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婷,劉 娟,陳 強
(1.淮北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安徽 淮北 235000;2.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221000 ;3.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培訓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
淮北市經濟困境與路徑選擇的實證分析
周莉婷1,劉娟2,陳強3
(1.淮北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安徽 淮北 235000;2.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221000 ;3.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培訓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自2009年被國務院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淮北市經濟發展狀況及其面臨的發展困境值得深入探究.對2009年至2015年7年間經濟發展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淮北市正面臨著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低、煤炭資源優勢失去、工業經濟下滑嚴重、非煤產業發展緩慢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依靠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源開發為主要突破口的轉型之路.
GDP;固定資產投資;技術創新;人力資源開發
自2009年被國務院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意味著因煤建市的淮北市的煤炭資源開采量已經超過70%.對于長期經濟發展依賴單一資源支撐的淮北市來講,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煤炭資源優勢,剩下的路怎么走,依靠什么動力推動經濟增長,值得廣泛的研究和思考.
自從被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以來,淮北市經濟究竟如何,本文研究了從2009年至2015年7年間淮北經濟總體發展情況,試圖從中發現規律,找出問題所在,并能在此基礎上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作為淮北市支柱產業的煤炭產業,不僅為淮北經濟的崛起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也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能源和動力保障.長時間的粗放式生產,淮北正經歷著因煤炭資源枯竭帶來的陣痛:經濟下滑、環境惡化,亟需開展生態修復,培育非煤產業,這些矛盾嚴重制約淮北市經濟的發展.
淮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從2009-2015年淮北市經濟增長呈現以下特點:
1.1GDP增速逐年遞減,人均GDP增速下降明顯
2009-2015年間淮北市GDP增長率分別為:11%、14.2%、12.2%、13.2%、9.1%、9.6%、4.4%.GDP總量雖然呈遞增態勢,2010年GDP增速達最高,但是GDP增長率卻逐年呈現下降趨勢,尤其2015年增長率經歷斷崖式下降.人均GDP增速分別為23%、17.7%、11.6%、12.7%、5.3%、0.86%,尤其自2014年人均GDP下降顯著,2015年降到了0.86%,GDP增速下降明顯是其主因[1].

表1 淮北市經濟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淮北市2009-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淮北市統計局
1.2總量持續上升,但增速明顯下降,重工輕農商弊端顯現
2009-2015年間,第一產業增加值從35.6億元增加到59.3億元,增長了1.67倍,年均增量率4.9%.第二產業增加值從228.3億元增加到461億元,增長了2倍,年均增長率12%;但是增長率從2009年的12.7%增長到了2010年18.2%之后開始到下降,2014年降到了10.6%,2015年急速下降至2.6%,說明第二產業GDP增長總量雖然保持增加態勢,但是增長率卻下降明顯.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07.9億元增加到240.2億元,增長率2.2倍,年均增長率8.9%;第三產業經濟總量保持持續穩步增長趨勢.所以從總體態勢上來看,雖然三大產業總量逐年遞增,但增速下降明顯,尤其第二產業2015年增速呈斷崖式下降[1].
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由2009年的9.6∶61.4∶29到2014年的7.8∶60.6∶31.6,由此可以看出,淮北市經濟仍偏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一、第三產業相對比重較少,說明淮北市經濟發展仍主要依托傳統的工業資源.2015年的工業經濟下降呈斷崖式下降,拖累全市GDP增速較上年下降54%.可見工業經濟發展相關接續替代產業十分必要,同時輕農商帶來的產業結構不平衡弊端開始顯現.[2]
2.1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緩慢
2015年淮北市的農業總量102.6億元,較2009年的農業總量60億元,增加了1.7倍.農業產業結構中仍以種植業為主,牧副漁所占比例相對較低.2009年至2015年,農業由35.9億元增加到57.2億元,增加1.6倍;林業由1.1億元增加到3.3億元,增加了3倍,增速明顯;牧業由18.9億元增加到34.1億元,增長1.8倍;農林牧副漁服務業由1.2億元增長到3.5億元,增長了2.9倍;漁業則由2.9億元增加到4.5億元,增長1.6倍.由此可見,淮北市農業總量雖然逐年增加,但增速緩慢,而農業產業結構中農業占比由2009年占比60%下降到2015年占比56%,占比仍然較重;而林牧副漁中,林業發展速度最快,增長3倍,占農業比重由2%上升到3%,牧業、漁業增長速度相對較慢[1,2].
