告、電信、醫療、娛樂和農業等領域都廣泛應用大數據技術解決問題。
2、云計算
云計算作為新的IT基礎設施,正在成為IT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據Gartner研究報告顯示,全球云計算市場從2009年的586億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1528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8%。其中,2013年美國占據全球云服務市場50%以上的份額,中國占4%。我國云計算市場空間從2008年的72.71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1333.6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60%。
3、認知技術
認知技術的成熟是計算機實現人工智能的必經階段。目前已在國外廣泛應用的認知技術包括:機器學習(研究如何打造可以根據經驗自動改善的計算機程序、,自然語言處理(該技術使得電腦可以像人一樣處理文本,例如歸納原文大意甚至生成通順、風格自然和語法正確的文本、和語音識別(自動和準確地轉錄人類語言的能力、。德勤預計,到2020年前100家公司中將有約95%的公司會把一種或多種認知技術融入進其產品或服務中。認知技術植入軟件的趨勢會繼續保持,預計在2020年達到普及。
4、區塊鏈
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去中心化即:實現點對點交易,減少第三方信用中間的存在價值,降低交易成本。分布式賬本可以理解為分布式計算防偽機制,通過計算競爭保證記賬的可靠性,把可靠的記賬復制存儲在每一個終端上,從而每一個終端都可以獨立驗證記賬的真偽。麥肯錫提出,區塊鏈將再造金融行業的游戲規則,并強有力地影響數字貨幣、跨境支付與結算、票據與供應鏈金融、證券交易與發行、客戶增信與反欺詐等五大應用場景。
媒體:未來不止是信息傳播
在移動互聯網發展和信息技術變革的前提下,我們處在一個分享時代和信息大爆炸時代,人們要求更多的信息,更精準的信息,更快速、更方便地獲取信息,這種來自需求端的變化為傳媒產業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提供了市場前提。
1、“去中心化”是大勢所趨
在互聯網社會里,人們有著難以置信的共享意愿,加之技術的進步為信息傳播進一步掃清了障礙。因此,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就是無數個分散的個人和小團體,大眾不再僅僅被動地、單向地接受傳統媒體所“喂食”的新聞,而是同時也可以主動成為新聞的傳播者。
2、不分空間、時間的互動社交
新媒體之所以越來越被年輕一代接受和喜愛是因為用戶很享受“主人翁”的感覺,各種良好的互動體驗不一而足。新媒體真正從用戶需求出發,把用戶當成上帝,用戶在新媒體實現分享、互動、社群等需求,而新媒體通過滿足多層次的需求實現了口碑傳播。
3、新媒體改變并引導用戶習慣
艾瑞調研數據顯示,新媒體正在成為使用率最高的媒體形態。60.8%的新媒體用戶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作為近三個月中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方式,用戶日益養成依賴社交媒體獲取信息以及表達訴求的習慣,同時58.9%的用戶將手機新聞客戶端作為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方式,42.6%的用戶將電視新聞作為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方式。
通信:電信的本質在于網絡
在移動互聯網大潮的沖擊下,“去電信化”、“迭代思維”、“用戶體驗”、“物聯網”等各種戰略思潮使得電信行業處在一個搖擺不定的狀態,電信業的轉型是一定的,但是轉型的方向哪個才是正確的?
1、4G是拐點
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2年,在三大運營商的轉型探索期,中國電信業務總量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增速下滑了7.4個百分點,從17.4%下滑至10.7%。而情況卻在2014年發生了變化,中國電信業務總量增速開始攀升,并且幅度很大,從2014年的16.1%急速升至27.5%。究其背后原因,是4G牌照的發放使得4G網絡覆蓋快速擴大、資費價格大幅度下降、終端品類急速豐富。
2、網絡質量是生命線
網絡質量的提升不僅帶來了業務結構的改變,更是明確了電信運營商的發展方向。三家基礎運營商把網絡的建設和發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移動繼續鞏固4G領先優勢,而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為了盡快縮小差距,除了采取資源聚焦戰略之外,通過達成全面戰略合作,進行基站資源共享,開創中國運營商競合的新模式。
3、管道的故事
暢通的管道是我們當下經濟體的生命線。而電信行業的本質就在于網絡質量,不斷打造網絡的高速公路,才是未來社會對于電信行業的基本要求。隨著4G進入規模商用階段,面向2020年及未來的5G已成為全球研發熱點。
新三板的投資價值
1、數據是第一生產力
新三板已形成大數據專門版塊。以國際經驗來看,根據彭博發布的研究報告,大數據產業分為六大區塊,包括數據源類、基礎設施類、分析類、應用類、跨基礎設施類和開源項目類。在新三板的大數據產業鏈條上,除了缺少跨平臺基礎架構的廠商和有影響力的大數據開源項目,其他四大區塊皆已具備。絕大部分企業以售賣大數據分析和服務為主,主要針對B端;針對C端的大數據服務也有,主要體現在精準廣告領域。
