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誼軍
陳此生:此生恂恂報國志
·陳誼軍

“哇哇哇……”隨著落地的啼哭聲傳來,嬰兒在廣東佛山的一個郎中家里呱呱墜地。這一年,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這一年是中國大地上極不平靜的一年,“庚子賠款”事件就發生在這一年;這一年,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中國,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前清秀才陳頤元繼承了祖上的醫術,在廣西貴縣城區北廂(今貴港市港北區)以醫術謀生,艱難度日。后來,迫于生計,陳頤元從家鄉搬到了廣東佛山,落根在佛山鎮,繼續當懸壺濟世的郎中。
1900年的一天,陳頤元端坐在長椅上給人看病,他的夫人在里屋生產。當聽到嬰兒出生的一聲聲啼哭時,病人對他說:“我這點小問題不打緊,趕快去看看娃娃吧!”
陳頤元說:“有接生婆打理呢,我還是先給你開一個方子,這病耽誤不得。”
旁邊的病人看到陳頤元如此敬業,都為他的醫德、醫風所折服。這時,接生婆從內房走出,向陳頤元道喜:“恭喜陳先生,是個公子呢!”
陳頤元給病人開了方子,順手寫了個名字:“勉勤”。陳頤元剛從私塾念書回來的兒子陳勉恕,得知自己添了個弟弟,分外高興,連聲喊道:“勉勤,勉勤,我的弟弟,這是我的弟弟!”
后來,陳勉恕和陳勉勤都走上了革命報國的道路,畢生為革命事業辛勞奔走。陳勉恕曾代表廣西國民黨左派力量,出席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擔任過民國日報社社長,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任中共南寧支部書記,1938年8月因積勞成疾醫治無效逝世。
陳勉勤后來改名為陳此生,他的一生受胞兄陳勉恕的影響很大。陳此生記得,胞兄陳勉恕比他大10歲,從事革命后,曾多次被國民黨反動派拘捕,關到獄中去。反動派為了讓陳勉恕變節,先是威逼利誘,后又對他施以嚴刑,要他交出中共的秘密。但是,陳勉恕忍受身體的折磨,始終不松口,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父親陳頤元給了陳勉恕一筆錢,要他出國暫時避一避風頭。拿到這一筆錢,陳勉恕毫不猶豫地將它用作黨的活動經費,繼續冒著生命危險從事黨的地下工作。胞兄的革命行動影響和帶動陳此生也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并為此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將理想和信念默默實踐在愛國、報國的道路上。
“中國民俗學之父”、現代散文作家鐘敬文稱贊陳此生說:“他是一個戰士,但卻是沉默寡言、舉止恂恂的特殊戰士。”
陳此生在嚴格的家訓教育下,具有極強的獨立求學與謀生能力。陳此生14歲走出佛山鎮,考入公費黃埔海軍學校就讀。快畢業的時候,因為積極參加為爭取民主自由的學潮活動而被學校除名。盡管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但是,5年的就讀經歷卻打開了陳此生的視野,他不再滿足于像父親那樣做一個治病救人的“郎中”,他像當時的許多熱血青年一樣,心中種下了“救國救民”的種子。當時的陳此生,心中已有了民主、自由、信仰救中國的壯志。1920年,陳此生來到上海,一邊在私立學堂教國文謀身立命,一邊到復旦大學當旁聽生。1924年后,陳此生先后在桂林第二師范學校、廣東高明縣合水鄉小學、中山大學附屬中學和東莞縣石龍鎮的私立中學教書。
這期間,陳此生喜歡讀魯迅的文章,還結識了共產黨早期黨員杜君慧和朝鮮革命黨人金奎光夫婦。陳此生大量閱讀魯迅作品、馬克思主義的書籍等,還向金奎光學習日語。在魯迅的文字中,他讀到棄醫從文救國的堅定,讀到不向暗夜屈服的民族自信,也聽到了有志之士彷徨時代向世人發出的吶喊。這些,更加讓陳此生覺得沿民主革命的道路前行是最有價值的。他從魯迅的著作中汲取營養,從共產黨人身上感受時代的雷聲,等候時機驅走黑暗,為追求全中國的民主自由而積蓄力量。
1931年,陳此生應國民黨左派人士、國民黨廣西省黨部常委、組織部長、教育廳廳長李任仁之邀回到廣西,出任教育廳主任秘書,不久兼任廣西師范專科學校教導主任他與李任仁一起在廣西教育界推行了一系列開明進步的方針。
“吹來一股新的民主空氣”“廣西師專公開宣傳馬列主義、宣傳民主思想,是實行科學教育,學風端正,思想活躍的高等學校”。這些評價,是對陳此生等人在廣西實踐民主思想、推廣民主意識、營造民主氛圍的肯定。
1933年,經杜君慧的介紹,陳此生加入了左翼作家聯盟,他與廣大進步作家站在同一陣線,繼續探討救國救民的路子。1934年1月,為避開國民黨反動派的搜捕,陳此生等人東渡日本,在東京繼續宣傳馬克思主義和民主思想,同年10月回國。
1936年,陳此生在香港參加了負責指導廣西、廣東、福建等省救國運動的救國會華南區總部,并成為理事會成員之一。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陳此生抵達桂林從事團結抗戰的工作。在西南大后方桂林,陳此生與李任仁、陳劭先等桂系民主派人士積極配合國民黨著名民主人士李濟深開展聯共抗日支持來桂林的愛國文化人士推進抗日救亡活動。一時間,桂林民主人士云集,抗日救國運動火熱,成為全國著名的“抗戰文化城”1944年7月,在賀縣八步,陳此生起草《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章程》草案,他和梁漱溟負責桂東南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組織和籌建民盟東南總支部工作,發展了千家駒、歐陽予倩、莫乃群、覃展、張鐵生等大批民盟成員。