農業生產技術方面,機械化程度穩步提高.2009年至2015年農業機械總動力由229.2萬千瓦增加到287.5萬千瓦,增加1.25倍,機播面積由24.9萬公頃下降到22.9萬公頃,機收面積由17.4萬公頃增加到21萬公頃,增加1.2倍.可見經過長達7年的時間,淮北市農業機械化程度增速緩慢,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的發展[1].
2.2工業產值增速呈現下降趨勢,逐步失去煤炭資源優勢
淮北市統計局資料顯示,淮北市工業規模以上企業自2009年的542家增至2014年的832家,增長了1.5倍;2009-2015年淮北市工業占GDP的比重各是:55.7%、59.3%、61%、60.8%、62.2%、61.6%、55.6%;而增長率分別為12.7%、18.2%、14.6%、14.9%、10.4%、10.6%、2.3%[1].可見,淮北市經濟重心仍以工業為主,整體工業實力不斷增強,對經濟的貢獻率較大,但工業產值增速卻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尤其2015年較上年下降78%,拖累淮北市GDP增量下降為4.4%,因而工業衰退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圖1 2009-2015年淮北市工業占GDP比重情況
圖片資料來源:淮北市2009-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淮北市統計局
2.2.12015年涉煤產業全線下滑
涉煤產業在2015年遭遇滑鐵盧,煤炭行業增量下降4.7%,煤化工業增量也下降10.9%,電力行業增量也下降了5.7%,涉煤產業增量的集體下滑拖累工業增速減慢,是工業衰退的罪魁禍首.而紡織服裝的紗產量下降4.8%,布和服裝產量增速較慢也只有7.6%和4.4%;陶瓷建材中瓷質磚下降了18.6%,日用玻璃下降了16.2%,水泥小幅增長3.9%;白酒和啤酒產量也下降了2.6%和7%,由此不難發現非煤產業整體也呈現下行趨勢[1].顯而易見,涉煤產業和非煤產業全線下滑,工業總量下降8.15%,又拖累淮北市當年GDP增速呈斷崖式下降.

圖2 2009-2015年淮北市涉煤產業增長率情況
圖片資料來源:淮北市2009—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淮北市統計局
2.2.2非煤產業經濟貢獻逐步增大
2009年淮北市非煤產業(煤電、煤化工以外的行業)增加值占到全市工業總量的26.9%,對工業的增長貢獻只有76.2%;2012年非煤產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66.2%,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47.1%,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達到86%;2013年非煤行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73.7%,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56.8%,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達到98.2%;2014年非煤產業占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4%,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9%;2015年非煤工業總產值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達到81.9%[1].可見隨著煤炭資源枯竭,煤炭資源優勢也逐步失去,淮北市大力發展非煤產業效果顯著,非煤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也逐步提高.
2.3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但采礦業投資增速下降較為明顯
2009年至2015年間淮北市的固定資產和工業投資都是穩步提高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09年至2013年增長趨勢較為陡峭,增速較快;2013年至2015年增長趨勢圖轉為平坦,增速下降.而工業投資整體較為平坦,2009年至2010年、2013至2014年這兩個時間段增速相對較快.采礦業投資則相對比較平緩,并呈現下降趨勢,尤其2011年至2015年下降趨勢明顯,這和煤炭市場的國內外需求下降有直接關系,自2008年全球進入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以來,經濟的蕭條伴隨的需求的下降,對工業生產形成了較大的沖擊,煤炭市場也未能幸免于難.加上全球氣候惡化逐步引起全球各國重視,節能環保減排提上了各國經濟發展的日程,對傳統的煤炭市場更是潑了一盆冷水,導致煤炭資源進入了市場的寒冬.從采礦業投資的下滑,不難看出,減產、破產、減排、重組等淮北市煤炭企業出現的這些社會現象是有其必然性的.作為淮北市的支柱產業的煤炭產業已經大勢所去,必須積極尋找接續替代產業來華麗轉型才是其正確發展路徑.

圖3 2009-2015年淮北市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圖片資料來源:淮北市2009—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淮北市統計局
2.4第三產業增速穩步增長但動力仍不足
2009-2015年間淮北市第三產業始終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并于2012年增速達到兩位數11.3%.2012年后雖下降,但2013年至2015年卻呈現穩步提高趨勢[1].結合淮北市經濟總體運行情況、工業經濟、固定資產投資情況,第三產業發展增速不僅沒有下降還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頂住了外圍的壓力并逆勢上揚,未來理應成為淮北市經濟新的增長點.
