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干部“帶病提拔”意見出臺獲輿論點贊
8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防止干部“帶病提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為治理干部“帶病提拔”這一頑疾,要加強對擬考察升遷干部的審核,做到“四凡四必”——檔案“凡提必審”,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凡提必核”,紀檢監察機關意見“凡提必聽”,反映違規違紀問題線索具體、有可查性的信訪舉報“凡提必查”。值此換屆選舉之年,中央對帶病升遷現象“亮劍”,獲得輿論贊譽。很多網民評論說,《意見》中的措施更細化、關口更前移,“帶病”的干部被擋在“門外”,忠誠干凈擔當的人才會有“位子”,“必須點贊”。有媒體表示,在政治品質、道德品行、廉潔自律等方面“帶病”升遷的干部少了,“想干事、能干事、敢擔當、善作為”的會越來越多,以后想蒙混升官沒那么容易了。
“一路被舉報一路有驚喜”式升遷難再上演
官員“帶病升遷”問題由來已久。《中國紀檢監察報》公布的數據顯示,有的省已查處的領導干部中,半數以上屬于“帶病提拔”,有的甚至“帶病在崗”10年、20年,屢被提拔。這樣做不但擠壓了“健康”干部的成長空間,也寒了熱心群眾的心。有媒體曾盤點十八大以來“打虎”榜中“帶病提拔”的“要害崗位”官員(見表1),他們邊腐邊升、邊升邊腐時間之長,貪腐數額之巨大,令人唏噓不已。
窺一斑而知全豹。像上述落馬官員一樣,“帶病”沿著縣級、地市級、省部級仕途曲線步步高升的不在少數。云南省委原副書記仇和在落馬前,還自夸“我是一路被舉報,一路有驚喜”。
然而,這樣的“好日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據媒體報道,2015年全年,江蘇省有65名干部僅因不如實報告個人事項、35人因檔案信息不真實不準確、82人因廉政不過關被暫緩任用或取消晉升資格。2016年2月至4月,中央紀委第九輪巡視32家單位,同時對4個省進行首次“回頭看”,其中11家單位和3個省份通報中存在“帶病提拔”問題,被責令開展倒查和問責工作。經過幾個月的整改,從各家公布的情況報告來看,這種倒查問責的制度設計,“非常具有震懾力。”
關口前移 從源頭上防止“帶病提拔”
“帶病提拔”的現象一直以來未從根本上消除。此次《意見》出臺的背景,在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看來,正是因為“帶病提拔”問題突出,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帶病提拔”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必將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滋生腐敗問題。《學習時報》刊文指出,帶病提拔的干部在到新崗位之前就已經有“病癥”了,厘清“病灶”到底是政治蛻化、經濟貪婪還是作風專橫,將關口前移,把“帶病”干部“拒之門外”,方可從源頭上減少帶病提拔。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要學會用群眾的力量過濾“帶病”干部。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表示,干部的表現不僅只看八小時內,還要看日常,倘使真有“病”,平時總會有征兆。
牽手大數據建立干部監督信息共享機制,讓數據說話。江蘇省淮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彤建議通過“干部選任管理大數據系統”,一方面常態化收集梳理干部年度考核考察、談心談話、個人事項報告等信息;一方面整合干部信息,全面反映干部的活情況、真狀態。
抓住主體責任的“牛鼻子”。對每位擬提拔的干部,黨委(黨組)書記和紀委(紀檢)書記須在其廉潔自律情況調查表上“雙簽字”。有媒體發表評論指出,這無形中會倒逼自己本著對黨和人民負責、對黨組織負責的態度表達“真實意愿”,“誰都不會拿著自己的政治生命開玩笑。”
輿情點評
2016年1月,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接受采訪時坦言,山西發生系統性、“塌方式”腐敗,根本原因是沒有嚴格落實從嚴治黨、從嚴治吏要求,特別是一些干部邊腐邊升、“帶病提拔”,嚴重損害了政治生態。為此,山西省委總結經驗教訓,開展“一倒查六整治”,把防止“帶病提拔”貫穿干部選任全過程,堅決遏制干部“帶病提拔”,積極解決干部“帶病在崗”,全力預防干部“提拔后生病”。
當然,也有人擔心防止干部“帶病提拔”會出現一些黨組織怕擔責而不敢使用干部或少數人誣告陷害的問題。對此,《意見》特別強調,干部選拔任用全過程會對一時存疑、暫未使用的干部,及時查清問題、作出結論,為受到誣告、誹謗、陷害的干部澄清證明,嚴肅處理打擊報復、誣告陷害行為。確保正常提拔程序“不打折扣”。
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即對“好干部”給出了20字的硬標準: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在后來接受外媒采訪時,他亦將自己的執政理念概括為“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意見》的出臺,也要求廣大干部敢于擔當、更好地干事。只有讓“帶病”干部提拔無門,讓更多“健康”干部走上“要害崗位”,才能在換屆選舉中配出好班子,構建良性政治生態。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助理輿情分析師 代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