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瑤++楊曉宇
摘要:敦煌碑刻文書是近代漢語研究的重要語料。文章以該類文書中的詞語為研究對象,針對《漢語大詞典》在詞語釋義方面的缺失予以補正。
關鍵詞:漢語大詞典;敦煌碑記文書;詞語;釋義;補缺
詞匯研究是辭書編纂的重要基礎,著名語言學家王瑛先生說“如果能選擇若干部時代確切而有代表性的作品,對其中的詞匯現象進行全面的窮盡式的分析排比,整理歸納,這無疑會給詞匯史的研究與大型辭書的編纂打下堅實的基礎”。《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作為迄今為止國內最具權威的大型漢語語文辭典,其編纂與出版為漢語史研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素材。與此同時,由于《大詞典》詞目浩繁、容量巨大、書成眾手,且受到編纂時代的局限,在詞語釋義方面存在部分缺失。本文以敦煌碑刻文書中的詞匯為參照對象,從釋義角度就《大詞典》的缺失予以補正。
【塵跡】:人間之蹤跡。 P.4640號《住三窟禪師伯沙門法心贊》:“舍俗出家,俄然落發;期年受具,仗錫西還。一至宕泉,永拋塵跡;戒同朗月,寂入無言。”(80頁)《宗鑒錄序》:“佛眼明而業影空,法身現而塵跡絕。”《廣弘明集》卷十五:“何以絕塵跡,忘一歸本無。”《澠水燕談錄》卷八:“環泉古木蒙密,塵跡不到,去市廛才數百步而如在深山中。”《封神演義》第五回:“朕思深宮邃密之地,塵跡不到,焉有妖怪之理。”
《大詞典》于“塵跡”下僅釋有一個義項“陳跡”,當補之。
【塵泥】:①代指紅塵世俗。S390號《氾嗣宗和尚邈真贊并序》:“空持一缽,余資棄舍于塵泥;只具三衣,割己賑貧而守道。”(510頁)其他文獻用例如唐代徐夤《猿》:“宿有喬林飲有溪,生來蹤跡遠塵泥。不知心更愁何事,每向深山夜夜啼。”唐代柴夔《望九華山》:“九華如劍插云霓,青靄連空望欲迷。北截吳門疑地盡。南連楚界覺天低。龍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漢梯。惆悵舊游無復到,會須登此出塵泥。”宋代張炎《 南樓令·送杭友》:“聚首不多時,煙波又別離。有黃金、應鑄相思。折得梅花先寄我,山正在、里湖西。風雪脆荷衣,休教鷗鷺知。鬢絲絲、猶混塵泥。何日束書歸舊隱,只恐怕、種瓜遲。”②用塵土掩埋。P.4638號《右軍衛十將使孔公浮圖功德銘并序》:“霜摧蘭而沙奄,珠落掌而塵泥。”(232頁)
《大詞典》于“塵泥”下僅釋有“塵土”和“喻卑下”兩義,當補之。
【當陽】:正前方、正當中。P.3245號《創于城東第一渠莊新造佛堂一所功德記并序》:“當陽塑某佛并侍從一鋪,龕內頂上畫某佛〔一〕鋪及變相、四大天王。”(547頁)“陽”有“正面”之義,如《儀禮·喪服》:“凡衰外削幅,裳內削幅,幅三袧”唐代賈公彥疏:“凡裳前三幅后四幅者,前為陽,后為陰,故前三后四,各象陰陽也。”此處“當”、“陽”連文猶指“正前方、正當中”,如《宋書·律歷志》卷七四:“是以當陽而進,當陰而退,皆得其常,故加減之。”又P.4660號《河西都僧統翟和尚邈真贊》有:“遷加僧統,位處當陽。”(175頁)一句,函詠文意,句中“當陽”當指某一領域的最高首領,非專指皇帝。
《漢語大詞典》“當陽”下失收“正前方”與“某一領域的最高首領”兩義項,當補。
【煩籠】:代指世俗社會。P.3245號《創于城東第一渠莊新造佛堂一所功德記并序》:“ 佛身應現,敬則潛通;歸依獲福,救拔煩籠。”(547頁)P.2481號《副僧統和尚邈真贊并序》:“披緇落發,割舍煩籠。五乘曉朗,八藏該通。”(513頁)P.3556號《曹法律尼厶乙邈真贊并序》:“薰莘不染,頓棄煩籠。堅持禁戒,廣扇玄風。”(387頁)P.4640號《沙州釋門索法律窟銘》:“然則拯拔煩籠,如來以如來出(乘時)現;隨機誘迪,降法宇(雨)于大千。”(72頁)
《大詞典》于“煩籠”下僅釋有“關鳥獸的籠子”與“煩惱的牢籠”二義項,當據以補之。
