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接連發生慘案,最慘痛的是2010年接連發生5起校園重大傷亡事件,研究并防范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緊迫且意義重大。對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的相關概念、內涵進行了厘清,并對其成因進行了深入分析,為科學有效地防范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提供了較好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概念;內涵;成因
學校接連發生慘案,最慘痛的是2010年接連發生5起校園重大傷亡事件。2010年3月23日,在福建南平市延平區文體路實驗小學門口發生一起惡性殺人案件,兇犯鄭民生持刀行兇,造成實驗小學學生8死5傷。2010年4月12日,廣西合浦縣西場鎮西鎮小學兇殺事件,兇犯連砍7人,共造成2人死亡5人受傷。2010年4月28日,廣東省湛江市下轄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學發生兇殺案,兇犯陳康炳混入校園,持刀砍傷16名學生和1名教師。2010年4月29日上午9時40分,江蘇省泰興市泰興鎮中心幼兒園發生惡性砍殺案件,現場31人受傷,其中5人重傷,后公布4名學生身亡。2010年5月12日,陜西省南鄭縣圣水鎮林場村幼兒園發生兇案,兇犯吳煥民持菜刀闖入該幼兒園,致使7名兒童和兩名成人死亡,另有11名學生受傷。此類事件的主體通常是社會弱勢群體中的單個個體,當個人利益受損或個人發展不順時,缺乏合理的訴求渠道,沒有妥善處理的能力,心理抑郁、不平、絕望、怨恨,進而發展到向比自己更弱的個人和群體施暴,達到吸引關注、發泄不滿、報復社會的目的。
一、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的理論分析
通過文獻搜索,我國學界對“突發性事件”、“群體性事件”“暴力事件”“突發性公共事件”都進行過較深入的研究,但是對“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的研究尚少,且與相似概念出現了混同。鑒于理論界尚缺乏對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的深入研究,本文將通過對比分析來界定“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的相關概念與內涵。
(一)突發性事件
突發性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它可能是天災,也可能是人禍;它不單是指在國內的,也包括在國外發生的會對國內造成一定影響的重大事件。突發性事件主要分為四種情況:一是自然災害性事故;二是人為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如重大公共衛生事故、重大火災事故等;三是由各種原因引發的重大社會事件,如大規模的非法示威游行、集會和暴力抗法等;四是國際性的突發性事件,如戰爭、恐怖襲擊事件、外國干預內政及經濟制裁等。
(二)暴力
各學科對暴力的定義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哲學上的暴力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意志關系,是對自由意志的侵犯。政治學上的暴力強調階級關系,包括軍隊、警察、暴動、起義等。法學上的暴力,通常只涉及直接暴力,是一種侵害法益的形式,通過具有強制、脅迫或毀壞性的手段或行為,實施對人的傷害或者對物的損害。
(三)突發性暴力事件
綜上,突發性暴力事件是指行為個體受特定社會勢力指使或在個人利益受損等情況下,對政府機構、公共設施等,或者對相關管理人員、利益相關群體,乃至無關無辜群體,采用暴力或者極端暴力的手段進行嚴重的破壞和傷害,以達到發泄不滿、尋求關注或者破壞安定、阻礙發展等目的的惡性突發事件。現實中,甕安事件等突發群體性暴力事件,西藏拉薩3·14事件等突發打砸搶燒暴力事件,福建南平3·23事件等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都屬于該范疇。
(四)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
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應理解為發生在校園或者一定社區內,由學校的教職工、學生實施的,或者以學校、學校的教職工、學生作為受害方的,發生人身、精神、財產等較為嚴重損害后果(危險)的突發性暴力事件。該類事件如福建南平3·23事件,嚴重威脅著學校和學生的安全,對社會治理和保障人民利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造成的負面社會影響往往極為惡劣。
二、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的特征與成因分析
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和矛盾的積累,在相對弱勢的群體——學生學習生活的校園催生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突發性暴力事件。當前時期,我國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呈現出數量和規模擴大的趨勢;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涉及領域寬泛化、參與主體復雜化;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行為方式趨于兇殘激烈;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發生機理難以防控和判斷、處理難度加大;社會輿論和公眾關注度極高等特性。
準確分析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的現狀與趨勢,抓住當前誘發該類事件的主要矛盾,是建立應對和善后體系的關鍵所在。
(一)時代根源:社會轉型加速期的陣痛
