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良設計”的概念來自1949年瑞士工業同盟舉辦的一個觀光展覽會上,由設計師馬克斯·比爾首先提出。由于當時的美國消費主義盛行一時,這種“炫耀性消費”和生活方式在歐洲引起了一些設計師的疑問和討論?!皟灹荚O計”從威廉莫里斯時代開始,主張使用自然的材料,誠實的裝飾,并將工藝與樸素相結合,后來在德國發展成為了一種理性,核心內容是形式追隨功能,并適當使用材料。上世紀50年代“優良設計”的概念傳到了日本,并且對當時的日本現代設計也產生了影響,“優良設計”作為關于設計倫理問題的反思,在當代資源環境與人類生存矛盾突出、在文化上個人文明的獨特性與世界共存的“文明沖突”中從未停歇,設計師對“優良設計”的追求也使緩和矛盾具有了更加現實的意義。
一、倡導可持續,以理性的態度對待資源
“優良設計”最初在德國所追求的適當使用材料在當今資源緊張的時代具有相對重要的意義。1980年產生于日本本土的無印良品,對商品品質的追求用“這樣就好”四個字來概括,沒有非常突出的品牌價值或者美學意味,更加倡導一種“抑制”“讓步”的理性態度,在實際的產品設計中也往往體現出了對資源保護利用而不降低產品質量的設計理念。以該品牌的床品包裝為例,所有的床上用品比如被套、床罩、枕套等均使用一根布條捆扎,沒有復雜的外包裝,消費者在選購時也可以直接接觸商品的材質,在包裝方面既方便了消費者也大大地節約了過度包裝所產生的資源浪費,并且布條在丟棄后也易于被分解,對環境影響較小。小到包裝,大到建筑設計方面對于可持續的追求也有所體現。在今年的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主題館里面,Transsolar公司堅持自身對于可持續性的不懈追求,在阿布扎比盧浮宮的設計中,通過對當地風俗文化的提取與光、熱、氣流的充分利用,將二者相結合,并將這一理念融入設計當中。該建筑以慢速旋轉的中間層引導外部的陽光進入建筑內部,并在白色的墻壁上投入光和影,似乎是一片斑駁的樹影景象,也為建筑的通風和采光提供了保障(圖1)。
今年的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獲得2016年世界建筑節提名,在保留傳統設計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中國傳統哲學和精神層面的中國文化,整座建筑處處彰顯中國文化的內涵。建筑表面使用主板編制的肌理,陽光會透過表皮投射進入建筑內部,在PVC材質的表面留下斑駁的投影,不僅節約了電能,而且蘊含著中國傳統禪意的味道,是功能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優良建筑(圖2)。
資源的巨大消耗和緊缺無時不在提醒著設計師們重新思考“優良設計”在當代的意義,在設計中尋求更為經久的可持續價值,設計產品更加注重內部功能與外觀上的和諧統一,在建筑領域將現代主義的注重功能引領到了一個與時代相結合的層面,更多地去考慮生活在不同地區大眾的需要,使建筑的功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為不發達地區設計”
——“優良設計”的人性化
巴巴奈克在《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中提出為不發達的“第三世界設計”,并且是公認的先驅者。在當代全球化的席卷下,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在世界文化上也占據了制高點,美國豐裕社會所創造的繁榮卻是建立在不斷消費的基礎上,而在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許多人的基本生活和衛生條件都得不到保障。在現實面前,當代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摒棄浮華的外觀設計,轉而思考人在設計中的核心意義,并將人性化帶入了“優良設計”中。
