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國家嚴控碳排放總量的情況下,重慶市作為國家首批“五省八市”低碳試點、全國7省市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和低碳產品認證試點,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以2005~2014 年重慶市煤炭、石油、天然氣三種能源消耗量為研究基礎數據,測算分析重慶市近10年來的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總量的基本情況及變化趨勢,并結合重慶市產業結構的特點給出低碳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碳排放;產業結構;低碳發展;重慶市
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每年2.2%的速度遞增,極端天氣頻發,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進一步提高,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國際社會對中國承擔的減排任務和要求也日益高漲。為此,中美兩個世界碳排放最大的國家,于2014年11月聯合簽署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國從總量控制方面制定目標:到2020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8億噸標準煤左右,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
重慶是一個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的“四大”城市,既是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交匯區域,也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和長江上游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肩負著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雙重重任。因此,了解重慶市碳排放的基本狀況,揭示能源消耗主要途徑和特征,探尋減排發展的有效路徑,對重慶市減排工作具有一定意義,也將為全國相似省市的減排路徑提供借鑒。
一、重慶市碳排放現狀
(一)碳排放總量的估計方法
碳排放計算方法與模型,按照設計思路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大類。宏觀估算模型主要對碳排放核算給出概念性解釋與方法,而微觀估算模型直接面對不同的排放源類型估算出碳排放量。目前,使用范圍較廣、兼具宏觀和微觀特點的方法有排放因子法、質量平衡法和實測法3種[1]。碳排放包括人工排放和自然排放,一般計算的是人工排放,按照美國能源部下屬的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arbon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的計算方法,碳排放總量包括固體燃料、液體燃料、氣體燃料以及水泥生產的碳排放[2]。對于碳排放總量測算一般采用IPCC/OECD 推薦的方法,即根據消耗的能源數量以及能耗排放系數來估算。應用如下的計算公式:
Qt = Ecδc + E0δ0 + Enδn (1)
公式(1)中,Qt 為碳排放總量, Ec、 E0、En分別為固體燃料、液體燃料、氣體燃料消耗的能源總量,δc 、δ0、δn分別為固體燃料、液體燃料、氣體燃料的碳排放系數。本文選用的排放系數為美國能源部公布的數據,即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碳排放系數分別為0.702、0.478、0.389 kg碳/kg標煤。因此,本文使用的估算關系式為:
Qt = 0.702Ec + 0.478E0 + 0.389En (2)
(二)重慶市碳排放量的總體變化趨勢
根據碳排放總量的估算關系式,即公式(2),本文以2005~2014年重慶市煤炭、石油、天然氣三種能源消耗量為研究基礎數據,測算、分析重慶市近10年來的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總量的基本情況及變化趨勢。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年鑒》和《重慶市統計年鑒》,由此得到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到,重慶市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總量呈現逐年上升的基本態勢,碳排放總量的年平均增速為8.72%。能源消耗量中,煤炭的消耗量是石油和天然氣消耗量的近4倍,是最大的能耗來源;從碳排放總量增速看,自2011年起,碳排放總量的增長率明顯放緩,并逐年降低。
二、重慶市碳排放和產業結構的關系
自有人類社會開始起,全球因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逐步上升,排放重點從以生活碳排放為中心,轉向以生活和生產并重,再發展到以生產碳排放為中心的模式,而且排放總量與經濟發展呈現較強的關聯性。大量實證研究表明:主要工業化發達國家的碳排放強度隨時間變化呈現出先增加后逐漸減小并逐步趨同的態勢。隨著人均GDP的增加,產業結構也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升級,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逐漸減小,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先增加后減小,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逐漸增加。
如圖1所示,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中的高耗能鋼鐵、石化等重化工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越高,溫室氣體排放量就越大,重慶市第二產業占比近10年來平均保持在45.5%;第三產業中的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高耗能服務業比重越高,溫室氣體排放量就越大,反之,第一產業比重的提高則能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高與近年來逐步形成的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格局密切相關。
三、重慶市低碳發展路徑分析
(一)高度重視溫室氣體減排,積極應對碳減排問題
與重慶市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走低碳發展道路是經濟發展和低碳減排二合一的模式,即東部發達地區在經濟迅速發展過程中沒有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的約束,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而重慶現在要邊發展邊減排,要與東部地區同步實施低碳發展戰略,壓力更大,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為此,重慶市應設計低排放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推進低能耗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避免經濟社會發展對碳排放的高碳鎖定效應,保證全市控制溫室氣體減排任務完成的外部要求和內在動力的一致性。
(二)減少煤炭等高能耗能源的使用,并提高其利用效率
加快開發利用清潔能源,通過先進技術手段使煤炭能夠清潔利用,發展新型高效清潔煤發電技術,減少火電平均發電標準煤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過技術創新及推廣,提高高碳產業能源利用率,使其“低碳化”,減輕環境負擔。
(三)大力推廣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示范
在能源領域、工業領域、交通領域、建筑領域等四大高耗能的領域中分別加大低碳技術的研發力度,重點推進一批低碳技術進行減排應用示范。同時,加快推進低碳技術產業化、低碳產業規模化發展,對減排效果好、應用前景廣闊的關鍵產品或核心部件組織規模化生產,提高開發、制造、系統集成和產業化能力。在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加強適應氣候變化關鍵技術的示范應用。
(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低碳排放產業
重慶傳統主導產業中的材料工業、化醫、裝備等產業都是高耗能高排放產業,應將傳統產業劃分為高耗能和低耗能產業,重點治理高耗能的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興新產業中的低耗能產業,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五)加大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的宣導,調動全民參與積極性
加強教育培訓,開展低碳減排職業培訓以及低碳知識的宣傳普及,針對各級政府、行業企業、咨詢機構、科研院所等舉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培訓和研修班,提高對低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將低碳減排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推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知識進學校、進課堂,普及相關科學知識。
參考文獻:
[1]劉明達,蒙吉軍,劉碧寒.國內外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進展[J].熱帶地理,2014,(02):248-258.
[2]梁朝暉.上海市碳排放的歷史特征與遠期趨勢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9,(07):79-87.
[3]姜啟亮.從發達國家經驗看中國低碳經濟實現路徑[J].宏觀經濟,2010,(12):97-99.
[4]陳詩一.新常態下的環境問題與中國經濟轉型發展[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02):94-99.
作者簡介:
王路云,碩士研究生,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低碳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