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 盧潔


摘 要:材料來源于人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不僅認識了材料自然特征和物理屬性,更重要地是將人類自身的品質和情感與材料的某些特性聯系起來,材料從而具備了地域文化屬性。設計師對材料的應用,不僅應注重材料與工藝、功能的結合,同時應充分理解和發揮材料的這種文化屬性,使其滿足當地人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關鍵詞:材料;文化;設計
設計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同時也是人們生活方式的體現,它代表了本土居民精神、文化的追求。湖湘傳統設計藝術是一種創造產品的技術,設計的產品是人們生存的物質工具,它以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為目標,同時又承載了當地居民的精神意志和審美追求,成為當地文化的一種體現。
在地域文化和時代背景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設計師選擇性地對材料進行設計實踐,形成了鮮明的湖湘設計風格。湖湘地區的設計材料作為當地設計文化的物質載體,既是本土居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同時又受當地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影響,具有了地域性的文化屬性。
一、湖湘地區傳統工藝品
產品的功能通過作為媒介的材料才能得以體現,材料也只有通過產品的造型和功能才能產生價值。設計師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除了考慮產品的功能和造型外,產品的選材也是影響其設計理念的重要因素。設計師對材料的改造并非改變材料的物理性質,只是為了符合產品的功能,通過適當的工藝對材料的外部屬性如色澤、形狀等進行了調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工藝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充分展示材料的特性。
工藝與材料相輔相成,息息相關。不同材料都有獨特的物理屬性和紋理特征,如材料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膨脹、彎曲程度,都會影響產品表現的形式。湖湘歷代設計師在造物實踐過程中,通過對材料的改造,逐步掌握了材料的自然屬性。在制作過程中,設計師根據材料的自然屬性采取不同的制作工藝,通過其獨特的工藝手法,依照材料的特性創造出了符合湖湘居民需求的精美產品。同時,隨著工藝水平的提升,湖湘設計師也會對材料的內部結構進行相應改造,以滿足人們更廣泛地需求。湖湘地區造物材料豐富,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竹器、漆器、青銅器進行研究。
(一)湖湘地區的傳統竹器
竹器是湖湘居民傳統造物的材料,如益陽地區的竹器早已形成豐富的產品體系,其產品的應用已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竹材料在色澤、紋理、造型等自然屬性上都有不同于一般木材的特征,它顏色淡雅均勻,紋理自然大方,造型堅挺而富有彈性,且材質堅硬,在各種溫度和濕度下都能保持原有形體,這些特性在南方溫濕多雨的地區廣受歡迎。湖湘地區傳統竹制品的工藝主要以手工加工為主,通過彎曲、編制、劈砍等方法,制成家具、容器、農具(圖1)。由于竹材料偏涼,用竹制作的涼席已經成為湖南地區乃至全國人民避暑的必備家私。竹材料外剛內空、材質較輕,部分地區還用來制作水上交通工具,如竹筏。
(二)湖湘地區的傳統漆器
漆器是湖湘地區重要的傳統器具,器漆的重要涂料生漆是從漆樹上割取的天然汁液,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通過加工可以配制出不同光澤的色漆。湖湘居民廣泛使用它作為器具的涂料,這種材料往往具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漆器的制作工藝包括制胎、髹漆、描繪、剔刻、推光,“出土于古楚地的漆器工藝是古楚先民的偉大發明,漆器工藝裝飾技法大量采用了材質的肌理特征,彩繪、剔劃、針刻、浮雕、鏤雕、堆塑、鑲嵌、鎏金、貼金、螺鈿、瀝粉、等。每一種工藝都是對普通材質的突破和創新,漆器具有玉的溫潤、和金銀的華貴肌理。”[1] (圖2)。
(三)湖湘地區的傳統青銅器
湖南出土的青銅器無論是工藝水平還是造型藝術都獨具特色。青銅通過銅和錫作為主要材料加工生成,它的出現代表了古代湖湘居民高超的工藝水平和審美意識。傳統青銅器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樂器、容器、兵器、禮器等種類。湖南的青銅器類別有鼎、簋、敦、盞、壺、缶等器具,工藝精湛,造型上的設計充滿了想象力,造型奇特,紋樣精致華麗,特別是象尊、牛尊、四羊尊等動物造型極為生動(圖3)。它是古代湖湘居民為了滿足實用需求而制作的藝術品類。
二、傳統材料的社會性與審美
