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摘要:現代城市的經濟發展中對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導致現代城市出現了多種問題。文化立城的理念正是基于這種問題而興起的思潮,倫敦和巴黎正是因此而重新獲得了巨大的文化影響力,是當前北京現代化建設中需要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現代化;文化立城;倫敦;巴黎;北京
現代城市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生活空間。這些城市的的建設都立基于發達的工商業以及相伴隨的大量人口,在功能上承擔著一定區域甚至整個國家經濟生產的重責。與此同時,城市的功能化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使得當前許多城市的文化形象單一,文化功能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著城市生活環境的和諧。二戰后,這一問題已經得到了世界各個城市的重視,尤其是近年來,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也將文化事業的建設推向了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對于當前城市發展來看,一方面是經濟的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則需要保障城市文化的充分發展和文化形象的塑造。
一、現代城市的源起與文化的式微
從歷史上看,城市很早就已經開始在世界各地人們聚集的地方形成。不論是古埃及的亞歷山大,還是中國商朝時期的殷,巴比倫王朝時期的巴比倫,以及古希臘時期的雅典以及古羅馬的羅馬,都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從源起上看,這些城市都是作為古代帝國的王朝而興起的空間,都是為了維護帝國和帝王的榮耀而布置的“神圣”空間。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城市的空間設計和布局都完全是從帝王的奢華需求出發:王宮的設計、城墻的建造、奢華的皇家花園,無一不是出于帝王自身的需要。所以,從功能角度看,這些城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定區域和整個帝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但這只是其政治功能的附屬品。或言之,經濟文化只是應政治需求而產生的,服務于整個城市的政治訴求。
現代城市則完全與此不同。14世紀開始在地中海沿岸出現的貿易城市是現代城市的雛形,其共同特點就是因其貿易而漸漸成為了整個區域人群的聚集地,其政治影響力在此期間并沒有如之前強大。16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英國的一些城市,如伯明翰等漸漸由于其發達的制造業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財富和人口。這兩種類型的城市都是因其經濟的迅速發展而成長為重要的城市,而早先這一區域的都城或因其帝國的衰落而式微,或因其經濟中心的轉移而式微,或逐漸適應這一趨勢,大力加強城市自身的經濟發展,如引進工業、發展貿易而逐漸保留了自身城市的影響力——倫敦在近兩個世紀的興起正是由于這一原因。
然而,現代城市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文化方面的弱勢就是其中之一。這其中有許多原因。對經濟的重視弱化了人們對文化方面的需求,資本家和城市設計者一味將城市的建設和布局服務于經濟的需求:許多古代的建筑被拆除,街道被損毀,公園年久失修。而另一方面,城市因其制造業和商業的需要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但這些新的城市居民離開傳統的鄉村之后,城市中的生活壓力卻陡然增加:“城市隨意夸張,骯臟、狹窄的街巷兩旁迅速搭建起狹窄局促的臨時住宅,產業工人就和他們的家人一起居住在工廠的陰影之下。與此同時,許多原本供一家人單據居住的房產變成了‘出租屋,每一個房間里都擠住著某個工人階級家庭的一大家子人——有時還包括他們所養的家畜(Mumford 1961:460)。”[1]貧困的生活環境使得這些底層無產階級更無法估計文化生活的需要,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城市文化的發展和塑造。
在此背景下,現代城市的發展實際是一部嚴重的破壞史。迅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在大量侵占農業環境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環境。在許多人看來,“城市在每一個方面被視為理想化的鄉村的對立面。例如,人們認為鄉村培育了親戚之間和社群群體之間有益的禮俗社會關系,同時視城市為道德敗壞、家庭階梯和人性遭受侵蝕的場所——法理社會。”[2]長久以來,文化都被視為聯系社群關系的重要紐帶,而現代城市對文化生活的侵蝕則大大破壞了這一關系,使得現代城市的生活充滿了孤獨、緊張、局促不安的情緒,而這一壓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著城市的持續發展。
二、文化立城理念的興起
城市文化的衰敗在19世紀末期便已得到許多理論家的重視。德國社會學家西美爾曾就城市中人們的精神狀態做過分析,認為現代城市人整體的冷漠和焦慮就是城市的唯功利化所造成的。與此同時,大都市擁擠的人群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迫使人們必須對周圍環境和人群保持冷漠,以此減弱城市時刻而來的“工作”和“交流”沖擊。而另一方面,城市經濟的發展雖然帶來了表面的繁榮,但城市面目的同質化和歷史感的喪失,也讓更多地人對城市生活喪失了興趣。總之,無論是從城市生活的角度,還是城市對人的吸引力來看,城市文化的弱勢已經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城市發展中的重要障礙。
因此,20世紀特別是二戰后,城市文化的重塑成為了許多重大城市建設中的呃重要內容。以倫敦和巴黎為例,兩個城市在戰爭中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長久以來經濟發展對文化的侵蝕也十分嚴重。為此,一方面,兩者都開始了古城文化修復的努力,大力恢復兩個城市的古代文化建筑和風貌,重新追溯和建構兩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因此彰顯城市形象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兩者都開展了城市美化運動,清除工業生產和經濟帶來的城市污染等環境問題,拓展公共文化空間,修建圖書館、博物館、公園等文化場所,豐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最后,在20世紀末,隨著文化產業的興起,兩個城市也依據自身的文化歷史資源尋找產業轉型之路,在動漫、游戲、藝術品等領域不斷開拓新的經濟發展之路。以此為基礎,城市現代化所帶來的工業污染和環境壓力得到了很大的解決,經濟同時卻沒有收到很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隨著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這兩個城市在文化形象的塑造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越來越高。
由此可見,文化在城市建設和塑造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對于那些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城市而言,歷史文化是該城市的立足之本,也是彰顯城市自身特色、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倫敦和巴黎20世紀以來文化建設的經驗表明,城市現代化并不應僅局限在工業和經濟的發展之上,更重要的是保證城市自身的“文化生命力”,而這一要素,才是真正讓城市有著自身持續發展動力的根源。
三、文化立城理念對北京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作為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著天然的優勢。但由于歷史原因,北京的現代化建設在20世紀才開始起步,并由于戰爭等原因,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才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在其過程中,北京的現代化也經歷了西方城市現代化過程中的諸種問題:偏向工業建設和經濟發展、文化保護不力、環境污染嚴重等等。這些問題帶來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首先,北京市的古城面貌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在新中國建國初期的各種運動中,北京的許多歷史文化古跡被破壞或移除,使得北京自身的歷史文化記憶漸漸消失。其次,經濟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北京由于過于重視工業建設,在世界經濟轉型中并沒有很好地跟上步伐,使得北京在國際城市競爭中漸漸居于下風。最后,北京城市的文化獨特性漸漸喪失,使得北京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也受到很大的傷害,在當前全球化文化交流中,這種城市認同感的式微會很大地影響北京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
基于此,北京應當借鑒倫敦和巴黎城市文化建設的經驗,從根本上重視文化對于城市生活和經濟的重要性。一方面,加大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修復和重建,梳理城市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另一方面,加速城市經濟發展轉型,立足文化之本,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中尋找支撐城市經濟的支柱,以此解決城市現代化中的諸種問題。
參考文獻:
[1]德波拉·史蒂文森:《城市與城市文化》,李東航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9頁。
[2]同上,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