“根據國際經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處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期,是社會矛盾較為尖銳化的時期,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多發期,當前中國正是處在這個歷史時期。”多種矛盾形成合力,導致社會整合與控制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失靈、失衡,無法解決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和尖銳化的局面。西方學者總結西方國家社會轉型的歷史經驗,將社會轉型的特征概括為“六化”:一是工業化,即經濟方面的轉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二是城市化,即社會方面的轉型,從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過渡;三是民主化,即政治方面的轉型,從專制走向民主;四是世俗化,即文化方面的轉型,從相信宗教到相信科學;五是科層化,即組織方面的轉型,建立精細層序分工為主導的組織內部績效模式;六是理性化,即觀念方面的轉型,由宗教和情感支配人的觀念、行為,發展到人的觀念、行為遵循普遍的理性原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矛盾的積累,社會沖突增多并表面化、尖銳化,伴隨發生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突發性暴力事件,該類事件在地域上、主體上延伸到學校和師生員工。
(二)經濟根源: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持續拉大
如今中國儼然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及貧富差距持續拉大問題突出。貧富差距不但影響社會公眾心理,引發社會不滿情緒,而且還極易誘發犯罪活動。利益沖突是人類社會一切沖突的最終根源。社會轉型期利益關系復雜化,加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社會利益分配機制存在不健全不合理之處,導致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隔閡、抵觸與沖突大量涌現,問題得不到及時疏導和解決就有可能引發突發性暴力事件。
(三)體制根源:政治改革滯后于經濟發展
中國在取得巨大發展成績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嚴重問題,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政治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以往,由于片面追求GDP的增長,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協調發展一定程度上被忽視。相對于經濟改革而言,政治體制改革明顯滯后,如腐敗問題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就警醒到:放任腐敗必然亡黨亡國。但是科學的頂層設計和具體的實施方案尚待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四)文化根源:外來文化沖擊,學生易出現信仰危機
改革開放后,西方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觀念也涌進國門。外來文化顯著沖擊和影響著群眾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模式。在這個時期,人們傳統的規則和觀念遭到破壞,而新的規則和觀念還未完成體系化重建;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日趨多樣化,社會治理難度增加。尤其在校園,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三觀和個人信仰,在受到到外來文化沖擊時免疫力相對較低,成為外來文化、非主流文化侵蝕的重災區。
(五)心理因素:網絡游戲、網絡暴力給學生帶來的極端心理沖擊
在學生之間發生的暴力事件并不少見,由于學生對社會認知能力不強,心理承受能力不夠強,加之受到網絡游戲、網絡暴力、國外校園暴力事件等外界的不良影響,其心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健全,而目前的教育只注重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尚處于初步認知和探索的階段,導致學生在受到外來沖擊時其性格和心理不能得到及時的正面引導。這也是發生駭人聽聞的校園暴力事件的原因之一。
此外,剖析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多發的深層次原因,以下幾個方面的矛盾沖突也不可忽視:在社會層面,體制轉軌帶動了社會結構的調整;在規則層面,傳統的規范遭到破壞,而新的規范還未完成體系化重建,導致整個社會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規則引導和約束;在人的層面,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日趨多樣化,弱勢群體中部分個體處于經濟無著、生活困難、心理痛苦的艱難處境;在階層層面,雖然價值多元、社會流動加速,但是地區間、城鄉間、職業間收入差距持續拉大,貧富階層日趨分化,致使我國弱勢群體的構成也趨于復雜化。分析以上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的內涵特征及其發生機理,將為科學有效地防范校園突發性暴力事件提供較好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黃霄羽等.社會轉型期檔案利用政策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2]納米山止.落不下的葉子——在轉型社會浪尖上的深圳高度[M].北京: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4.
[3]胡鞍鋼等.轉型與穩定—中國如何長治久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林亞剛.暴力犯罪的內涵與外延[J].現代法學,2001,(06).
[5]金一斌等.新時期校園暴力的特點及其防控研究的若干思考[J].社會科學戰線,2010,(09).
[6]陳鵬等.突發性群體暴力事件的復雜特征與動態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
[7]廖善康.鄒議高校校園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1).
作者簡介:
康東書,河南師范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