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李嵩巖,李 良
?
·中醫·中西醫結合·
通脈調脂方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冠心病并高脂血癥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王冬梅,李嵩巖,李 良
目的觀察通脈調脂方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冠心病并高脂血癥的臨床療效,探討其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方法選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心內科住院治療的冠心病并高脂血癥患者129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調脂方組和聯合組,每組43例。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加用瑞舒伐他汀片治療,調脂方組患者加用通脈調脂方治療,聯合組患者加用瑞舒伐他汀聯合通脈調脂方治療;3組患者均連續治療4周。比較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血漿比黏度(ηp)、紅細胞沉降率(ESR)、纖維蛋白原(Fib)、血細胞比容(HCT)、高切變率下全血黏度(ηbH)、低切變率下全血黏度(ηbL)〕、血脂指標〔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介素18(IL-1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并觀察治療期間3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治療前3組患者ηp、ESR、Fib、HCT、ηbH及ηb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患者ηp、ESR、Fib、HCT、ηbH及ηbL低于調脂方組和對照組,調脂方組患者ηp、ESR、Fib、HCT、ηbH及ηbL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3組患者血清TG、TC、LDL-C及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患者血清TG、TC和LDL-C水平低于調脂方組和對照組,血清HDL-C水平高于調脂方組和對照組(P<0.05);調脂方組患者血清TG水平低于對照組,血清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調脂方組與對照組患者血清TC和L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3組患者血清hs-CRP、IL-18、TNF-α、IL-1β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患者血清hs-CRP、IL-18、TNF-α、IL-1β水平低于調脂方組和對照組(P<0.05);而調脂方組與對照組患者血清hs-CRP、IL-18、TNF-α、IL-1β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3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肝腎功能損傷,亦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結論通脈調脂方聯合瑞舒伐他汀對冠心病并高脂血癥患者的調脂效果和血流動力學改善效果優于單用通脈調脂方或瑞舒伐他汀,兩藥聯用能更好地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冠心病;高脂血癥;通脈調脂方;瑞舒伐他汀;炎性因子
王冬梅,李嵩巖,李良.通脈調脂方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冠心病并高脂血癥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9):84-87.[www.syxnf.net]
Wang D M,LI S Y,LI L.Clinical effect of tongmai-tiaozhi prescription combined with rosuvastatin in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hyperlipidaemia and the impact on serum inflammatory cytokines levels[J].Practical Journal of Cardiac Cerebral Pneumal and Vascular Disease,2016,24(9):84-87.
冠心病是心內科常見急癥之一,其主要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內的斑塊破裂、出血、血栓形成,若不及時治療或急性發作可導致心肌發生急性缺血、壞死,嚴重時可導致患者在短時間內死亡。高脂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主要危險因素[1-2],可使患者脂質代謝紊亂并沉積于血管壁中,造成血管內皮損傷和炎性細胞浸潤、動脈硬化發生及進展,最終導致血流受阻,心肌缺血或壞死。因此,如何積極有效地控制血脂成為治療冠心病并高脂血癥的關鍵。本研究旨在探討通脈調脂方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冠心病并高脂血癥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心內科住院治療的冠心病并高脂血癥患者129例,均符合美國心臟學會/美國心臟病協會(ACC/AHA)制定的冠心病診斷標準及1997年中華心血管病學會制定的“血脂異常防治建議”中高脂血癥的診斷標準;排除合并腦卒中、感染性疾病、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創傷及免疫性疾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調脂方組和聯合組,每組43例。3組患者性別、年齡、吸煙率、高血壓發生率、糖尿病發生率、腦梗死發生率及既往心肌梗死病史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3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西醫治療,包括臥床休息、持續吸氧、心電監護、止痛鎮靜治療,同時常規給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硝酸酯類藥物及營養心肌、控制血壓、抗心律失常等藥物治療。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瑞舒伐他汀片,10 mg/d,睡前頓服。調脂方組患者給予本院協定處方通脈調脂方加味治療,具體方藥如下:黃芪30 g、丹參15 g、當歸12 g、乳香10 g、白術12 g、茯苓12 g、蒼術12 g、川芎10 g、花椒10 g、山楂10 g、荷葉10 g、澤瀉10 g、(炙)甘草10 g,用水浸泡半小時,煎取藥液300 ml,1劑/d,分早晚兩次口服。聯合組患者給予通脈調脂方聯合瑞舒伐他汀片治療,通脈調脂方用法用量同調脂方組,瑞舒伐他汀片用法用量同對照組。3組患者均連續治療4周。
