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暉
摘要:與常態化的文化館藝術培訓相比,“全民藝術普及”的語境中的文化館藝術培訓,是一種范圍更廣,要求更高的藝術培訓。文化館藝術培訓與“全民藝術普及”的目的高度契合,文化館履行工作職能的同時就是推進“全民藝術普及”的過程,因此,文化館的藝術培訓是實現“全民藝術普及”有效舉措。首先,文化館藝術培訓為“全民藝術普及”提供了藝術化的培訓場所。其次為“全民藝術普及”提供了職業化的師資隊伍。以人的文化藝術需求程度確定藝術培訓對象,是實現“全民藝術普及”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全民藝術普及”;“文化館”;“藝術培訓”
關注熱點問題歷來都是群眾文化理論研究的一大特點,繁榮而又雜亂的文化現實,需要理論的厘清,更何況“全民藝術普及”既是政府的文化愿景,又是全民的藝術狂歡,作為群眾文化藝術工作者,我們責無旁貸地應當在這場藝術大戲中演好自己的角色。由于南京市政府在“全民藝術普及”方面還沒有政策性的規劃,我們對此問題的思考也就跳不出工作層面的空臼,本文僅從文化館文化藝術培訓的職能出發,探尋其與“全民藝術普及”之間的關聯。
一、藝術培訓是實現“全民藝術普及”的有效舉措
當下的文化領域,“全民藝術普及”既是一個熱詞,也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文化藝術實踐,據不完全統計,自中央提出“全民藝術普及”的總體要求至今,短短的幾年間,寧波、海鹽、鎮江、蘇州、長沙等地政府文化機構均制定了落實“全民藝術普及”要求,實現“一人一藝”的目標規劃。全國各類文化機構、藝術團體、文藝院校和文化產業、事業單位都將“全民藝術普及”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和近期發展戰略規劃之中,中央的指示得到全面、高效的貫徹執行。
“全民藝術普及”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從內容上來看它囊括了音樂、舞蹈、美術、攝影、繪畫、雕塑、戲劇、曲藝電影、電視、小說、詩歌等各藝術門類的專業藝術技能技巧、藝術基礎理論、藝術創作方法和藝術審美鑒賞等諸多方面。從普及的范圍和對象來看它關乎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片廣闊大地上的每一個中國公民。因此,它需要政黨的指導、政府的主導、財政的保障、文化藝術部門、單位的傾力投入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踴躍參與才能推動系統的協調、有序,高效、有益的運行,從而實現“全民藝術普及”美好愿景。
在這龐大的系統之中,文化館作為專司群眾性、普及型文化藝術工作的文化事業單位,藝術普及是其職能所在,職業所依。因此,文化館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的意義闡釋是自明性的,無需贅言。通俗地說,我們就是干“普及文化藝術”工作這個行當的,我們的職責和使命就是如何把這項工作干得更好。
從全國范圍來看,文化館事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文化設施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如何將“全民藝術普及”這項工作干得更好,只能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誰都無法提供一個“畢其功于一役”的錦囊妙計,那么,從文化館人擅長的、文化館人能做好的文化藝術培訓做起,應當是一種富有智慧的選擇。每一個人的藝術才能都是經過嚴格而艱苦的訓練得來的,即便是藝術大師也無非是比他人訓練的更加刻苦而已,因此,無論是成為藝術家還是藝術愛好者,藝術培訓是其藝術成長過程必修的功課。
漢字“藝”的最初詞義是“種植”的意思,熟練的種植動作成為“技”,莊子在《天地篇》中說“能有所藝者,技也”古人常說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指的就是六種技術和技能。古希臘人所講的藝術也是指一種生產性的制作活動,諸如木工、鐵工、外科手術之類的技藝和專門形式的技能。可見,早期的藝術指的就是具有實用價值的技藝,這也是今天的人們將精美的手藝稱為藝術的原因。既然藝術就是精湛的技藝,那么刻苦的技能技巧訓練便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不可能達到熟能生巧、爛熟于心的境界。文化館開展社會藝術培訓的用意,就是希望通過文化館這個訓練平臺,讓受訓者掌握一項或一項以上的藝術技能。
