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國務院在中南海首次舉行憲法宣誓儀式。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監誓。今年以來國務院任命的38個組成部門、直屬特設機構、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直屬事業單位的55名負責人依法進行憲法宣誓。
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所設置的程序,此前已經有不少地方政府、法檢機關新任主官親身實踐過這一宣誓儀式。國務院此次宣誓依然備受公眾矚目,更多的是中國最高行政機關憲法宣誓所展露的示范意義。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2015年7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2016年7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及其各部門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憲法宣誓組織辦法》,明確規定了參加宣誓人員的范圍、宣誓形式和程序等。
向憲法宣誓,讓宣誓者對《憲法》、對國家公器心生敬畏,這是現代社會民主政治與法治精神所共同生發的權力觀、法治觀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聯合國193個會員國中,已經有177個國家通過憲法或法律明確規定憲法宣誓制度。宣誓意味著一種承諾,一種責任。
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劉少奇在《關于憲法草案的報告》中講到:“我們的憲法草案,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以后,將成為我國的國家根本法,……憲法是全體人民和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遵守的。”
1982年憲法序言宣示,一切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習近平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回顧了我國憲法實施的成就,同時也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要堅持不懈抓好憲法實施工作,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就《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其中一項就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全面提高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的能力和水平。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實行憲法宣誓制度,表明憲法是國家工作人員必須遵循的最高行為準則。國家工作人員在神圣莊嚴的場合下向憲法宣誓,讓憲法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既是對其權力的肯定,也是對公眾監督權的一種保障,同時也有利于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把憲法銘刻心間,恪守憲法原則,弘揚憲法精神,履行憲法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說,“法治權威能不能樹立起來,首先要看憲法有沒有權威”。憲法實施60多年的歷程表明,憲法有權威,公民權利才有保障。憲法與國家前途、公民的基本權利息息相關,維護憲法權威和憲法尊嚴,才能維護和實現黨和人民的共同意志。讓憲法成為任何人都必須嚴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才能進一步筑牢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基,依法治國的目標也才能盡早實現。