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聰明人需要加點“笨精神”
☉張超

聰明人不要耍聰明。聰明人因為太聰明,容易耍聰明。耍聰明是什么意思呢?柏楊曾這樣說:“聰明到被賣到屠宰場的時候,還拼命講價錢,多賺了五元錢,就心花怒放。”
“丟了西瓜撿芝麻”是聰明人容易犯的錯誤。他們腦力充沛,才會看到常人看不到的“芝麻”,有了選擇,因此更容易煩惱。正如大家熟知的《西游記》,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最大的問題并非是要不要往上爬,而是如何抵御誘惑。許多人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機會太多,不曉得如何選擇。大小妖精如果不是那么善于打探消息,就不會有滅頂之災,正是因為知道吃了唐僧,長生不老,所以厄運難免。
在人際交往的言說中,老子曾說了一條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李智是個非常精明的員工,由于觀察力強,他經常能提前想到老板的想法,大家很佩服他。于是他更加愿意揣摩領導的心思。開始時領導似乎很認可,夸他腦子轉得快,有眼力。可后來他自鳴得意,經常與身邊的同事交流領導的想法,預測領導下一個行動,并提前做好準備。結果出人意料,李智逐漸發現領導對他變得冷淡,不但不再夸獎他,而且經常挑刺兒。過了沒多久,他被領導隨便找了個理由,就給打發到一個“空閑”的職位去了。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聰明人一賣弄,一耍聰明,腳下就容易摔跤。拿李智的領導來說,與下屬保持一定的距離和神秘感,可以讓他們摸不清自己的底細。如果一舉一動都被李智看得一清二楚,就像身邊多了部X光機,令自己無所遁形,那種感覺就像天天在李智面前“裸奔”。
想既安全又聰明,那么可以看,卻不可說,學會謹言慎行,還要適當裝傻。在職場中,對于領導不想要別人知道的事情,自己就算知道也要假裝不知。
有些“無用功”注定要做。聰明人向來不屑于做“無用功”。學習是兩個字組成,學是模仿,習是練習。聰明人總是模仿快,卻不耐煩練習。不耐煩練習的人,也往往沒有耐心做事、做人。
給大家講個故事,有個老藝人,他擁有這樣一門技藝,就是用兩只手玩三只球,有時候還不止三只球。有人找他求師,老藝人的方法很簡單,他讓徒弟用沙袋練習這個技術,沙袋有一個好處,就是放在地上它不滾走。來跟他學藝的人,前幾天學習的內容是把這個沙袋拿起來扔地上撿起,拿起來扔地上再撿起,就這樣一直練了幾天……很多人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都放棄了,有人覺得老藝人是強人所難,就問他為什么折磨前來學習的人。
老藝人悠悠地說:“練球的時候最要命的是什么?是只想練球,不想撿球,覺得球掉在地上是個偶然的事情,很煩,不愿意去撿那個球。想跟我學這門技術的人,就是要在自己一天撿一千次、撿兩千次沙袋的時候,慢慢轉變觀念。如果有一天,一個人能夠懂得學這門技術,撿沙袋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之一,進入這種心境的時候,他才是我的徒弟。因為這時他的心就會靜下來,這些無用功也就沒有白費。”
耐煩,是聰明人最需要完善的事情,拿工作來說,很多程序全是靠熟練,工作要講效率,同樣一個活,別人干一星期,你干兩天,那你給企業創造的價值就多。日久天長,你拿的報酬自然就多。那你為什么就干兩天呢?靠熟練。熟練就是習來的,或者說得更直接一點,是時間堆出來的。
你能認真做好必要的“無用功”,有一天,你的功力就能夠登峰造極。
(摘自《人脈是設計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