【廣運】:普遍施予。P.4640號《先代小吳和尚贊》:“量含江海,廣運慈悲;戒珠圓潔,歷落芳菲。”(89頁)《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六:“陛下廣運金輪,曲收瓦礫。引安禪于中禁,旌褎崇之殊禮。”《西游記》第十二回:“大開方便門庭,廣運慈悲舟楫,普濟苦海群生,脫免沉疴六趣。”
《大詞典》于“廣運”下釋有“廣遠”與“廣袤”兩個義項。其中,“廣遠”義敦煌功德記亦有用例,如P.2551號《李君莫高窟佛龕碑并序》:“大周廣運,普濟含靈。金輪啟圣,玉冊延禎。”(12頁)
【化俗】:勸化世俗之人。P.2991號《張靈俊和尚寫真贊并序》:“雖躋貴列。每棄非言。觀機化俗,異類參前。”(324頁)P.3677號《劉金霞和尚遷神志銘并序》:“彼美吾師兮塵網莫拘,化俗未盡兮今也則無。”(29頁)《法苑珠林》卷三十:“或有興建齋講,化俗入道;或有營造經像,締構伽藍。”
《大詞典》于“化俗”下僅釋有兩個義項,即“風俗受德教而發生變化”與“教化與風俗”,當據補。
【窮通】:徹底通曉或領悟。P.3390號《孟授上祖莊上浮圖功德記并序》:“精三教而窮通,修四禪而凝寂。”(534頁)“窮”有“徹底”之義,“通”則指“通曉”,“窮”、“通”連文在此處意指“徹底通曉或領悟”,為偏正結構的合成詞,典籍中亦多其用例,如《晉書·張載傳》卷五五:“睹其《抵疑》詮理,本窮通于自天。”
“窮通”一詞《漢語大詞典》皆作并列合成詞釋有三個義項,即“困厄與顯達”、“謂干涸與流通”與“謂阻隔與通暢”。當據以補之。
【天聰】:天資聰慧。S.390號《氾嗣宗和尚邈真贊并序》:“師姓氾氏,香號嗣宗;濟北名家,敦煌鼎族。幼年別優,早歲天聰。”(510頁)P.3718號《張清通寫真贊并序》:“年初別俊異杰,天聰神童。智效先成,齠齔早能立事。”(441頁)P.3556號《僧統氾福高和尚邈真贊并序》:“長自天聰,丱歲而乃塵埃永罷。”(371頁)
《大詞典》于“天聰” 下釋有兩義項“上天賦予人的聽力”與“對天子聽聞的美稱”應據補。
【舉事】:列舉事例。P.4640號《陰處士碑》:“柔矜〔擬〕牀下之磚,舉事滿堂中之寶。”(34頁)《八識義章研習抄》卷二:“言何為不得者結成例意,為是一切聲聞緣覺等舉事為證。”《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二十二:“此則舉事顯理。非但迷事,亦迷理也。”《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一:“舉理攝事,舉事攝理,故說二門皆各總攝。”
《大詞典》于“舉事”下釋有“辦事”.與“起義”二義項,當補。
【攀號】:即哀喪。P.2970號《陰善雄邈真贊并序》:“明王戀惜,舉郡傷嗟。一道泣血而聲哀,九族攀號而躃踴。”(475頁)P.3718號《梁幸德邈真贊并序》:“遂戀蘇武而授敵,不顧陵公之生降。守節亡軀,攀號殆及。”(450頁)P.3718號《馬靈佺和尚邈真贊并序》:“俗眷攀號,泣淚沾于鄰切。禪庭寥寂,交虧鐘梵之聲。”(434頁)P.3720號《河西都僧統陰海晏墓志銘并序》:“和尚不期修短,頓虧訓示之儀;躃踴苫庭,攀號迨及。”(261頁)《續高僧傳》卷十四師逸功倍不慚屢照,誓言既止怡然冥目,以貞觀四年十月終于通玄。春秋六十有七,其年十一月墳于白虎之南嶺。學士弟子等千余人哀泗傷心,恐芳儀之有絕,乃樹高碑。江王學士諸麟為文,貞觀五年弟子法韶等,孝情殷至攀號靡及,謹于墳前建塼塔五層。
《大詞典》釋其義為“攀龍髯而哭。謂哀悼帝喪。”在敦煌碑銘贊文書以及佛典典籍中,該詞已非帝王專用,普通百姓與僧侶皆可用之。
參考文獻:
[1]鄭炳林.敦煌碑銘贊輯釋[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
[2]羅竹風等.漢語大詞典,第1—12冊,[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
[3]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黃征.敦煌語言文字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