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執劍
摘要:20世紀初,西方自然主義文藝思潮波及日本,在其影響下,形成了日本自然主義文學思潮。私小說在繼承自然主義的基礎上,吸收本土的古典文學,結合社會現實,形成具體日本特色的一種文學樣式,在日本掀起一場“私小說熱”。日本本土的古典文學為私小說的發展提供了土壤,時代背景又對其主題有了客觀上的限制,私小說對“自我”的把握,體現了其對古典文學的繼承和對社會現實的遠離。
關鍵詞:私小說;“自我”;繼承
私小說始于明治末期,成長于大正時期,一誕生于文壇就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并在文壇迅速占于重要地位。之所以如此受到大眾的喜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私小說很好的闡述了日本文學中的“自我”。本文擬從私小說對本國古典文學傳統中“自我”的繼承和時代背景的影響兩方面解讀私小說中的“自我”,以求拋磚引玉。
一、私小說中“自我”的源頭
在日本文學史上,作家在實踐上自始至終都貫徹著日本傳統的“私小說精神”。在東西方文化的撞擊中,私小說精神在歐洲自然主義的同化與被同化過程中起到了內動力作用,從民族文化內部促成了私小說的產生。私小說這一藝術形式就其本質而言,是覺醒的“自我”在文學中的直接體現。19世紀末,日本的思想啟蒙運動使日本人發現了“自我”,并使之成為私小說的基礎。雖然這種覺醒的“自我”受到社會的壓制,剛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比之封建制度有諸多的合理性,所以很多人并不反抗社會,只是把壓抑的痛苦隱藏在心里,或是轉移到其它的方面。私小說與社會沒有對立的意識,讀完私小說只是感覺到作家本身在覺醒后滿足不了的孤獨和憂郁。這種被壓抑的“自我”從日本古典文學中可以找到最初的源頭。
二、私小說對古典文學中“自我”的繼承
古典文學中的“自我”的具體體現有真實性和超社會性兩大傳統。真實性的傳統是日本最古老的文學傳統,和歌、俳句、日記等這些日本所特有的樣式中都可以找到“真實”的影子。日本民族從來都重視真實的追求,在日本人看來,人的內心的感情是別人描述不出來的,只能信任自己的親身經歷。這種民族心理在近代文學作品中反映了私小說追求真實的創作主旨。同時,也正是追求真實這個原因,私小說的題材大多都是取材于身邊,使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敏銳的感受反映在作品中,這樣就使得作品與社會脫離開來,超社會性是追求真實性的必然結果。日本最古老的詩集《萬葉集》是這兩大傳統的源泉,《萬葉集》大部分都是抒情詩,歌人把自已的感動真實地表現出來。日本的古典文學,對政治沒有興趣,反而對自然很有青睞,因此缺乏社會性,其后的文人繼承了這個傳統。小泉八云就認為,詩人對社會生活接觸地越少對他的藝術創作越有利,武者小路實篤也說過,文藝可以與社會無關,但不可以與人生無關。從這點來看,這種傳統是根深蒂固的。日本文學的內向性是排斥與社會的聯系,探求人的內心活動,特別是表現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所以私小說大多都以家庭生活和身邊的瑣事為素材,絲毫不觸及外部的世界和社會問題。真實性和超社會性,也就是古典文學中的“自我”為私小說的誕生創造了先決條件。
三、時代背景對“自我”的影響
明治維新雖然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但仍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高壓的政治環境下,一些作家思想不能獨立,把視線放到個人的生活空間、潛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去,他們寫平凡的個人生活,描述自身瑣事,以自己的私生活為題材進行創作,在另一種意義上說,這正是遠離社會現實的表現。巖野泡鳴的《耽溺》充滿了頹廢、放浪而又無奈的情調,主人公田村義雄是一名劇作家,與女藝人吉彌相戀。當時義雄已有妻室,而吉彌也有男友,義雄把在頹廢中的放浪當作自己的自豪,為了尋求更強烈的刺激,義雄冷酷地拋棄了吉彌。在這部作品中,巖野泡鳴把自己野性的獸行暴露地一覽無余。他曾明言,《耽溺》就是原封不動地寫了自己的實際經歷。“自我”是私小說創作的基礎,離開了“自我”私小說就無法存在,古典文學中展現的“自我”孕育了私小說作家追求的“自我”,為私小說奠定了基礎。
私小說自誕生之日起就有力地抓住的讀者的心理,在日本繁榮了近半個世紀,把日本文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私小說的“自我”使其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在日本開花結果,對后世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其鮮明的時代特征既展示出古典文學的魅力,又可從中讀出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探究其蘊含的“自我”,有助于我們更好的把握日本文學的特質,從而更深刻地研究這個民族背后沉淀的文化和歷史。
參考文獻:
[1]葉渭渠,唐月梅.20世紀日本文學史[M].青島出版社,1998.
[2]何乃英.日本當代文學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宋再新.日本近代百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魏大海.私小說[M].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