1.3觀察指標
1.3.1血液流變學指標采用無創血流動力學檢測儀檢測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血漿比黏度(ηp)、紅細胞沉降率(ESR)、纖維蛋白原(Fib)、血細胞比容(HCT)、高切變率下全血黏度(ηbH)、低切變率下全血黏度(ηbL)。
1.3.2血脂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4 ml,離心沉淀后,留取血清檢測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
1.3.3炎性因子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4 ml,離心沉淀后,留取血清備用;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介素18(IL-1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
1.3.4不良反應觀察3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前3組患者ηp、ESR、Fib、HCT、ηbH及ηb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患者ηp、ESR、Fib、HCT、ηbH及ηb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聯合組患者ηp、ESR、Fib、HCT、ηbH及ηbL低于調脂方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調脂方組患者ηp、ESR、Fib、HCT、ηbH及ηbL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血脂指標治療前3組患者血清TG、TC、LDL-C及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患者血清TG、TC、LDL-C及HDL-C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聯合組患者血清TG、TC和LDL-C水平低于調脂方組和對照組,血清HDL-C水平高于調脂方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調脂方組患者血清TG水平低于對照組,血清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調脂方組與對照組患者血清TC和L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炎性因子治療前3組患者血清hs-CRP、IL-18、TNF-α、IL-1β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患者血清hs-CRP、IL-18、TNF-α、IL-1β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聯合組患者血清hs-CRP、IL-18、TNF-α、IL-1β水平低于調脂方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調脂方組與對照組患者血清hs-CRP、IL-18、TNF-α、IL-1β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不良反應治療期間3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肝腎功能損傷,亦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冠心病是心內科常見急癥之一,近年來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若治療不及時常合并心律失常,導致病情加重,嚴重時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高脂血癥是誘發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血脂代謝紊亂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血小板激活,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及進展。近年來有研究發現,通過降低血清TC、TG、LDL-C水平及升高HDL-C水平可有效抑制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病死率[3-4]。因此,降脂治療對冠心病并高脂血癥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表1 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注:a為F值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注:ηp=血漿比黏度,ESR=紅細胞沉降率,Fib=纖維蛋白原,HCT=血細胞比容,ηbH=高切變率下全血黏度,ηbL=低切變率下全血黏度;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調脂方組比較,bP<0.05

表3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注:TG=三酰甘油,TC=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調脂方組比較,bP<0.05

表4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hs-CRP=超敏C反應蛋白,IL-18=白介素18,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1β=白介素1β;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調脂方組比較,bP<0.05
冠心病和高脂血癥在傳統中醫學中均屬于“胸痹、血瘀、痰濁”范疇,其病因病機多為體內陰陽寒熱失調導致氣血逆亂,氣滯血瘀痹阻于心脈而發為胸痹。高脂血癥多為痰濁雍阻,進一步發展可導致氣機不暢、血瘀痹阻,進而導致胸痹癥狀加重[5-6]。因此,臨床上治療冠心病和高脂血癥應以活血化瘀、通脈調脂為主。通脈調脂方是本院的協定處方,方中黃芪益氣,使氣足血行;丹參祛瘀止痛,活血通經,兩藥共為君藥。當歸補血活血,乳香活血止痛,用于心腹諸痛;白術、茯苓健脾化濕,蒼術燥濕健脾,上藥共為臣藥。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氣行則血行;花椒芳香健胃,溫中散寒,除濕止痛;山楂健胃行氣散瘀;荷葉清熱利濕,澤瀉淡寒,利水滲濕,上藥共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復脈,兼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益氣活血、通脈止痛、除濕降脂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調脂方組和聯合組患者血脂和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聯合組患者血脂和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效果又優于調脂方組,且治療期間3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肝腎功能損傷。提示通脈調脂方可明顯改善冠心病并高脂血癥患者血脂代謝、血液黏滯度及血小板聚集狀態,且與瑞舒伐他汀聯合應用效果更佳。
