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祖國第67個國慶節,如何紀念這樣的日子,恐怕不僅僅是帶薪休假,不僅僅是旅游狂歡。國慶,是慶祝新中國成立的日子,從這一初心出發,我們應該記得那些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為國家奉獻的普通面孔。《人民周刊》聚焦這樣一群人,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付出,以這樣的方式,為國慶生。
這是我國第一次針對網絡安全方面工作進行表彰。而這次在全國范圍內只有1人拿到100萬的杰出人才獎。
2016年9月19日,網絡安全先進典型表彰儀式在武漢舉行,重獎網絡安全人才,這是我國第一次針對網絡安全方面工作進行表彰。此次在全國范圍內,只有1人拿到100萬的“杰出人才獎”,他就是7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
百萬重獎 他大有來頭
沈昌祥是我國二代居民身份證首席專家、中國人民銀行信息安全顧問、國家密碼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顧問,公安部“金盾工程”特邀顧問……然而,他對中國網絡安全做出的貢獻遠比他的頭銜更矚目。
作為我國網絡安全領帥人物和學術帶頭人,沈昌祥先后完成了重大科研項目20多項,這些成果在信息處理和安全技術上有重大的創造性,多項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全國全軍廣泛應用,取得十分顯著的效益,使我國信息安全保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1995年5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軍人出身的工程院院士
沈昌祥其實是軍人出身的院士。
1965年入伍時他才25歲。在部隊,沈昌祥歷任研究實習員、工程師、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職,專業技術1級,文職特級,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可能正是因為他是軍人,所以對國家安全格外有使命感。9月18日上午,他接受采訪時談到了為什么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他以去年年底烏克蘭大面積停電事件為例,指出這是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受到攻擊后的一種苗頭,意味著一旦一個國家的信息化網絡被攻擊造成癱瘓,整個社會就不存在了。
沈昌祥說,一旦發生戰爭,控制網絡造成的后果比破壞網絡嚴重得多,他將自己的工作比喻成為計算機增強免疫系統。“計算機的局限、bug被利用后就變成了‘后門,成為他人的進入渠道,我們要做的就是發揮‘免疫力,做到讓外人不能進來,進來以后拿不到東西,拿到東西也看不懂,看懂了也不能篡改,這一點我們做得是好的。”
市場博弈 他讓微軟在中國守法
XP停止服務,政府采購問題成了當務之急。2013年11月,沈昌祥牽頭聯合26位院士向中央提交推動國產操作系統開發和替代的建議信。“如果2億臺計算機使用了Win8,花巨資買的不是信息安全,而是被控制權。”他說。核心技術是國家網絡空間的命門,這封關于國家網絡安全和自主創新的建議信不到1000字,內容大致是面對XP系統停止補丁服務,可以用自主創新的可信計算進行加固,完全不必用巨資購買被控制權。
“2013年11月,這封建議信由26名院士簽名后遞交給習近平總書記,總書記12月20日就做了重要批示。”沈昌祥說,總書記批了很長的批示,他提出我們核心技術是人的問題,必須及早解決,要從國家長遠發展、國家安全考慮謀劃制定核心技術設備發展戰略,并明確時間表。
最終,Win8沒有進入政府采購目錄,Win10也開發出基于微軟技術的中國政府專用版操作系統。
可信計算 他做到未卜先知
這是一位始終站在前沿的學者。相比2003年才成立的世界可信計算組織,由沈昌祥主持,我國可信計算于1992年就已經立項。如今我國以密碼為基礎,芯片為支柱,主板為平臺,軟件為核心,網絡為紐帶,形成了自主的可信計算創新體系。
回顧沈昌祥曾經的言論,都是領先于即將發生的技術熱點。2011年,他就強調興建云計算中心不能忽視信息安全;2004年,他就曾披露了電子商務中冒充商家騙取貨款、偽造訂單等安全隱患;甚至在上世紀的1999年,他就曾對國內一些部門建設信息系統時毫無安全防范意識表示了焦慮,特別是證券系統最不安全。
近20年來,沈昌祥率領團隊活躍在眾多網絡安全戰線,大到三峽工程,小到體育彩票防偽系統。2000年前后,他作為二代居民身份證防偽技術的首席專家,堅持使用芯片技術,“事實證明,我的主張經得起歷史檢驗。”沈昌祥信心十足。
求賢若渴 他為人才培養獻良方
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網絡安全人才的重要性。習近平要求,“加強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建設,打造素質過硬、戰斗力強的人才隊伍”。
“要下大功夫,下大本錢,請優秀的老師編優秀的教材,招優秀的學生,建一流的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沈昌祥表示,這就需要改革創新,從國家安全戰略急需的角度,特事特辦。為全國建立網絡安全作為第一學科,沈昌祥呼吁了十年。
另外,沈昌祥還建議,創新思路改革辦學機制和模式,可開展“本、碩、博”連讀,縮短學制,增設“少年班”,選拔有專長的學生保送進入本科學習開設“實驗班”,實行“未來科學家”計劃。
76歲的老人 現今依然活躍在一線
網絡安全有多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
軍人出身的沈昌祥對于國家安全始終有一種使命感。如今,他已經76歲,但依舊工作在一線。
“我們所有的基礎設施都與網絡信息化有關,如果說信息化網絡被攻擊以后,癱瘓了以后,我們的社會還會存在嗎?飛機掉了,火車撞了,沒有電了,我們將生活在黑暗之中。”沈昌祥表示,他還將會繼續在自己研究的領域盡心盡力。
不說獲獎感言,只談愿望,沈昌祥希望我們今后加強安全可信的保障體系建設,促進加快構成我們國家的網絡安全體系,為實現網絡強國的“中國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