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二孩 王雅靜


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社區養老以其獨特的優越性成為越來越多老年人的首選。老年人作為居住區環境使用時間最長、最為頻繁、也最為敏感的重要群體,他們的生活需求在環境空間設計中也日益引起關注。為了在社區中給老年人創造一個安全、健康、舒適的活動空間,以重慶市某既有居住小區為例,采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對老年人戶外行為活動特點及其活動需求進行了調研。通過數據統計分析,總結出既有居住小區在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比如老年活動場地較為缺乏、活動設施不足且類型較單一、活動空間安全性較差等。在此基礎上,從規范完善、設計優化、后期運營管理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建議,從而為相關學者的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社區養老;行為活動;空間需求;設計優化
中國早在1999年就已邁人老年型國家,預計到 2050 年,中國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23.3%,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6.9 個百分點[1]。這個龐大的數字占到亞洲老年人口的2/5和全球老年人口的1/4,由此可見,中國面臨老年型國家的緊要形勢,這給我國養老事業帶來巨大的挑戰。
社區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國民族生活習慣,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養老方式。它一方面保留了傳統家庭養老的優勢,使得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生活,能夠與家人和左鄰右舍溝通,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社區養老可充分利用社區原有的物質資源,大大節約社會的養老成本。
社區戶外活動空間是創造優質社區環境品質的重要保證,一個公共空間設計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它能否為大多數使用者所肯定。老年人是社區戶外活動空間中使用的主要群體,設計一個能“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公共活動的環境社區戶外活動空間至關重要。因此,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以重慶市2005年后建成的某一居住小區為例,對老年人行為活動特點及戶外活動空間需求進行調研,旨在總結出當前老年人居住社區戶外活動空間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優化設計建議,以為相關學者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礎。
一、調研概況
為了了解社區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的行為活動特點及活動需求,筆者以重慶地區某一居住小區為例,采用問卷兼訪談的形式對小區內的老年人進行調研。調研對象主要針對思維意識清晰、能配合完成問卷、訪談的自理及介助老人。調研內容主要包括:老年人戶外活動的時間、距離、場所以及對當前小區戶外活動場地的意見和建議等。該小區內戶外活動設施有中心綠地1個、游泳池1個、兒童游戲場地2個、籃球場1個及健身廣場2個。
二、老年人戶外活動特征
調研問卷主要以與老人聊天的方式獲取相應信息,平均每個老人需耗時30分鐘左右,因人力、時間等因素限制,筆者共發放問卷30份,收回有效問卷29份。但小區內老人行為活動的相似性及對戶外活動空間需求的一致性反映了問卷樣本量及分析結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老年人戶外活動主要場所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身體功能逐漸衰弱,活動量及活動范圍也逐漸減小,因此,調研發現大部分老年人戶外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宅間空地,其次是小區廣場,也有部分老人將組團入口和單元門口作為主要活動空間(圖1)。另外,活動范圍的大小與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有很大關系,如介助老人相比自理老人更傾向于近距離活動,設計中應考慮不同層級活動空間的設置。