有研究顯示,炎性因子在冠心病的發病機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且動脈粥樣斑塊進展均伴炎性因子表達增加[7-8]。提示炎性反應可能誘發或加重動脈粥樣斑塊,進而導致冠心病的發生及加重。hs-CRP、IL-1β、TNF-α及IL-18均是參與機體炎性反應的重要因子。hs-CRP是非特異性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有研究顯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顯升高,且其升高程度與冠心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9]。因此,hs-CRP常作為冠心病急性發作時預測其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TNF-α和IL-1β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細胞分泌,其作為機體的重要炎性因子,一方面可參與機體的炎性反應;另一方面,還可強力刺激心臟平滑肌細胞增殖,導致hs-CRP大量產生[10-11]。hs-CRP可與脂蛋白結合,激活補體系統,誘發終末復合物和終末復合物C5B-9的大量產生,進而導致心肌細胞受損,誘發或加重冠心病。IL-18作為一種重要的促炎性因子,可參與并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同時增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定性,導致斑塊破裂,因此其被認為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在疾病預防和預后評估中具有重要作用[1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高于調脂方組和對照組,調脂方組和對照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間無差異,提示通脈調脂方與瑞舒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相當,但通脈調脂方聯合瑞舒伐他汀可進一步調整機體狀態,抑制炎性反應。
綜上所述,通脈調脂方聯合瑞舒伐他汀對冠心病并高脂血癥患者的調脂效果和血流動力學改善效果優于單用通脈調脂方或瑞舒伐他汀,兩藥聯用能更好地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機體的炎癥狀態,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穩定及恢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周吉利,鐘江華,陳宇輝.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血脂水平對主要炎癥因子表達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10):1696-1698.
[2]賴仁奎,盛小剛,潘光明.高脂血癥合并高尿酸血癥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J].廣東醫學,2016,37(6):895-897.
[3]梁嘉暉,胡經航,韋繼政.瑞舒伐他汀治療老年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合并高脂血癥的機制研究[J].重慶醫學,2016,45(1):112-114.
[4]徐建紅,趙依農,周少軍.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鈣治療老年人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的效果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23):3644-3645.
[5]胡林驊.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冠心病伴高脂血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9):51-52.
[6]胡金梅,李敏,張書寧.六味能消膠囊治療高脂血癥患者中醫癥狀臨床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16(11):1882-1884.
[7]王娟,崔景晶,李小梅,等.冠心病相關炎性因子與冠心病患者TIPE2 mRNA水平的關系[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12):1980-1982.
[8]趙偉,李婷婷,李瑩.冠心病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2):207-208.
[9]李明.血清Lp-PLA2、hs-CRP和D-二聚體在冠心病患者冠脈病變程度中的評估價值[J].重慶醫學,2015,44(9):1215-1217,1220.
[10]張艷,張振海,廖湘凌.牙周基礎治療對冠心病伴牙周炎患者血清hs-CRP、IL-1β和TNF-α水平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生,2013,41(12):65-66.
[11]張銳,葛建軍.四種炎癥因子與冠心病的關系研究[J].安徽醫藥,2014,18(4):695-697.
[12]梁美麗,周新輝.幽門螺桿菌感染對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及其預防[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5):1018-1020.
(本文編輯:謝武英)
201815上海市嘉定工業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王冬梅);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急診內科(李嵩巖),中醫內科(李良)
李良,201800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中醫內科;E-mail:lianglijdzyyy@163.com
R 541.4R 589.2
B
10.3969/j.issn.1008-5971.2016.09.022
2016-06-16;
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