來自哥倫比亞的Calientamigos簡易太陽能熱水器解決了不發達地區的洗澡問題,體積小易存放,以最小的輸入提供最大的輸出,并且整個設計簡單方便,一個加熱冷水的熱水頭,一個決定用水量的腳踩泵和一個多用噴頭組成了一套熱水淋浴系統,滿足了不同地區生活條件貧困的人們洗一個舒服熱水澡的愿望,提高了人們的衛生條件。上海市四川北路有一棟三十平方米的百年老宅,祖孫三代五口人一直“蝸居”在里面。設計師王仲平通過對房屋的規劃和改造,將三十平米的擁擠空間改造成為了三層的“電梯豪宅”,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使祖孫三代各自擁有了獨立的生活空間,并且加大采光,利用天窗的設計達到通風采光的目的。考慮到身患血友病男主人的身體狀況不是太好,在設計中處處彰顯著人本設計的思想,例如墻面設計成為利于血友病人觀看的紅色,整座建筑改造從內部結構到外觀都彰顯著以人為出發點的優良設計的氣息。美國年輕的服裝設計師Angela Luna受到敘利亞無家可歸難民的啟發,為難民設計了一組獨特的“Design for Difference”的服裝,白天穿在身上保暖的大衣到了晚上可以變成帳篷,掉落水里會鼓氣的外套還能充當救生圈的作用,還有能變成背包的外套和解放母親雙手用來背孩子的夾克……這一類為不發達地區的人性化設計更是“另類時尚”的表現。人性化在當代已經成為設計的主旋律,擺脫了只為有錢人設計的局面,設計開始走向為更多人服務的大眾化局面,設計產品更加注重功能性的延伸,擺脫傳統設計帶來的桎梏和阻礙,將人性化穿插到設計過程的始終,確定了以人為本的主要基調。
三、教育機制的創新——保障優秀設計師的涌現
設計的相關概念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變化的,用老舊的思想去培養下一代的設計師只會起到思想禁錮的作用,限制受教育者的思維與眼界?!皟灹荚O計”在當代更多地是為人類的更好發展而存在的,用過去的邏輯思考,只能限制了創新性思維,并不適合今天的發展需要。
幾年前,中央美院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周子平為北京市170萬居住在地下室的人們改造居住空間的案例曾引起不小的轟動。學平面設計的周子平認為這并非是一個簡單的住房空間的改造,而是牽扯到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核心障礙,即缺乏信任機制。周子平在英國圣馬丁學的是“敘事空間”,而此類學科的設定是從問題角度入手的,在我國還沒有具體的創意產業概念的時候英國已經有了此類學科,并且有一批年輕人已經開始為此琢磨,去思考解決現實當中的問題?!皟灹荚O計”的產生和進步離不開發現問題的眼睛和思考的大腦,單純地將關注點集中在簡單的外觀改變上是設計教育的失敗。英國在設計教育上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大學生里面參與創新創業的人數比例非常高,并且英國將國內的129所本科大學及352所高職高專一律更名為“商業與創新創業學院”。同期的美國也有著類似的情況。而中國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卻缺乏一個創新創業教育和產學研相結合的科研創新中心。
優秀設計師的培養是保障更多“優良設計”出現的根本,在這種背景下反思設計教育的目的、責任和價值,更具有現實的意義。周子平對地下室的改造工程有悖于傳統設計教育下的思考方式,也正是設計思維上的跟進才打破了傳統的僵化思維。設計教育的創新需要高校教師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在中國現代設計教育起步較晚的狀況下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立足根本,兼容并包,循環演進,才能實現設計教育上的突破。
四、結語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擺在了人類面前。在科技與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上世紀50年代關于“優良設計”的討論在每個國家都非常激烈,出于設計倫理問題的反思,針對“優良設計”不同國家都各有獨到的看法,可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相結合,根據本國在當代的設計需求將二者結合。“優良設計”對于資源問題、人性化設計和未來設計教育機制的演變具有強烈的作用,人與世界如何更好的共存是全人類都在思考的問題,設計的功用得到了一個新的程度上的擴展,通過對“優良設計”的發揚跟進,將為21世紀的時代精神帶來重要改觀。
作者簡介:
王君璐,現為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藝術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