(二)老年人戶外活動時間段
調研發現,老年人在戶外活動時間選擇上多集中在8:00~11:00、14:00~17:00兩個時間段,且具有很強的規律性。而年輕人的活動時間則多集中在周末,因此,這從側面說明了平日里老年人是小區戶外活動空間的主體。因此,小區內部的配套服務設施應根據使用人群及時間的階段性進行合理配置,尤其要考慮到老年人的活動需求。另外,老年人晚飯之后散步的習慣也比較普遍(圖2)。因此,小區戶外空間環境的設計應滿足無障礙設計要求,比如:對于存在高差及材料變換的場地,必須提供局部重點照明。在夜間,居住區日常活動場所內不能出現明顯的陰暗區域[2]。
(三)老年人戶外活動距離
由于老年人行為能力下降,老年人在小區內部的活動距離以500米左右為主,符合老年人10分鐘左右的步行半徑要求。由圖3可知,44.44%的老人的戶外活動距離是400~500米,22.22%的老人經常活動的距離是500~1000米;其余約占35%的老人其活動距離僅局限在100~400米的范圍內。這可能與老人自身的行為能力有較大關系。因此,在社區戶外空間設計中,應考慮到不同身體狀況老人的活動特點,增加各活動場地的可達性,且盡量減少車輛對活動空間的影響,滿足老年人對于小區內部活動空間安全性、方便性及舒適性的需求(圖3)。
三、當前小區戶外活動空間存在的不足
(一)戶外活動場地
由于退休之后閑暇時間較多,老年人參與戶外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對戶外活動場地的需求較大。據調研,小區內老人普遍認為戶外活動場地規模較小、無障礙設施設計不到位等;部分老人認為活動空間中運動設施種類及私密性空間缺乏。據觀察,小區內年輕人及小孩也較多,而健身設施僅有幾處,常常出現許多老年人共用一個健身設施的情況。因此,許多老年人只得放棄原有的健身計劃而尋找別的休閑活動;也有少數老人認為小區缺乏適合老年人集體活動的場所,如老年人晨練、打拳和舞劍等活動(圖4)。因此,小區老年人普遍反映喜歡到附近的沙坪公園而不愿意在小區內活動。
(二)戶外環境設施
根據調研訪談得出,老人對居住區內的環境設施滿意程度不高。大部分老人認為小區內缺乏必要的行走、散步空間。雖然小區入口附近設置了兩個汽車庫出入口以進行人車分流,但由于管理不到位,車輛亂停,且時常要避讓過往的車輛,從而使得小區中的老年人行走散步缺乏安全感。也有不少老人認為小區內缺乏休閑的涼亭、座椅及運動場地。雖然原有場地內設有一個中央綠地,仍有部分老人認為場地內的樹木綠化不足,缺乏必要的局部綠化空間(圖5)。另外,據觀察和訪談,小區健身設施多是為成年人設計,比如籃球場、游泳池等,并沒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的設計。因此,小區內老年人普遍喜歡到附近的公園進行休閑活動,那里不僅老人多,活動項目也比較豐富。
(三)其他配套服務與設施
當問到老人對居住小區有什么希望和建議時,大部分老人認為應該增加相應的醫療配套服務及交流活動空間。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日趨下降,很多日常活動如買菜、做飯、洗衣等,老人并不愿自己做,因此,部分老人建議小區內能夠增加家政服務項目、老年食堂和日間看護、多開展群眾康體運動等。也有少數老人希望能夠增加活動中心、提供社區公益活動,以豐富其日常生活內容和相應的精神需求(圖6)。
四、優化建議
筆者以重慶地區某小區為例,通過以上對老年人戶外活動特征及戶外活動空間現狀的調研分析,發現該小區戶外活動空間設計在考慮老年人的使用方面存在不足。因此,結合相關理論研究,筆者從規范、設計優化、后期運營管理三個方面提出了社區養老模式下戶外活動空間優化設計建議。
(一)相關規范亟待完善
2013年建設部出臺的《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結合老年人體能變化和行為特征對養老設施建筑的設計做了明確的規定,但目前這方面的規范還不能適應老齡化提出的要求。主要表現為:其一,缺乏對老年戶外活動環境深入規劃設計的明確要求,例如以現有的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來看,規范規定了居住區公共綠地的人口指標及最小規模,但是對于綠地內部需要設置的內容,如草坪、桌椅等卻缺乏一個系統性的要求;其二,規劃設計規范缺乏對居住區的老年人鄰里交往空間及相關配套設施的細致規定;其三,對居住區老年居民日益多樣化和深層次的社會需求考慮不足,缺乏相應的規劃設計規范。
(二)戶外活動空間設計優化
1.活動空間層級化