抗日戰爭勝利后,陳此生成為全國反對內戰、爭取和平民主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他參與籌備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參與籌組中國民主同盟南方總支部。1945年12月30日,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在廣州成立,陳此生當選為中央常務理事。1947年初,陳此生參加中國民主同盟在上海召開的第三次中央全會,并由此結識了董必武。1948年1月1日,陳此生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出任中央委員。1949年2月,陳此生等人赴西柏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熱情接見,對陳此生等人的民主革命工作,毛主席給予充分肯定和寄予厚望。陳此生在受到毛主席接見后,曾高興地賦詩一首“……縱有千言萬語,心情樂難以形容。勿驕滿,吾師教誨,牢記在心中。”1949年9月21日,陳此生在北平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10月1日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那一天,他與許多著名民主人士一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見證了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時刻。那一天,陳此生心中無比喜悅,畢竟,作為一個民主人士,從水深火熱的清政府時代、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走來,他更多地看見了一路的血雨腥風、一路的不屈抗爭、一路的舍生忘死、一路的風雨無數。在那一刻,這位民主革命斗士覺得從此可以告慰自己的胞兄陳勉恕——正因為有了陳勉恕以及無數革命志士前仆后繼、流血犧牲,才終于迎來新中國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之后,陳此生歷任廣西省人民政府教育廳廳長,廣西自治區政府副主席、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光明日報社副社長兼總編輯,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陳此生為革命事業工作的付出是全心全意的,盡管職位和名望不斷提升,但是,他從不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反而更加嚴于律己,始終堅持儉樸的生活作風。
陳此生在內心牢記胞兄陳勉恕為黨工作不計得失、不怕犧牲的精神。因此,他視簡樸、律己、修身為要,他“害怕”別人給他過生日,所以,從未將自己生日告訴過任何人,就連愛人也不知道他的生日。對于身后事,陳此生在遺囑中寫道:“切勿舉行告別、追悼及任何紀念儀式”“骨灰揚在江里,作為魚的食料,也不必登報”。這樣的高風亮節能夠保持一生,足見其此生對革命事業無比赤誠,對修身治德無比嚴謹。“相逢異地不為愁,暫托僑蹤得自由。一角海天憑嘯處,難忘依舊是同仇。”著名社會活動家、進步民主人士沈鈞儒先生在陳此生、盛此君伉儷收藏的一幅何香凝畫作上題詩。這既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民主人士的相互勉勵,也是對陳此生走民主革命道路的高度肯定。
陳此生既是革命家,也是學者。陳此生曾編著出版了許多著作,如《西洋最近五十年》《勞動階級教育論》《蘇聯經濟地理》(譯著)等是他頗佳的著述;陳此生還留傳有《解前草》《解后草》《結交集》《陳此生詩文選》等詩詞文學作品。但是,在生前,陳此生極少把自己的文學作品拿去發表,按他的說法是,只作為真實情感的記錄。陳此生擔任過《桂林日報》、桂林《力報》等副刊編輯,主編過《戰時藝術》《拾葉》《風雨》《大千》等雜志。抗戰時期,他與學者朱蔭龍一起成為柳亞子最欣賞的桂林才子,當時有“朱、陳”之稱。后來,陳此生還出任了中央光明日報社副社長兼總編輯。這些,足見他的文筆功夫的深厚,但是,他為人卻低調樸實,正應了鐘敬文給他“舉止恂恂”的評價。
著名文學家茅盾曾在《將赴重慶贈陳此生感懷》詩中寫道:“中夜起徘徊,寒螿何凄切!”陳此生,這位革命家、學者,他的一生都在黑夜中前行,不懈尋求光明的道路,在革命與學術中不斷歷煉自己的內心和信仰……
此生恂恂報國志,縱有九死亦不悔。1981年8月17日,陳此生走完一生,他逝世后,中共中央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這位原籍廣西貴縣、出生郎中世家的民主愛國人士、學者,用他光輝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愛國的一生,書寫了熱血報國、有志有為的大寫人生,他的高風亮節、篤正品行以及革命道路上的經歷,是一筆無形而巨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