淮北市消費品零售總額連年下降,但2015年外資利用年均增長達到25.5%,其中出口年均增長達31.2%,可見外資利用和出口增幅較為明顯.旅游收入在2015年淮北市經濟遭遇滑鐵盧的情況下逆勢飄紅,增速竟達到21.3%;而郵政收入也有了16.5%的增長,其中快遞業務收入竟達26.5%的增長速度.教育科學方面,2015年教育支出增長26.8%,但是科學技術支出卻下降明顯達19.2%[1].科技支出的下降勢必影響轉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而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又主要依靠技術創新來實現,因此勢必拖累淮北經濟轉型速度.

圖4 2009-2015年淮北市第三產業增長率情況
3.1推行“農企”對接,堅持農業技能培訓,補齊牧副漁短板
依托自身優勢推動農業發展.淮北市主推食品工業建設,初見成效成為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產業,政府可以引導農戶種植食品工業所需的主要的農產品和作物;而農戶按質按量提供食品企業所需原料,既解決了食品工業的原料來源問題又為農業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提供了渠道,政府可以對相關企業實施財稅政策激勵.農業人才缺乏問題,大中型企業有實力可以通過市場引進各類所需人才;而小微企業很多都是家族式或家庭式,針對這樣一個群體,政府則可以對其有針對性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其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而廣大分散的農戶則結合就業崗位意向開展各類職業培訓.同時政府部門積極搭建銀企、銀農溝通平臺,解決涉農企業融資難題,打破農業投入環節的障礙,保障涉農企業生產經營順利進行.
淮北市近年打造山水宜居城市和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加大了對城市綠化和林業的投入,從林業增速和農業占比增加不難發現.通過對現有的曦強乳業進行品牌深度打造,增強在乳制品行業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帶動本地牧業快速發展.淮北市煤炭資源開采殆盡,產生了很多大小不一的塌陷區,可以積極利用這一資源大力發展漁業,可有效解決部分失地農戶就業、生計問題,政府可以通過一定年限內免費贈與使用權、稀缺水產養殖給予財稅優惠等措施進行激勵,鼓勵失地農戶積極投身水產養殖事業.通過以上措施補齊淮北市農業產業結構的短板,從而推動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3.2涉煤產業資助技術創新,延伸煤炭產業價值鏈,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主要出路,淮北市依托既有的煤炭資源優勢,延長煤炭資源產業價值鏈,并在原有的資源基礎上積極拓展加工深度[3].接續替代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的支撐,單靠企業自身很難解決,這就需要借助政府外部力量來推動.由于煤炭資源臨近枯竭,政府援助政策應重點資助煤炭技術創新行為,尤其是高新技術創新,降低救助性補貼比重.對衰退產業的救助性補貼,短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但長期看不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而且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衰退產業存在的問題.
煤炭行業特點決定了它的高污染、高排放性,煤炭年產量10%的煤矸石、煤泥、(瓦 斯)煤層氣、礦井水、伴生礦物、 共生礦物等產量也不容小覷.如何變廢為寶,這就要依托技術創新、人才和知識來實現.煤矸石經過技術處理可以作為建材、化工、發電廠、化肥、填充復墾的原料,經過再利用,既節約能源又可以減少堆放占地以及露天堆放帶來的環境污染.煤泥則可以作為熱電廠的熱能原料,煤層氣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收集處理,除了作化工原料,還可以作為清潔能源廣泛用于居民生活燃料、汽車燃料.淮北市朔里礦煤炭開采產生的高嶺土,是陶瓷生產的主要原料,亦可用作建筑材料.礦井水未被污染通過凈化直接可作生活用水,而被污染的則通過生物污水處理技術處理,作為消防、綠化、工業生產和農業養殖用水[4].

圖5煤炭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型
3.3突破“資源依賴陷阱”局限,積極培育戰略新興非煤產業
淮北市長期經濟發展主要依賴單一的煤炭經濟,以煤炭原料為主要產品,處于產品價值鏈的初端,產品附加值極低,煤炭加工鏈條很短,主要加工中間產品,很少有面向消費者的最終產品.由于粗方式生產仍能使資源型城市保持高歌猛進的經濟增長,導致長期以來,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最終產品工業未能得到充分重視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嚴重不足[3].隨著煤炭資源開采枯竭,沒有接續替代產業必然嚴重制約了淮北市經濟的發展.目前淮北面臨的困境皆源于此,除了大力投入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積極培育戰略新興產業也是出路之一.