設計中應依據老年人行為能力差異創造不同層級活動空間。對于自理老人,通常情況下其活動半徑為700m左右,正好符合老年人15分鐘的疲勞極限距離。要注重廣場活動空間的打造,其活動的小廣場尺度宜在15~25米之間。這個尺度下,老年人既能夠組織一定規模的集體活動,又能與其他活動個體保持適當的距離。對于介助老人,行為能力較弱,需要打造良好的宅前綠地、入口平臺空間。針對老年人生理的特征,在出入口與道路之間要提供一個過渡空間,并提供一個作息的地方和座椅,大門口需有門廊或雨篷,出入口地面應用防滑材料鋪砌。此外,還應有良好的通風和采光,但不應該在風口處,最好形成戶外空間的連續休息點,努力創造“人看人,人看物”的視野范圍,可使老人感覺到在參與活動,產生興趣[3]。介護老人的活動空間主要限于宅間綠地、組團綠地、住宅單元入口或戶外道路以及老年活動場所等,其活動半徑較小,約在180m~220m[4]。
2. 活動空間復合化
功能復合是活躍社區生活的法寶,是交往空間的特質,不同活動、不同人群之間的滲透、融合,他們之間相互啟發、帶動,才形成住區整體活躍的社區生活[5]。首先是不同人群的復合,可以將老年人活動場地與茶室、兒童活動場地、圖書館等塑造空間上的連續性,使人群的活動可以相互之間得以帶動;其次,注重活動空間使用的“時空重疊性”,例如居住區中心綠地的活動空間早上是老年人成群鍛煉身體的地方,中午成為兒童游戲追逐的去處,傍晚可能又成了居民三五成群聊天和散步的地方。科學合理的設計,就能最大限度發揮空間的使用效率,并滿足多樣化的使用需求。
(三)強化運營管理
在當前的城市社區中,配套設施不足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在社區管理層面上,我們可以以社區為單元對資源進行統籌支配,指導各個社區的活動空間及體育設施的協作與共享。占地面積較大的籃球場、足球場等活動場地可以進一步促進學校體育設施、公園及城市公共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實現社區體育設施系統內外的資源共享。另外,維護和管理是活動場地中運動設施得以順利運營的重要保證。在調研中發現,社區內的休閑座椅可能被用于晾曬被子或打牌娛樂等,使得資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被訪者還普遍反映許多社區活動場地因經營和管理不善而不受歡迎,建設和維護費用的嚴重不足又不能更新場地內部的設施。因此,好的物業公司、及物業委員會的監督管理是保證社區活動場地及設施良好運行的重要保證。
五、結語
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生活特征,相較青壯年時期,老年人的生活偏于簡單,社交圈子收縮。有必要幫助老年人在社區生活中建立廣泛而積極的社交關系,而社區之中的交往活動空間則是緊密連結老年人的重要紐帶。本文針對重慶地區某一小區內老人的行為活動特點及其對戶外活動空間的利用現狀進行了研究,通過相關的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出老年人行為活動特征,同時指出小區戶外活動空間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如戶外活動場地規模較小,無障礙設施設計不到位,人車混行、缺乏必要的行走散步空間,休閑運動設施不足、缺乏針對老年人的配套服務,等等。為了創造出真正適宜老年人戶外活動需求的社區養老環境,筆者提出了社區養老模式下戶外活動空間設計優化建議,即完善社區規劃設計相關規范;戶外活動空間的層級化和復合化設計;加強社區環境的運營管理等。
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針對具有不同行為能力和特征的老年人的分類研究較為缺乏,這將是本課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于濤.中國人口老齡化與老年消費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周燕珉.居住區戶外環境的適老化設計[J].建筑學報,2013,(03).
[3]韓炳越.適宜老年人的公共綠地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00,(02).
[4]劉勰.老年人戶外交往行為及其空間模式研究——以成都地區為例[D].西南交通大學,2011.
[5]朱建達.當代國內外住宅區規劃實例選編[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37-49.
作者簡介:
來二孩,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建筑學碩士。
王雅靜,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態及綠色建筑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