湖湘人民對于材質的認同是多方面的,材料本身只是一種客觀存在,與人構成的社會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它通過設計師的造物過程與人交流,為人所用。在人們對材料進行認識的過程中,受自身固有審美經驗的影響,通過其觸覺、視覺、聽覺等感官對材質進行審美認識。這種經驗性審美和生理感官影響了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對材料的選用和工藝方式。同時,由于材料本身的強度、光澤度、肌理等物理特性,以及材質存在數量等因素的影響,它在人的需求意識中形成了高低不等、貴賤不同的層次區別,給材質賦予了一定道德理想、階層貴賤意識。人對于材質的偏好和材質的數量決定了材質的價值,材料也被人為地賦予了階級和時代特征,具有了社會性。材料的這種社會性可以從材料的時間性、經濟性、風俗性三個方面來考證。
材料的時間性主要表現為材料在某個時間段的流行程度。某種材料在社會上的流行程度受社會經濟水平、工藝水平和人們審美意識的綜合影響。人們在接觸某種新興材料時,一些敢于創新的設計師往往利用它去模仿固有的產品形式,進而逐漸掌握新材料的特性。正是出于對材料的創新性應用,設計師才能利用新材料形成新的設計風格,引導設計潮流。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和工藝對材料有著巨大的影響,在設計的反復實驗中,材料的特性得以充分開發。通過時間的篩選,一批被廣為接受的形式逐漸沉淀成地域性的經典風格。設計師對材料的實踐和認識,提煉和升華了材質的物理特性,并引導和激發著新的設計師進行創造,使得材料能夠在更廣泛的領域被使用。在這個過程中,材料和設計相互影響,互為促進。
材料的經濟性主要表現在材料的價值屬性方面。這種價值屬性不僅包括其本身的使用價值,更重要地是受材料自身稀有程度和外觀品相的影響。材料的使用離不開人類的參與,材料的價值判定更離不開人類價值尺度的衡量。湖湘人民對材料的認知往往出于對物質表面肌理和形態特征的感官認識。在當地風俗人情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下,人們對材料的一些自然特征,如顏色、肌理、形態等屬性人格化,精神化,將其視為當地居民性格特征和審美情趣的代表,具有好品相的材料往往具備更高的價值。正是這種地域性的審美情趣賦予了材質以特定的經濟價值。
材料的風俗性主要體現在材料地域性特征方面。湖湘地區位于南方,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經濟結構都有別于中原地區,當地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形條件造就了一批獨具特色的自然材料。設計師利用當地盛產的材料進行加工創造,形成了一批獨具地方特色的工藝品類。這種地域性特征明顯的產品蘊含著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獨特的民俗風情,往往被當地人廣為傳播。同時,材料的風俗性還包括人對材料的熟悉程度、習慣程度。材料是設計的物質基礎,它有著獨特的紋理、色澤、造型特征,給使用者帶入獨特的心理感受和審美情趣。隨著人們對材料習慣程度的加深,這種心理感受和審美情趣也就成了當地居民風俗習慣的一部分。
三、傳統材料在現代設計中的延續
材料的發展離不開工藝技術、科技水平的提升。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社會的材料種類繁多,給傳統材料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然而在消費市場中,傳統材料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這是因為設計不是孤立的存在,設計活動深受當地文化的影響,無論從設計師本身的創造過程來看,還是消費者對設計產品的評判標準來看,都是以特定的地域文化、審美習俗、生活習慣為指導的行為。湖湘傳統材料對當地人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已經成為本地獨特的藝術符號。現代設計中對傳統材料的運用,不是對傳統材料和傳統工藝的生搬硬套,而應該深入挖掘傳統材料中蘊含的文化習俗,在理解當地人們生活習慣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的工藝技術將傳統材料和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找到傳統材料與現代設計的切合點。只有這樣,才能打造符合本土需求的產品,充分滿足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 燕杰.基于湘楚地域性藝術文化特征的視覺符號研究.張強,張劍.2013國際工業設計研討會暨第十八屆全國工業設計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國遼寧沈陽: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2013: 370-373.
作者簡介:
熊明,碩士,湘潭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盧潔,碩士,湘潭大學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