大數據公司的投資價值需從兩個維度分析,一是數據源獲取能力:購買方式獲得數據源顯然不是明智之舉,畢竟有成本,最好通過公司之間的股權合作模式獲取數據源;數據源的抓取技術達到什么程度,數據抓取技術的覆蓋面和精準度是考量的主要因素。二是算法的理解運用,即分析挖掘能力是關鍵。例如,同樣是針對金融領域的大數據公司,其采用的大數據算法是判斷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2、以IP為中心的泛娛樂時代
泛娛樂是新興的文創業態。該業態以IP為基礎,實現多元化IP運營,IP被改編成游戲、影視、動漫、話劇、衍生品等形式,從而打造IP價值實現、價值衍生的新商業模式。在這個變現的過程中,由專業的公司深度介入IP開發制作過程,從而保證IP價值在各產業領域的最大化。2015年泛娛樂細分行業的數據顯示出該行業不可估量的市場空間:2015全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271.4億元,電視劇市場規模達到152億元,網絡劇市場規模為110億元,網絡游戲市場規模達1325億元,動漫衍生品市場規模約380億元。
新三板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泛娛樂業態,其中不乏重量級公司。以IP授權為核心,新三板涌現出了眾多優秀的圖書、影視、動漫、手游、網游、衍生品等多領域、跨平臺的商業運營公司。
3、虛擬現實許你一個真實的未來
用戶愿意為“體驗”買單,商業價值向“客戶體驗”創造者轉移。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消費升級,加之80后、90后逐漸變成消費主力,當豐衣足食的目標實現后,整個社會對于精神層面有了更多消費需求。虛擬現實產業正好迎合新興消費群體這一需求,滿足年輕人對娛樂、文化體驗的升級。隨著技術的進步,硬件制造的成本逐漸下降,商業價值會發生轉移,逐漸從低差異化的硬件向軟件、內容、服務為主的“客戶體驗”創造者轉移。從全社會的產業視角看,虛擬現實屬于“客戶體驗”產業;從虛擬現實自身的產業鏈視角來說,負責內容生態的企業更有可能獲得更高毛利。
新三板VR產業以B端為主,C端為輔。目前,VR已經擁有完整的產業鏈結構,產業鏈的核心是主機制造商(例如頭戴式設備、一體機等、,上游包括配件、元器件制造商和內容、應用提供商,下游通過2B和2C兩種方式將產品和服務提供給消費者。新三板的VR企業主要分布在行業中游和下游。B端廠商的服務集中在行業應用方面。例如,虛擬軟件系統研發、虛擬場館展示、虛擬仿真教學實訓工具,虛擬互動體驗設備制造等,廣泛應用于軍工、醫療、教育、旅游、房產、電影等行業。B端是VR產業發展的必經階段,已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C端追求的娛樂屬性注定未來具有較大增長空間的還是C端。針對C端娛樂需求的虛擬現實內容開發將是未來VR產業附加值較高的環節。未來VR產業迎來多種商業變現模式。從這個行業前景來看,新三板的VR企業將來若想有大發展還需力爭參與巨頭構建的VR大生態中,目前的階段尚需觀察。
4、“智能+”開啟新時代
技術、資本雙輪驅動人工智能加速發展。在計算智能愈發成熟的基礎上,我們正處在感知智能蓬勃發展的時間窗口,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智能隨著深度學習的發展已經有了長足進展。未來,人類將大踏步地朝認知智能的方向奔跑,讓機器擁有思考能力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據VentureScanner統計,2015全球人工智能公司共獲得近12億美元的投資,這個數字放在過去20年全年投資總額來看,已經超過了其中17年全年投資總額。Gartner在其研究報告中預計,到2020年,與“智能機器”技術相關的產品市場會達到300億美金,而與智能機器有關的服務可能是技術市場5到10倍的規模。在未來1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里,人工智能將是眾多智能產業技術和應用發展的突破點。
新三板人工智能公司“以質取勝”。專注人工智能的新三板掛牌公司雖然不多,但相關技術齊備,商業化運用順暢。新三板“人工智能”投資未來會成為一個生態。未來,一個公司包攬人工智能產業鏈每一環節的工作是不現實的,更大的可能是由眾多專注細分領域的公司聚合在一起,通過協作模式推動人工智能在個行業的應用。
5、站在物聯網的風口上
物聯網產業前景廣闊。隨著國家政策扶持,行業標準完善,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的物聯網行業處在大爆發的前夜。工信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了60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6%,2015年產業規模達到75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3%。ICInsights預計,到2018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36億美元,2013年至2018年復合成長率將達21%,2019年新增的物聯網設備接入量將從2015年的16.91億臺增長到30.54億臺。
新三板物聯網生態與A股不同。A股的物聯網生態中已經存在一些巨頭企業,如物聯網技術巨頭中興通訊,電信運營商巨頭中國聯通。新三板目前還沒有物聯網巨頭級企業存在,在物聯網產業的傳輸層——網絡服務商這塊,目前尚未觀察到有代表性的企業。不過物聯網產業鏈的其余環節,均可以在新三板找到若干對應標的。此外,A股物聯網公司布局大多面向C端,如智能可穿戴設備等;而新三板物聯網公司大部分還是處在B端布局階段。
目前新三板物聯網的投資邏輯建議從以下兩個角度入手。一、與華為、三大運營商存在深度合作的新三板物聯網企業。這些企業會在與巨頭合作的過程中產生較大成長空間。二、重點關注物聯網細分應用領域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