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 李唯睿
黃遠達: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貴州老攝影家委員會副秘書長。曾獲貴州藝術攝影年度十佳、貴州攝影年度十杰、貴州攝影終身成就獎等稱號。作品《渴望》在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國家環保總局舉辦的環境警示教育展獲銀獎。曾舉辦《老貴陽的記憶》個人攝影展。
攝影心語
攝影于我,已遠不止愛好,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我看世界和讓世界看我的媒介。
“我時刻提醒自己,用空白的心靈去看世界,讓世界來打動自己。我很感激攝影帶給我心靈的解放,踏入這片奇妙的天地,方知大千世界可藏于袖里乾坤。”
“回想起來,在我的攝影道路上,從對攝影的一見鐘情到實現自己的理想,雖然嘗盡了酸甜苦辣,也算過了一把攝影的癮。”71歲的黃遠達有一個充滿現實關懷但也不缺詩意的攝影世界。
“在一聲聲的快門聲中找到了世外桃源。”黃遠達回憶起剛開始接觸攝影的情景:“當在紅色的暗房燈下第一次把一張張相紙放進顯影液,在黑白影像魔術般出現的瞬間,我驚呆了!我仍能記起當時頭皮麻麻的感覺。”
在黃遠達家的墻壁上,掛著他的許多得意之作。其中一幅黑白照片的影調與溫馨的家庭格調顯得有些不協調。這張照片中,一個小男孩背著一個小女孩,提著塑料桶的手同時捏著一只有著長長把柄的瓢,小男孩的眼神,似乎在訴說著什么。
“偶然來到拍攝地,碰觸到這個場景,瞬間我無法真正理解這種眼神背后的需求,”黃遠達用“震撼”來形容他內心的感受。
這張照片拍攝于1997年,是貴陽市息烽縣永靖鎮河坎村上寨群眾吃水困難的真實寫照。
黃遠達對當時的情景記憶清晰:河坎村上寨是海拔三干多米的苗族村寨,有四十多戶人家,人口二百多人,以種玉米為主,全村只有一口由山泉水形成的“井”。這口“井”,實際上是一個洼坑,每逢干旱季節全村男女老幼都會提著裝水工具到“井”邊取水。水量很少,舀水裝滿桶要很長時間,而且挑回家放在水缸中要沉淀一夜才能飲用。
黃遠達最初為這張照片命名為《哥哥,我渴》。后來,這張照片以《渴望》之名,獲]999年云南園藝世博會(人與自然)全國攝影賽銅獎,2001年獲中宣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廣電總局“環境保護警示教育影展”銀獎,2003年收錄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呼喚綠色家園》一書。
獲獎與聲譽,顯然不是黃遠達癡迷攝影的最終目的。“我時刻提醒自己,用空白的心靈去看世界,讓世界來打動自己。我很感激攝影帶給我心靈的解放,踏入這片奇妙的天地,方知大千世界可藏于袖里乾坤。”
黃遠達的工作,最初只是受命記錄貴陽城市道路及建筑變化。他的鏡頭,其實就是書寫貴陽城市變遷的一支筆。“貴陽市的城市建設發展非常快,隨年紀的增長,我有點跟不上了。我只是一個記錄者。”黃遠達說。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關于過去和成長的記憶,在歲月中,有些東西你會遺忘、有些東西會褪色,隨著城市的改造、擴大,一排排民居消失,一條條道路一座座的橋梁改造,我們記憶中的那些地方慢慢被淡忘。”幾十年把鏡頭對準建筑,那些影像,已經烙印在黃遠達的心里。
“天地之大,盡收方寸之間。人心之同,宛如天涯咫尺。”“向著陽光支起三腳架”,黃遠達說,用照片記錄“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