文化藝術培訓是一種有組織的傳授文化藝術知識;訓練文學、藝術技能的教育行為,是文化館的重要職能之一。文化館的文化藝術培訓按照培訓對象的不同,分為兩種,一是面向社會大眾的社會藝術培訓,一種是文化館系統內部的專業干部的文化藝術培訓。后一種培訓目的就是為前一種培訓提供合格的專業培訓人才,因此,文化館的文化藝術培訓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和訓練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人才。這與“全民藝術普及”的目的高度契合,文化館所開展的一切文化藝術培訓,都是在推進“全民藝術普及”事業的快速發展。因此,文化館的藝術培訓,是實現“全民藝術普及”的有效舉措。
二、文化館藝術培訓在 “全民藝術普及”中的作用
1992年文化部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管理辦法》中,對文化館的基本職能有具體的表述其中: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普及文化藝術知識;輔導基層文化骨干;開展社會藝術培訓等職能,文化館的這些職能與“全民藝術普及”所要求的——普及藝術技能技巧、普及藝術基礎知識、開展藝術審美活動和輔導群眾藝術創作的基本內涵大致吻合。因此,對政府設立的文化館而言,當下大力推進政府倡導的“全民藝術普及”工作是責無旁貸的文化使命和工作責任。“全民藝術普及”則為文化館人提供了大顯身手的廣闊平臺。
(一)文化館的培訓場所為“全民藝術普及”提供了藝術化的物質環境
覆蓋全社會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促進了中國文化館事業跨越式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全國各城市文化館館舍物質條件,許多新建或改建的文化館,建筑外形融入了大量的現代文化藝術或當地傳統文化藝術的元素,成為當地標志性的文化建筑。上世紀末建成的南京市文化藝術中心(市群眾藝術館)建筑外形被南京人戲稱為“南京馬桶”,聽起來有點嘲諷,我倒不以為然,杜尚的《泉》也就是倒置的便斗,起初也備受嘲弄,如今是藝術界公認的先鋒派杰作。“南京馬桶”也罷“北京褲衩”也罷,先鋒藝術總是與爭議、嘲諷如影隨行。但其別致怪異的外觀,定然會激起人們走進去看個究竟的好奇,這或許正是設計師的目的所在。文化館作為文化的物質載體,它的結構布局、內部裝飾、功能設置、視覺環境、音響效果等等,都是按照美學原則設計裝置的,極具藝術性、審美性的品質,流連其中便是一種藝術享受,在其中學習藝術知識、訓練藝術技能、創作藝術作品更是一種美上加美的審美體驗。
(二)文化館為“全民藝術普及”提供專業的藝術培訓師資
文化館人從事的是群眾性文化工作,為社會公眾提供普及型的文化藝術服務,培訓輔導群眾業余文化藝術愛好,滿足群眾閑暇時間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文化館安身立命之本。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態,群眾文化具有群眾性、業余性、普及性和閑暇性的基本特征。群眾文化的業余性特征,很容易讓人產生群眾的、業余的文化藝術水平不如專業的文藝工作者的文化藝術水平高的臆斷,并由此推論出從事這項工作的文化館人的藝術才能也遠不如職業的文藝工作者高超。其實僅從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有職業的藝術工作者和業余的藝術愛好者之分,但就藝術本身而言,是沒有專業的藝術和業余的藝術之分的,職業歌唱家演唱的《今夜無人入睡》和業余聲樂愛好者演唱的《今夜無人入睡》都是經典的聲樂藝術作品,他們之間的差異,只存在于二度創作的藝術才能上,但并不必然的就一定是職業的比業余的唱的更好,如果唱的不好便是業余,那中國的歌唱家們都是業余的。況且,按專業技術職稱的分類來看,文化館人是地地道道的專業的群眾文化工作者。這種專業性使文化館人比其他的專業文藝工作者在“全面藝術普及”工作中更具優勢。首先,文化館的培訓干部整天與群眾在一起吹拉彈唱、揮毫潑墨,對群眾的文化藝術需求了如指掌,文化館人的輔導培訓,精準又走心。其二、如今的文化館人大多數畢業于藝術院校,藝術知識廣博、藝術技能高超,藝術趣味高雅,藝術修養深厚完全可以承擔“授業、解惑、傳道”先生職責。其三、長期的藝術培訓所積累下的藝術培訓經驗,使文化館的藝術培訓,從培訓管理、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培訓方法等各方面都可以與藝術院校的學院派藝術教育相媲美。
三、以人的文化藝術需求程度確定藝術培訓對象
在“全民藝術普及”的語境中,藝術培訓的對象無疑是全民,這顯然是文化館無法承受之重,即便僅限于本市居民對文化館而言也是無法實現之夢。以南京市為例,常住人口逾千萬,市區文化館12家,假定各館每天藝術培訓的對象100人,那么,完成“一人一藝”計劃,大概需要三十年,這里還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培訓對象都具有點石成金的藝術潛質,一天的培訓便可掌握一門藝術專業技能,可能嗎?因此,我理解“全民藝術普及”所言之“全民”應是寬泛的指代,而非“每一個國民”。可操作性的做法是——以人的文化藝術需求程度確定藝術培訓對象。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是文化館開展一切文化藝術工作的基本原則,通常,一個人的藝術特長越強他的文化藝術需求越強,以藝術特長為圓心掃描出去,由近及遠我們可以看到從藝術骨干群體——藝術團隊群體——文化志愿者群體——有文化藝術培訓需求的社會民眾群體,他們大致構成了文化館開展普及性文化藝術培訓的基本對象群體。由于群體間的各自所具備的藝術才華的程度是不盡相同的,文化館應當遵循因材施教、按需培訓的原則開展藝術培訓工作。
