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珺
摘要:一個博物館服務理念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博物館工作的開展和博物館的發展,并間接影響到博物館的社會形象以及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博物館服務理念的研究較少,且引入較晚,可向美國借鑒。
關鍵詞:博物館;服務理念;中美對比研究
一個博物館服務理念水平的高低,可從該館工作人員行為、服務設施設置以及服務措施實施表現,它直接影響到博物館工作的開展和博物館的發展,并間接影響到博物館的社會形象以及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美國博物館在成立之初就將公共服務的理念蘊藏在博物館內涵之中,同時他們還肩負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的一些職責,在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一、美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理念
美國個人創辦公共博物館始于 18 世紀中后期,1786 年,查爾斯·威爾遜·皮爾建立的費城博物館。在該館的宣傳單可以看到最早美國博物館為公眾服務的理念。
19世紀前期到20世紀初,美國的現代博物館數量快速增長,并出現專門化的趨勢。這一時期,美國博物館對于公共服務有了新認識:在思想上,教育成為博物館追求的目標;在實踐上,許多新的博物館活動被開發出來。20世紀初,約翰·科頓·達納提出,在強調博物館教育性的同時,還闡述了有用的博物館和服務型博物館的概念,認為博物館是公共服務機構,要為公眾服務,且這種服務應該是直接的,體現在博物館直接服務其所在的社區,并由此提出博物館可以通過建立分支機構來更好地且有效地服務社區、服務公眾[1]。這體現出了博物館的主動服務意識,是一種以最大限度滿足觀眾需求為前提的服務理念。
1974 年,“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被國際博物館協會寫入定義,博物館服務思想達成一種國際共識。在這一時期,博物館在理論上強調重視博物館的目的“它把工作和關懷的重點放在社會上的人而不僅僅是博物館的物質基礎——藏品”,強調文化的多樣性,在博物館的服務理念上強調“以人為本”(以觀眾為導向)。
2007 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又對博物館定義進行了重新修訂,“教育”成為博物館業務的首要目的。美國博物館協會在解釋定義時,將“教育”和“為公眾服務”并列為博物館的兩大核心要素。根據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協會出版發行的《2012—2016年戰略計劃:創建學習者國家》中可以發現,美國博物館以教育與服務為核心,它以激發公民學習興趣,引導公民進行主動學習為內涵,將博物館的教育目的導向了自主學習。
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全球背景下,美國博物館協會于 2009 年發布了其2010-2015年的戰略規劃,規劃中指出其使命是“通過領導、呼吁、合作和服務來增強博物館的力量”,將要達到的四個目標是“卓越”、“呼吁”、“可持續性”和“結盟”。此規劃將博物館工作置于更廣闊的國際視野與更長的時間維度中,這對博物館的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館服務范圍不僅指博物館所在社區的觀眾,更是擴大到世界范圍內,將世界納入其全球化社區之中。
教育服務理念在美國公共博物館的發展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地位,并且很早就在實踐上加以創新,教育性成為美國博物館的最大特色。根據《千禧代營銷2010》調查,占美國總人口最大比例的千禧代(指1984至1995年出生的一代人)中有2/3的認為相對于其他休閑活動,博物館參觀“超級有價值”。可見美國的博物館服務理念已經成功使美國年輕一代深受影響,成為了被民眾主動選中的終身教育場所。
二、對中國博物館的啟示
相比之下,我國博物館服務理念的特點是:博物館服務思想的萌芽于20 世紀初,伴隨著中國公共博物館的實踐而產生的,主要集中在教育服務層面上,同時也涉及到社區服務,服務對象主要是精英階層,時代性強;中國博物館的服務思想曾長期不受重視,與實踐脫節,博物館不能有效的服務于觀眾,重物輕人;80 年代以來,中國博物館的服務理念在世界博物館界的影響下從以物為核心轉變到以人為核心,對服務對象和博物館根本任務的認識進一步深化[2]。即我國博物館的服務理念經歷了一個由產生到忽視到再認識的過程。
中美兩國博物館在服務理念上存在著以下差異:
(一)中美兩國建館目的也不相同;
(二)美國博物館的服務理念始終貫徹教育目的,注重博物館與“人”的交互活動;中國博物館長期以“單向灌輸”的方式進行陳列展覽,博物館服務主要局限在建筑內部。
(三)美國博物館的服務理念注重“以觀眾為導向”和社區建設,在服務對象的范圍上蘊含了全球化社區的內涵,較中國具有更廣泛的國際視野。
對于中國博物館而言公共服務的挑戰與機遇并存,在服務型政府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理論指導下,中國博物館應該開拓視野,明確“以觀眾為導向”的核心思想,加強博物館與公眾間的交流溝通,改變單項灌輸模式,同時在“互聯網+”框架的指引下,運用全新的服務工具手段使博物館成為公眾學習和接受文化服務的首選地點。
參考文獻:
[1]王春慧.達納建館思想之博物館理想模式探析[J].中國博物館,2015(02).
[2]王曉蒙.中美博物館服務功能之比較研究[M].吉林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