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幕上的信話不多,甚至有些羞澀,只有在唱歌時才能感覺到他能量的釋放。私底下他卻完全是個大男孩模樣,拍照時會調皮地擺玩手中的道具,采訪時毫不掩飾地放肆大笑,然后突然又正經回來,記者提的建議,他也會積極的肯定,“你這個主意不錯啊,我怎么沒有想到”,少了些人們固有印象中的搖滾歌手的不羈。

這就是花樣男神信。
一米九一的海拔,完全是模特身材,不管走到哪兒,信都無法不成為焦點,而另一個讓他“獨特”的原因是,他已經十年左右不用手機,提前過上了老干部生活。作為公眾人物,沒有手機簡直是無法想象的。親自向他確認后,記者才相信了這不是傳言,他說自己現在還是不用手機,但是會用iPad,拍照發微博就一定要到有網絡的地方。
歌詞常常把悲傷和坎坷放大,可信的這一路,的的確確不平坦。剛剛兩歲的他就展現出了對音樂的特殊感知,家里的黑膠唱片,他總能找到第一個音符的開端,正確無誤地播放出來??伤奶熨x并沒有馬上得到認可,小學時參加學校合唱團,嗓音突出的他和同學的聲音總是配合不好,老師對他說,你聲音很好,不過下次不用來了。
中學時,信進入當地的一家藝校,這所明星云集的學校培養出了林志穎、楊丞琳、大S、小S、王心凌等等大牌,他在酒吧駐唱的生涯就從這時候開始。十八歲時,信和同學組隊參加了歌唱比賽,作為唯一的業余團體晉級決賽,也引起了一些唱片公司的注意,遺憾的是,這次他卻因為服兵役,和發片機會擦肩而過。退伍后,信繼續過著漫長的駐唱生活,嘗過貧窮和饑餓的酸楚,也想過從事其他行業,可最終還是決定繼續走音樂這條艱難的路。在與夢想和生存周旋的這段時間里,他開始學習寫歌,開始積累創作的養分。2002年,由信擔任主唱的信樂團終于出道,那年他三十一歲。“發片發不了,唱歌沒人聽,唱夜場被趕走,很多。”談起這些經歷,信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感覺已經完全釋然。
《死了都要愛》《北京一夜》《離歌》《海闊天空》,這些經典歌曲將樂團推向巔峰,也讓更多人認識了信極具辨識度的嗓音。五年后,公司選擇單獨簽約他,2007年他推出首張個人音樂專輯《我就是我》,并入圍第十九屆金曲獎最佳男歌手,一個人的戰斗也同樣精彩。
記者:有人說信是一個只會高音、只靠嘶吼的歌手,你怎么看?信:其實都是人云亦云,可能有的媒體報道時起了標題“只飚高音的信”,大家看了就會一直記在腦子里,久而久之就形成這個印象。我的歌迷或者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可以做太多不同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