(一)藝術骨干的培訓
業余文化藝術骨干是群眾中的“非職業藝術家”,他們大都接受過一定程度的藝術專業技能的訓練,藝術特長顯著,藝術才華橫溢。對他們的藝術培訓,應當側重于普及基礎上的提高,由文化館的專業老師或聘請藝術專家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培訓,并為其提供更高級別的文化藝術培訓的機會,不斷提高藝術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及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管理水平,使其成為“群眾文化群眾辦”的骨干核心和領軍人物,讓群眾文化逐步回歸群眾,
(二)藝術團隊的培訓
群眾業余藝術團隊是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活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豐富、活躍當地群眾文化生活藝術載體,他們的活躍程度和藝術水準是當地群眾文化繁榮與發達標桿和旗幟。因此,加強藝術團隊的藝術培訓既可以進一步促進當地群眾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又可以不斷提升藝術團隊的藝術水準、提高他們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每一個藝術團隊都會有一兩個藝術骨干作為領軍人物,團員之間的藝術才能是參差不齊,因此,文化館針對藝術團隊開展的藝術培訓應當遵循“整體推進、個別突破”的原則,培訓內容和方法,既要考慮面的提升,也要兼顧點的突破,使每個團員的藝術才能保持在大體相當的水平線上,這樣既可以維護提速團隊的凝聚力,又可以保持每一個團員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的熱情度,從而使業已普及的藝術不再流失。
(三)文化志愿者的藝術培訓
文化志愿者是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產物,奉獻社會服務他人的道德追求,使文化志愿者的文化服務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強有力的支撐,是社會主義文藝花園辛勤勞作的園丁。如何保障文化志愿者隊伍長期健康持續的發展,強化文化志愿者的文化藝術培訓無疑是一條有效地途徑之一。各地文化自愿者隊伍的藝術人才的結構各不相同,理想的文化志愿者隊伍應當由藝術家和非職業藝術家構成,他們有能力為社會提供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和高質量的文化服務,但實際工作中,這部分志愿者所占比例不大,大多數文化志愿者只是文化藝術的愛好者、欣賞者,自身沒有一點藝術技能,文化館針對他們的培訓應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基本藝術技能訓練和基礎藝術知識傳授開始,一步一步的將他們領進藝術天堂,豐富志愿者文化服務的方式方法,提升志愿者的文化藝術境界。
(四)社會民眾中有文化藝術培訓需求群體的藝術培訓
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是文化館工作的基本原則,當然也是文化藝術培訓理應恪守的原則,因此文化館面向社會的藝術培訓其對象一定是希望獲得文化藝術培訓的群眾。針對這部分人群的藝術培訓構成了“全民藝術普及”的基本內涵。由于社會民眾的構成是復雜的,他們對藝術培訓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有普及型的藝術培訓需求,也有提高型的藝術培訓需求,前者屬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范疇,是公益的、免費的。后者屬于準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是市場化的、有償的。文化館舉辦社會藝術培訓有一套成熟的運作模式,它為“全民藝術普及”的全面實施奠定了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全民藝術普及”語境中的文化館藝術培訓,不僅僅是受訓者更加廣泛、眾多;培訓效能要求更高、更好、更強的社會文化藝術培訓,“一人一藝”只是一種培訓手段,目的是通過藝術普及,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變成一個懂藝術、有教養、講文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