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華平
在昭通作家群中,曾令云先生以勤奮和快筆著稱。去年年底至今,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了長達50余萬字,厚達600多頁的長篇小說《相約水富》。
“人生七十古來稀”。令云先生雖已古稀之年,但一直堅持文學創作不停歇,且創作速度快,作品數量多,文稿質量高。從對《相約水富》駕輕就熟、掌控自如的把握,足以看出其豐富的生活積累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更為可貴的是,令云先生的小說,始終傳遞著正能量,飽含著人文精神,閃爍著人性光輝,讀來沁人心脾,收獲良多。
水富是金沙江江畔的一顆明珠,因建云南天然氣化工廠而設縣,到建設向家壩電站時,已經二十多年。曾令云先生憑借豐富的想象力,以云富鎮和樓壩鄉為背景,從民國初年寫到20世紀80年代,在《相約水富》一書中編織和演繹了幾十個人之間悲歡離合、跌宕起伏、愛恨情仇的故事。
小說以常禮沅、胡老六、趙崇德三家三代人的經歷為主線,牽出劉二、劉三、趙校長、徐先生、劉鎮長、黃保長、劉甲長、邱甲長、周老漢、周二毛、黃鸝、陳三孃、褚韞玉、張志誠、張志娟、周豆干、馮半仙、姜亮夫、趙崇德、周校長、張弘毅、李大姐、陳磊、常映春、褚蕓錦、姜思讓、張維翰、祿國藩、趙端、肖瑞麟、唐繼堯、安恩溥、王鳳瑞、龍云、盧漢、潘朔端、梁瑩、張子泉、陳謬、田福明、劉家成、劉家才等一群人物,同時還旁及清末及民國時若干風云人物及軍政要員。如此龐雜的人物關系,作者卻舉重若輕,娓娓道來。小說時而鹽津、時而昭通、時而成都、時而北平,涉及的地域縱橫幾萬里。事件從清末的康梁變法、保路運動、辛亥革命、北洋軍閥、唐龍爭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反右運動,一直寫到改革開放、向家壩水電站建設,背景恢宏,展示出壯闊的歷史畫卷,以小說的形式為讀者生動地再現了昭通的民國史。
小說,其實就是寫人的故事,寫人的經歷,寫人的心靈,寫人在矛盾旋渦中的掙扎、抉擇。然而,人是生活在具體的、特定的時空中的,故事可以虛構,可以在情理之中,可以在意料之外,可以把善惡寫到極致。但是,故事所賴以發生的時空卻要求作者營造出特定的氛圍,給人時代的真實感。小說所涉及不同時代的民情風俗、婚喪嫁娶、吃喝拉撒,乃至于民俗俚語、陰謀詭計、陷阱圈套、打情罵俏、茶樓酒肆、市井百態、醫卜星相、官商士農、三教九流、論道問玄、吟詩作畫,如果作者沒有相應的知識和生活閱歷,那就會隔靴搔癢,寫不來也寫不出。曾令云先生卻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如數家珍,為這幅歷史長卷繪就了多姿多彩的畫景。
在歷史和時代的大潮中,作者著重寫了在戰爭的鐵血烽火,政治的疾風驟雨中張志誠和褚韞玉、常映春和梁瑩的心路歷程、情感糾葛。歌頌了他們堅貞的愛情,凸現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這種真善美因田福明、劉家成、劉家才等丑惡的骯臟情欲襯托而彌顯高貴和圣潔。同時也讓讀者看到,在時代滄桑中,小人得志,好人遭殃,沉渣泛起,春華飄零的歷史悲劇。說明作者對人性的開掘已脫離了政治標簽和階級臉譜而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勿庸諱言,《相約水富》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這種虛構卻來自生活,來自作者生活的這塊土地,來自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如果只停留在虛構,它會使作品顯得假大空。然而我們看到,作者用一個個真實的細節,充實、完善了這個虛構。
小說中,虛構的人物與真實的歷史人物相依相存,虛構的空間與真實的地域相混相雜,使人產生“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感受。似真似實,若有還無,使人產生一種真實的虛幻感和虛幻的真實感。
曾令云先生長期生活在昭通,幼時家庭生活貧困,飽嘗生存的艱辛與苦難,洞悉市井的人情與世故,豐富的閱歷,驚人的記憶,一觸即發的想象,得心應手的虛構,使他寫作起來,舉重若輕,下筆有神,以長篇小說和紀實文學的形式,寫遍了昭通。如以昭通、魯甸為背景的有《龍盧演義》《怪胎》《龍氏家祠》《李家花園》《姜亮夫》《云興街》《天堂之門》《生死涅槃》,以大關、鹽津、綏江、水富為背景的有《小草壩》《豆沙關》《天塹飛虹》,以威信為背景的有《烏蒙磅礴》《扎西會議》等。他這些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學,組成了全方位的地方風俗長卷,展示了各個時期昭通的歷史。個性突出的各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畫了昭通人重仁重義,有血性敢擔當的性格。
小說家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必須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把追求真善美作為自己永恒的價值觀,挖掘民族性格中的正能量,讓人性得到提升,用光明戰勝黑暗,讓美善戰勝丑惡。曾令云先生的小說,是做到了這一點的。
昭通是塊有后勁的土地, 昭通作家群是一個有希望的群體。衷心希望在這個群體中產生更多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作家,創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讓昭通作家群的文學夢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是為序。
(作者系中共昭通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 楊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