3.3.1打造食品工業知名品牌
近年食品工業成長為淮北市僅次于煤炭產業的第二大產業,淮北農業生產占比較高,發展食品工業靠近原料產地就地取材,解決了農產品市場供需的對接.但注意,應加大食品工業品牌的打造,政府要支持食品企業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升產品層次,擴大市場知名度和行業影響力.通過品牌效應輻射相關產業,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滿足淮北市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3.3.2礦區聚居地周邊合理開發濕地公園,改善生態環境
淮北市煤炭開采產生了大小不一的塌陷區和塌陷坑,依據水域情況除了發展漁業養殖,還可以合理利用開發濕地公園.由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生活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人群聚集地和城市周邊配套的公園等公共資源需求變得十分迫切.礦區聚居因資源形成,塌陷區多集中在各礦區周圍,充分開發利用打造濕地公園,環境改善百姓受益的同時也會吸引游客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生態的改善亦會吸引廠商的入駐.
3.3.3閑置、廢棄車間廠房科學改造合理利用
各礦區煤炭生產減產、破產產生大量閑置車間、廠房,政府可以通過向購買或承租方提供低息甚至無息貸款,以支持其進行改造或新建企業.大型廠房、車間可以改造為供居民休閑娛樂健身的室內場所,或改造為物流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園、大學生創業基地等,既幫助企業省去了重建的費用,節省了土地資源,又充分利用了廢棄的資源,還大大提升了本地產業層級,也能吸收部分煤炭產業轉移工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3.4加大支持技術創新投入,積極開發人力資源
3.4.1加大科教投入,發揮其積極外部正效應
2013年至2015年間,淮北市教育支出增速分別為-6.2%、6.8%、26.8%;科技支出增速分別為:-9.1%、24.2%、-19.2%.[1]可見政府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克服困難財政困難,教育支出仍不減反增,但是科技支出投入卻呈現急速下滑.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升級主要依賴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而科技支出投入嚴重不足,將極大限制淮北市資源型城市的轉型速度和水平,因而關于科技投入政府部門不僅不應該減少而且要持續增加[5].科技創新的原動力離不開政府的推動,科技創新具有極強外部正效應,企業個人雖然收益,但是社會進步帶來的社會效益遠遠大于企業或個人,因而需要政府支持來推動.
3.4.2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
科技創新最終由各級人才來實現,因而積極開發人力資源也是推動城市轉型的主要實現途徑[5].人力資源投資開發也具有較強的外部性正效應,因而需要政府投資推動.各領域精英人才需政府人才引進機制來保障;企業高級技術人才需要適應新技術新設施設備而不斷進行各類培訓學習;廣大的產業工人則可由企業技術人才進行內部培訓.而由于煤炭開采枯竭產生的廣大產業轉移工人和失地農戶則更加需要政府引導進行技能培訓,以適應新的工作崗位需要.
7年來,2013年前淮北市經濟增速基本都是持續性上升,這和2008年全國實施刺激性的財政政策有較強關系,加之國際煤價處于高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煤炭資源枯竭帶來的負面影響.2013年以來,隨著世界經濟長期低速運行,市場逐步回歸理性,加之環保壓力加大,煤炭價格一直處于低位,給煤炭行業帶來致命一擊,故淮北市經濟增速下降明顯.因而淮北市的轉型之路異常艱難,依托本地資源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和非煤產業是其必然選擇.這條路徑的選擇依賴技術的創新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因而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投入是根本所在,淮北政府部門應不遺余力克服困難加大投入,方能真正實現華麗轉型.
[1] 淮北市統計局.淮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hbtj.gov.cn/list.php?fid=38.
[2] 黃少鵬.淮北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與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J].中國煤炭,2009,(12):32-36.
[3] 金賢鋒,董鎖成,劉薇,等.產業鏈延伸與資源型城市演化研究-以安徽省銅陵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0,(3):403-408.
[4] 米瀟.煤炭循環經濟產業價值鏈形成機理研究[D].阜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 王德魯,周敏.城市衰退產業轉型的國際比較[J].煤炭經濟研究,2005,(2):24-26.
(責任編校:晴川)
Empirical Analysis of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Huaibei’s Economic Development
ZHOU Liting1, LIU Juan2, CHEN Qiang3
(1. Department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uaibei Institut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2.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221000, China;3. Training Center, Huaibei Institut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Huaibei’s economic development data from 2009 to 2015. The study finds that Huaibei is now facing the difficulties of lo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level, loss of coal resource advantage, serious decline in industrial economy, and slow development of non-coal industries. This paper therefore proposes several solutions such as relying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paths to achiev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GDP; fixed-asset invest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16-09-06
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空間場視角下的中國能源基地可持續發展評價與優化”(批準號:71403268)階段性研究成果;2013年淮北職業技術學院院級基金項目“我國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循環價值鏈構建研究——以安徽淮北市為例”(批準號:2013-B-3) 階段性研究成果.
周莉婷(1978— ),女,安徽淮北人,淮北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可持續性發展、循環經濟.
G061
A
1008-4681(2016)05-00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