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打賞經濟”的興起,都意味著人們的關注點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娛樂化、互動化。
你寫得好,賞!你表演得好,賞!你服務得好,賞!如今,“打賞”從線上網友對微信好文、網絡紅人的“鼓勵”,延伸到線下的餐飲行業,掃碼打賞服務員。“打賞經濟”正走進大家生活,那什么是“打賞經濟”?你愿意為此買單嗎?
熱點:
線上線下興起“打賞”
“打賞經濟”引關注
什么是“打賞”?先看下這兩則報道。日前,中國女子游泳隊運動員傅園慧完成了她個人的直播首秀,在短短1個小時內以“洪荒之力”吸引了1000萬人在線觀看,期間就不斷有網友給她打賞“法拉利”、“保時捷”、“游艇”等禮物。
另一則新聞是,在河南12歲少年小趙沉迷“快手直播”,半個月狂刷支付寶3萬余元打賞主播。
不僅是在線上,在線下,重慶、南京、西安等地有餐館推出了掃碼“打賞”服務員:對服務員服務滿意,你就掃一掃。“打賞”金額多為1至5元。
看了這些,大概你也知道什么是“打賞”了,就是在網上發布的原創內容,包括文章、圖片、視頻等,如果用戶覺得好,看著喜歡,就可以通過獎賞錢的形式來表達贊賞。餐館服務員服務好,顧客也可打賞。這是一種非強制性的付費模式,完全用戶自愿。目前微博、微信等平臺都支持打賞功能。
隨著線上、線下“打賞”的興起,“打賞經濟”也引發關注。截至9月11日晚6時,記者搜索發現,相關網頁多達190萬個。
重慶:
有餐飲店推掃碼打賞
服務員曾一月獲賞180元
有人打賞,那接受打賞的人怎么看?家住渝北的劉先生愛好寫作,今年4月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平時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些自己的作品,也收到過讀者的打賞。”劉先生告訴記者,讀者每次打賞在5至50元不等,錢雖然不多,但這是讀者和他的一種互動,對自己也是一種鼓勵。
在重慶也有餐飲店推出了掃碼打賞。嫩綠茶市場總監唐飛宇說,嫩綠茶推出掃碼打賞已有近三個月。當時提出“打賞”概念不僅僅是一種激勵形式,也是讓員工更好地自檢,在工作中更好地迎來送往每一位客人。
唐飛宇告訴記者,店里的打賞完全根據顧客體驗,自愿給予。每次金額為1至3元,打賞費用直接進入員工的微信賬戶,“有員工最高一個月累計獲得顧客 打賞 180元”。
唐飛宇表示,通過“打賞”方式,明顯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線上線下興起“打賞”
你買單嗎?
網友聲音:
是鼓勵手段還是引發了攀比
褒貶不一
看到微信好文、“網紅”直播,甚至餐館里好的服務,你愿意打賞嗎?對于“打賞經濟”網友怎么看?
在重慶某國企上班的張女士比較支持“打賞”的形式。她說,看到好的原創帖文,打賞3至5元,錢不多,但這是對原創、對作者的一種鼓勵。類似的,餐館服務員服務好,客人打賞也能激勵他們提升服務。
家住渝北區回興街道的劉先生是名“90”后,平時愛看網絡直播,也曾花錢購買過虛擬禮物“打賞”主播。在他看來,打賞類似于給小費,無可厚非。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在餐館,打賞服務員可以鼓勵其更好地服務,但做好服務本就是其工作,不能完全依靠打賞來激勵。
此外,西南政法大學大三的學生劉嶒還擔心,現在給網絡主播“打賞”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學生拿著父母的錢購買價值不菲的虛擬禮物。如果無節制地網絡“打賞”,或引起彼此的攀比心理,甚至犯罪。如何把握打賞的度,做好監管很重要。
經濟專家:
“打賞”讓供需雙方互動更緊密 打賞促進消費
對于“打賞經濟”,專家又怎么看?南京大學商學院成志明教授在之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過去“激勵”總是領導對下屬的行為,打賞顛覆了這種模式,變成服務對象直接對服務成果給予激勵。一篇文章寫得好不好、服務員服務態度好不好,讀者和顧客以最快的速度給予最直接的反饋,供需雙方形成更為緊密的互動,而且這種反饋沒有絲毫干擾因素,因此很客觀,“從內部評價機制變為市場化評價機制。”
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蒲勇健認為,打賞經濟其實是產生了一個市場,給廣告業帶來了一個新的投放的細分市場,有供有需,同時促進了消費。
蒲勇健說,如網絡直播,有網友想看,看后愿意打賞,付錢就是購買直播,這就是一種經濟。一個網友單次的打賞,錢可能不多,但在互聯網下,實現了共享經濟、規模經濟后,被打賞者可能就會得到豐厚的回報。在互聯網上的這種經濟業態,會帶來流量,帶來關注度。廣告商看到其中的人氣,流量越多,廣告效應就越好,這就給廣告業帶來了一個新的投放的細分市場。
此外,網絡主播帶來的明星效應,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網友的消費,這就產生了消費的乘數效應,促進了消費。
線上線下興起“打賞”
你買單嗎?
心理專家:
線上打賞有從眾心理推動或忽略商品本身
重慶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熊韋銳說,線上的打賞行為有消費者從眾心理的推動。同時,可能還有攀比心理在推動,看到別人送了一個貴重的東西,為了不輸給別人,或者為了引起直播者的注意,所以自己一定要送更貴的。而對于線下的消費者來說,其實打賞行為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小費行為”。
在熊韋銳看來,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打賞經濟”的興起,都意味著人們的關注點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娛樂化、互動化。
此外,“打賞”顯然對被打賞者是有鼓勵作用的,甚至通過這種方式還能準確地把握消費者的心理以及市場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打賞經濟”也可能使得打賞者和被打賞者所關注的要點從商品本身轉向周圍次要的東西,從而忽略了商品本身。
律師:
建議規范網絡平臺“打賞”機制 設立限額
打賞最大的變味恐怕是網友在“網紅”直播中“燒錢”血拼了。對于有網友擔心“打賞”過度,上海錦天城(重慶)律師事務所律師李炎表示,如果有未成年人對網絡主播的“打賞”金額巨大,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有權向直播平臺要求撤銷贈予,但最終能否達到撤銷贈予的結果,要視其舉證是否充分而定。
此外,李炎建議,應規范各網絡平臺的“打賞”機制,如規定各網絡平臺的最高“打賞”金額,也可以限定虛擬禮物的最高價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